摘要:而CleanTechnica2024年12月的数据更具冲击力,其单月销量达48.3万辆,是特斯拉同期的4倍,全球市场份额飙升至27.7%,这份成绩单让回溯17年前的一笔投资更显传奇。
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以3713亿元的营收数字震撼了全球汽车行业,这个规模相当于同期10家中小型车企的营收总和。
而CleanTechnica2024年12月的数据更具冲击力,其单月销量达48.3万辆,是特斯拉同期的4倍,全球市场份额飙升至27.7%,这份成绩单让回溯17年前的一笔投资更显传奇。
当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入股,最终收获38倍回报离场,不过,围绕这笔投资的争议从未停歇。
有人将其归为运气,认为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也有人觉得错过特斯拉是重大失误,38倍回报难以掩盖决策缺陷。
更有观点提出,比亚迪的崛起只是市场偶然,与时代趋势关联甚微。
这些质疑并非全无依据,但若深入拆解背后细节,会发现这恰恰是资本与时代共振的经典样本。
2008年的全球资本市场堪称寒冬,雷曼兄弟倒闭引发的连锁反应让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投资者人人自危。
就在这一年,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总金额18亿港元,拿下10%股权。
这个决策在当时近乎离经叛道,巴菲特的投资信条向来清晰,不碰技术迭代快的科技股,直言科技股收益波动太大,对汽车行业更是敬而远之,留下四个轮子的不是好生意的名言,同时对海外新兴市场企业保持谨慎。
而2008年的比亚迪,只是一家刚收购汽车制造厂5年的中国企业,虽在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动汽车F3DM,但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不足5%,既无成熟盈利模式,更谈不上行业壁垒。
而且当时估值仅2亿美元的特斯拉主动寻求投资,却被巴菲特的合伙人芒格回绝。
彼时特斯拉刚发布首款电动跑车Roadster,虽自带科技光环,但连基本的量产能力都未具备。
此后17年,剧情持续反转,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构建起全产业链优势,2023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特斯拉虽也成为巨头,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因比亚迪的爆发式增长,收益远超同期市场平均水平。
2024年清仓时,这笔18亿港元的投资已增值至687亿港元,38倍回报定格为投资史上的经典。
如果将这笔投资归为运气,本质是忽略了巴菲特对政策节点的精准预判,2008年绝非新能源产业的偶然起点,而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拐点。
中国在2007年底至2008年间密集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等政策,明确将新能源汽车纳入鼓励类产业,2009年更推出十城千辆计划及专项补贴,直接激活市场需求。
全球范围内,政策信号同样清晰,美国2008年4月颁布新法规,要求汽车制造商大幅提升燃油效率标准,6月又拨款3000万美元支持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
欧盟主要国家在2008-2009年间密集推出研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巴菲特的投资看似突破常规,实则是对全球政策趋势的精准卡位,这种对宏观环境的判断能力,正是其投资体系的核心能力,绝非运气所能解释。
对比比亚迪与特斯拉的发展路径,会发现错过特斯拉恰恰体现了巴菲特的风险控制逻辑。
两者的差异核心在掌舵人的经营风格与企业战略选择上,王传福的战略始终围绕技术落地与产业链可控展开,公开沟通聚焦电池能量密度、混动热效率等具体技术指标。
2003年收购汽车厂后便确立纵向一体化战略,从电池、电机到电控全链条自主研发,这种工程师+管理者的双重特质,让企业始终保持稳健节奏。
马斯克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聚焦太空探索、火星移民等远期目标,特斯拉早期依赖外部供应链,直到2019年上海超级工厂落地才解决量产难题,2020年才实现首次全年盈利。
巴菲特的投资逻辑向来是只打有把握的仗,马斯克的冒险特质与特斯拉早期的不确定性,与这种风险偏好天然冲突。
从投资回报看,比亚迪38倍的收益已远超特斯拉同期涨幅,所谓失误的说法并不成立。
而比亚迪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产业生态成熟的必然结果。
其纵向一体化战略能成功落地,离不开普及教育培育的千万级理工科人才,为技术研发提供了人力保障,完整的制造业体系降低了产业链协作成本,让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替代,数亿中产阶层构成的庞大市场,为技术迭代提供了试错与优化的土壤。
2010年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从不足1000家增长至2023年的1.2万家,形成从锂矿开采到整车制造的完整链条,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领先。
比亚迪2023年推出的秦PLUSDM-i车型,以亏电油耗3.8L的优势颠覆燃油车市场,背后正是全产业链成本控制的结果,这种产业生态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绝非偶然所能达成。
这场跨越17年的投资故事,核心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真正的价值投资,是资本与时代趋势的同频共振。
巴菲特的破例并非放弃原则,而是将长期竞争优势的判断标准,从传统消费领域延伸到了政策驱动的新兴产业。
他看重的不是比亚迪当时的规模,而是其背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确定性、产业链潜力与掌舵人的稳健特质。
比亚迪的逆袭则印证了技术突破需要资本滋养的产业发展规律,2008年的18亿港元投资,为其后续十年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关键资金。
资本增值依赖产业成长,38倍回报本质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萌芽到全球领先的价值映射。
两者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全国一盘棋的政策持续护航,从1992年钱学森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建议,到2023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这种长期战略定力为产业成长提供了稳定环境。
在投资领域,人们总热衷于寻找秘诀,却往往忽略时代趋势是最大的投资风口。
巴菲特的成功,在于他看懂了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必然趋势,更看懂了中国在这场变革中的战略决心与产业潜力。
比亚迪的崛起,则在于它踩准了政策节点,扎根于产业生态,用技术创新将时代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优势。
来源:沧海旅行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