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接住我这球,就算赢了热身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体育馆内,朱雨玲手持球拍轻轻一颠,橙白色的乒乓球在球台两端划出迅捷弧线,瞬间点燃全场欢呼。9月25日,这位刚刚在2025WTT美国大满贯斩获女单冠军的世界名将,带着手术疤痕、博士学位证书和满场掌声,以
“谁能接住我这球,就算赢了热身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体育馆内,朱雨玲手持球拍轻轻一颠,橙白色的乒乓球在球台两端划出迅捷弧线,瞬间点燃全场欢呼。9月25日,这位刚刚在2025WTT美国大满贯斩获女单冠军的世界名将,带着手术疤痕、博士学位证书和满场掌声,以“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主讲人的身份站上讲台,用“跌倒七次仍起身第八次”的人生故事,给上千名师生上了堂最生动的成长课。从奥运备战主力到抗癌斗士,从大学副教授到复出夺冠,她的每一段经历都在诠释: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永不跌倒,而是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
冠军开讲:从巅峰到病床,那些“反鸡汤”的真实人生
“别被冠军光环骗了,我人生的‘红牌警告’来得比谁都突然。”朱雨玲一开口就打破了同学们对世界冠军的固有想象,身后的大屏幕同步切换着三张反差强烈的照片:2017年世界杯夺冠时振臂高呼的她、2021年病床上插着输液管的她、2025年美国赛场捧杯微笑的她。这种跨越巅峰与谷底的视觉冲击,让喧闹的体育馆瞬间安静下来。
作为曾拿下世界杯冠军、实现亚洲杯三连冠的国乒名将,朱雨玲的职业生涯在2020年戛然而止。“当时正冲击东京奥运资格,训练时突然连球拍都握不稳,教练说我‘手像打了麻药’。”她揉了揉手腕,语气带着几分释然,“一开始以为是累着了,直到医生说‘肿瘤有30%至40%恶性可能’,我才知道不是身体偷懒,是生命在报警。”2021年9月手术那天,从麻醉中醒来听到“肿瘤良性”的消息时,这位见惯大赛风浪的运动员当场哭了——不是因为后怕,而是因为“终于能重新活一次”。
这段生死考验让她对“向上”有了新理解。“以前觉得向上就是拿更多冠军、冲更高排名,生病后才懂,能从床上坐起来是向上,能正常吃饭睡觉也是向上。”她笑着举起手,“你们看我现在能灵活挥拍,但术后半年连拧毛巾都费劲,医生说‘别想再打球了’。”但运动员的倔强在这时发作了:她把康复训练变成“迷你赛事”,从举矿泉水瓶练臂力开始,每天给自己发“奖牌”——能多走100米就贴颗星星,能自主穿衣就画个奖杯。
复出之路比想象中更坎坷。2024年以中国澳门队身份重返赛场时,她从零积分、无排名起步,连支线赛都要从资格赛打起。“30岁‘高龄’跟十几岁的小姑娘拼体力,简直是‘关公战秦琼’。”朱雨玲的自嘲引发全场大笑,“有次输了资格赛,晚上在酒店吃泡面,刷到网友说‘朱雨玲早该退役了’,当时真想把球拍扔了。”但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赢就赢,输就输,打完回来上班。”这份松弛让她卸下包袱,最终在2025年美国大满贯爆冷夺冠,用4:2的比分给了所有质疑者一个回答。
面对同学们最关心的“如何应对挫折”,她分享了教练的箴言:“你可以允许自己跌倒七次,但也要起身第八次。”她特意提到复出后遭遇的网络暴力,从无端谩骂到赛场骚扰,她从隐忍到果断起诉维权。“向上不是忍气吞声,而是用理性捍卫尊严。”这句话让台下不少曾遭遇过网络困扰的同学频频点头。
冠军课堂:当世界冠军变身“细节控”老师
如果说讲堂上的故事是精神洗礼,那么随后的“冠军体育课”就是沉浸式体验。朱雨玲脱下西装外套,换上运动服,瞬间从“励志讲师”切换成“特派体育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打乒乓球,把专业赛场的细节搬到了校园球台。
“大家注意,不要只喊‘向前’,要具体!”朱雨玲纠正着一位同学的动作,语气里带着天津大学副教授的职业习惯,“迈向左斜前方45度,距离球台20公分,这样才不会出错。”她解释说,刚当老师时自己也犯过“专业病”,一句“重心前移”让学生们满脸迷茫,后来才学会用“尺子思维”教动作。
九年级男生程心俞鼓起勇气挑战冠军,刚发球就被朱雨玲轻松回挡,球直接飞出界外。“别慌,你的问题不是力气小,是手腕没锁住。”她上前握住男孩的手,调整他的握拍姿势,“想象球拍是你的好朋友,发力时要‘握稳别撒手’。”在她的指导下,程心俞终于打出一记漂亮的上旋球,当球擦边得分时,他兴奋地跳了起来:“朱老师说我打得不错!”
