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舰拆了工棚,会把 “闪电航母” 带到海上吗?美军是否会焦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2:35 1

摘要:当四川舰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工棚被悄然撤走,那一张照片立刻成为舆论的放大镜:有人将其解读为 “歼 - 35 将从 076 上弹射起飞” 的前奏,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舰载航空能力又向前迈出一小步的证据。

当四川舰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工棚被悄然撤走,那一张照片立刻成为舆论的放大镜:有人将其解读为 “歼 - 35 将从 076 上弹射起飞” 的前奏,也有人把它当作中国舰载航空能力又向前迈出一小步的证据。

我的判断是:拆棚确实是重要信号,但它更像是一个技术链条中的环节,而非立竿见影的作战能力跃升。我们要透过热闹的表象,拆解技术、平台与战略三层关系,才能看清这场海上的新一轮博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从拆棚到海上试验:技术推进并非捷径

拆掉弹射器工棚的含义并不复杂:电磁弹射器安装阶段进入尾声,随之而来的将是静态试验、弹射质量小车试验、系泊试验、首次海试及随后的载机弹射验证。福建舰的进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时间轴 —— 从下水到弹射装置全面进入测试,需要经历复杂的舾装与系统集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延长周期。

四川舰的进度比福建舰更快,这说明在技术积累和工程管理上已有改进,但这仅是 “工厂到海试” 的阶段性胜利,不等同于具备成熟的舰载机战斗运用能力。

二、平台定位决定上限:两栖攻击舰与航母是不同的范式

把 076 两栖攻击舰直接等同为 “航母” 是一种易犯的直观错误。两栖攻击舰的船体布局、机库配置、舰桥与舰载系统的设计,都是为海上机动投送直升机、两栖车艇和无人平台优化的。

相比之下,传统的航母(如辽宁、山东或福建舰)在飞行甲板强度、舰载机维护能力、挂载量、作战指挥与防空 / 反潜配套上有着本质差别。

具体到四川舰:即便只装一条电磁弹射器,它在空间分配、舰体受力、弹射后飞机回收与维护的系统化程度方面,都难以与 8 万吨级航母同日而语。因此,076 承载固定翼有人隐身舰载机从技术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在作战效能、持续作战与安全保障上存在天然短板 —— 这决定了其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替代航母完成同等任务。

三、“闪电航母” 幻想:现实的可行性与局限

所谓 “闪电航母”(lightning carrier)在西方语境通常指用两栖攻击舰搭载短距 / 垂直起降战机(如 F - 35B)以充当临时航母。美军在亚太部署的美利坚级两栖舰便常被拿来举例。

若 076 能弹射歼 - 35,那么在某些战术场景下,它确实可能对对手造成牵制,提升编队的机动部署能力。但需要认识到两个关键制约:舰载机适配与弹射 — 回收循环:隐身重型舰载机对弹射推力、滑跑距离、舰上维修与弹药燃油补给等都有严格要求。

076 为两栖用途设计,其持续高密度出勤和复杂维护能力有限。指挥与编组效能:单舰弹射能力无法替代航母编队的空中控制、预警与防护能力。短期内,076 更可能作为 “补充火力与战术灵活器”,而非彻底改变海空力量平衡的主角。

我的观点(明确立场):076 搭载歼 - 35 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在 “战术 - 作战 - 战略” 三重尺度上,它更可能成为一个 “有用的补充” 而非决定性力量。我们应避免夸大单舰技术动作所带来的战略误读。

四、无人化先行 —— 更务实也更接近现实

一条更为现实的路径,是以固定翼无人机作为 076 的首要 “固定翼载荷”。无人机体积较小、对跑道与维护的要求低,能在两栖舰上发挥察打一体、远程侦察和电子战等作用。中国海军已在编制与试验中展示多型舰载无人机的可能性;将电磁弹射能力先用于无人机试验,不仅技术难度更低,而且能在战术层面迅速提升编队的感知与打击范围。

案例对照:攻击 - 21 在阅兵中亮相,体现了 “无人先行” 的理念;美国也曾多次提出用无人机扩展两栖舰 / 两栖攻击舰的作战半径。这个路径更符合成本效益,也契合当下海军向 “感知 - 作战一体化” 转型的趋势。

五、对美军的战略影响:焦虑是真,绝望是夸张

从美国海军视角来看,福建舰在弹射隐身舰载机上取得的进展,确实打破了美方在 “弹射隐身机” 某些先发优势的心理预期。四川舰若被证明能成功弹射固定翼机或无人机,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部署策略需调整:更多关注区域化常态部署、增强舰载机轮换与预警侦察能力。

但要警惕的是:技术进步并不等于战略颠覆。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不断积累训练才有资格冲刺,单舰的测试成功不会立刻改变美中海上力量的总体格局。相反,更多的可能是推动对手在战术上做出调整(如增加对抗无人机的能力、强化快速反应编队)。

六、三点现实提醒

技术与能力要分层陈述:媒体在解读 “拆棚” 时应区分工程进度、系统测试成功与作战部署能力三者,避免把工程节点当作作战结论传播。

战术价值大于战略轰动:即便 076 能弹射固定翼机,其即时价值更多体现在战区战术灵活性、局部威慑与试验验证,而非一夜改变海空大战略平衡。

推进无人化与信息化更具回报率:将弹射器先用于舰载无人机,不仅能快速生成战术能力,也可为后来的人机协同奠定经验和标准化流程。

七、我对未来的判断与建议

判断一:短期内(1–3 年),四川舰更可能首先实现弹射无人平台与直升机的常态化运用;对有人隐身舰载机的弹射,将需要更长时间与更多试验验证。
判断二:中期(3–7 年),随着福建舰的经验积累与 076 系列平台批量化,海军将具备更多 “编组灵活化” 的尝试空间,但真正的大规模编队空战能力仍以航母为核心。
建议一:在公众传播上,坚持事实先行,避免炒作 “单舰颠覆论” 带来的恐慌或误导。
建议二:军事分析应更多关注训练、运维与后勤支撑,因为这些日常化能力决定了技术能否转化为战场持续战力。
建议三:在战法层面,应加强两栖舰与航母、驱逐舰、潜艇等多域协同演练,探索 “多平台 — 多无人 — 一指挥” 的混合战术。

来源:书雪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