女生李雨桐问了个“硬核”问题:“赛点时怎么不紧张?”朱雨玲当场演示起来,模拟手握赛点的姿势:“你就想,这只是人生无数球中的一个,赢了是惊喜,输了也能吃碗好的。”她分享自己的小秘诀——每次大赛前都吃一碗妈妈做的面,告诉自己“最坏不过输球,又不是没饭吃”。这种接地气的方法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冠军也需要“心理安慰剂”。
互动游戏“击球选提问”把气氛推向高潮。朱雨玲瞄准纸杯发球,乒乓球精准落入“3号”,被选中的同学问:“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努力就好,不用在意‘天赋’的定义。”她说起自己14岁拿世青赛冠军时,被媒体夸“天赋异禀”,但没人知道她每天要练8筐球,手掌磨出的水泡破了又长,最后结成厚厚的茧。“我现在手上的茧比博士学位证书还厚,这就是努力的证明。”
她特意教了一套“课间放松操”,结合乒乓球动作设计,既能活动筋骨又不占时间。“你们学业忙,但每天抽3分钟做这个,比趴在桌上睡觉强。”她边示范边讲解,“转腰动作能缓解久坐疲劳,挥拍动作能放松肩颈——运动不是负担,是学习的‘加油站’。”同学们跟着模仿,体育馆里满是球拍挥舞的“呼呼”声和笑声。
活动间隙,朱雨玲还当起“职业规划师”。有同学问“想当运动员但怕失败怎么办”,她掏出手机展示自己的博士录取通知书:“我打球时就规划了学业,人生是多线程的,不是单行道。”她透露自己在电子科技大学读管理学博士时,曾因写论文熬夜到凌晨,“比打奥运预选赛还紧张”,但导师的话让她坚定信心:“你是被乒乓球耽误的好学生。”
精神传承:从一张手模到无限可能
活动接近尾声,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让现场气氛再次升温。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正式聘任朱雨玲为“校外体育导师”,当执行校长李书霞把聘书交到她手中时,体育馆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更令人动容的是,朱雨玲现场留下了手模,掌心上的老茧纹路清晰可见,旁边写着她的寄语:“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
“这张手模会放进校园文化长廊,成为‘精神坐标’。”李书霞校长说,学校计划依托朱雨玲的资源开设乒乓球社团,还要借鉴她在天津大学组织联赛的经验,举办校内乒乓球赛。“以前只有‘新生杯’,现在要让每个爱打球的孩子都有比赛可打。”她透露,已有不少同学当天就报名加入社团,想成为“朱老师的学生”。
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相关负责人现场解读了活动意义:“朱雨玲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有顽强拼搏,更有多元发展。”他提到近期体育界的“跨界热潮”,从运动员读博到学者参与运动,这种融合正是时代所需。“我们不是要培养更多冠军,而是要培养能在任何领域保持向上姿态的人。”
朱雨玲向学校捐赠了20副专业乒乓球拍和100个比赛用球,都是她复出后用过的“实战装备”。“每副球拍都陪我打过比赛,有输有赢,就像人生一样。”她特意在球拍上签名,写下不同的鼓励语,“有的写‘坚持’,有的写‘从容’,希望每个拿到球拍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关键词。”
最动人的一幕出现在活动结束后。几个女生围着朱雨玲的手模,轻轻摸着上面的老茧。“原来冠军的手不是天生会拿金牌的。”一位女生小声说。旁边的男生则对着寄语拍照,说要设成手机壁纸:“以后考砸了就看看这个,朱老师能从零开始,我也能。”
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了细微的变化:“以前课间操总有同学偷懒,今天大家都做得格外认真,还有人问能不能组织班级乒乓球赛。”这种变化,正是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落地——它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能转化为行动的力量。
人生回响:向上的姿态从来不止一种
活动结束后,朱雨玲的故事在校园里引发连锁反应。在“体育精神感悟墙”上,同学们写下了密密麻麻的留言:“朱老师说人生是多线程的,我不再怕考不好了”“跌倒七次起身第八次,下次跑步比赛我绝不放弃”“原来打乒乓球也能当博士,我也要文武双全”。
程心俞把朱雨玲纠正他动作的照片设成了头像,每天睡前都会看一眼:“以前觉得冠军遥不可及,现在发现他们也会输、也会迷茫,但他们从不停止尝试。”他报名了学校即将成立的乒乓球社团,立志“至少坚持一年,像朱老师说的那样‘攒够起身的勇气’”。
一位女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以前总因为身材自卑,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但朱老师说‘向上不是往高处走,是往四处走’,现在我觉得,能勇敢举手发言就是向上,能坚持跑步就是向上。”她特意在日记里贴了张便利贴,画着小小的乒乓球拍,旁边写着“今天比昨天好,就是胜利”。
家长群里也炸开了锅。有家长分享:“我们总逼孩子考第一,却没告诉他们怎么面对失败。朱雨玲的故事比一百句说教都管用。”还有从事教育行业的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需要这样的‘偶像’——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而是跌倒后能爬起来的普通人。”
朱雨玲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同学们问“如何平衡学习和兴趣”。“我读博时也会为了论文熬夜,打球时也会为了比赛请假,但关键是保持向上的惯性。”她透露,接下来会定期来学校指导社团,还计划组织清华附中与天津大学的乒乓球友谊赛,“让校园里的体育精神流动起来”。
在校园文化长廊的手模展区,朱雨玲的寄语旁边,渐渐多了同学们自己的“向上宣言”。有同学写“下次数学考到80分”,有同学写“坚持练古筝三个月”,还有同学写“每天对陌生人笑一笑”。这些看似微小的目标,正如朱雨玲手中的乒乓球,虽小却充满力量,在人生的球台上划出一道道向上的弧线。
正如朱雨玲所说:“乒乓球是浓缩的人生,总有一天会停止,但向上的姿态不会。”这场进校园活动或许会落幕,但她带来的信念——跌倒后仍能起身,迷茫时仍敢探索,失意时仍守尊严——早已像种子一样埋进孩子们心里。当这些种子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赛道上,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这,正是中华体育精神最动人的传承。
来源:桃姐诡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