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三十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本星占与历法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3:39 1

摘要:“《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

【经典正考】三十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本星占与历法也!

——术数占卜三式:太乙、遁甲、六壬

1、出典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太始天元册》文曰:‘……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2、汇释略例

(1)王冰注:

“《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玉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

“九星,上古之时也……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

“七曜,谓日月五星,今外蕃具以此历为举动吉凶之信也(金栋按:天文历法与星占之义)。周,谓周天之度。旋,谓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犹各有进退高下小大矣。”

(2)张介宾《类经二十三卷·运气类三》说:

“《太始天元册》文,盖太古之文,所以纪天元者也。……

“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冲三,天辅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见补遗《本病论》及详《九宫星野图》,今奇门、阴阳家皆用之。

“七曜,日月五星也,舜典谓之‘七政’。七者如纬,运行于天,有迟有速,有顺有逆,故曰周旋。”

张介宾《类经图翼二卷·运气下》

(3)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说:

“《太始天元册》大概是古代最早的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专书……

“九星,广义言之,是泛指太空中繁多的星辰;狭义言之,指太空中的九个星,王冰谓:‘九星谓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见《素问》王注)。

“七曜,又称‘七政’,一般指日、月、五星,亦即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悬朗、周旋,指在太空中循环运转。”

3、考识

金栋按:《太始天元册》(已佚)是一本古代占候书,乃迄今为止所知道最早之书。部分内容散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据王冰注,此《天元册》伏羲之时已有之,宋刘温舒《素问运气论奥序》认为乃“伏羲观天文造甲历”而成,故金刘完素《素问要旨论序》说:“祖圣伏羲占天望气,及视龙马灵龟,察其形象,而密解玄机,无不符其天理,乃以始为文字画卦,造六甲历纪,命曰《太史天元册》文,垂示之于后人也。”并认为源于《河图》《洛书》,且与五行生成数有关。所以,“九星悬朗,七曜周旋”这八个字,既与星占有关,亦与天文历法有关。王冰、张介宾之注释接近本义,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谓“七曜天文”是也,而方氏药中等之《讲解》显然不当。

(1)九星与九宫、九野

九星,王冰、张介宾之注释皆认为与术数之奇门遁甲有关,甚是,余者皆附会之说。

所谓“九星”,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说:

“九星,奇门遁甲术语。即:天蓬星,主一坎,属水,休门;天芮星,主二坤,属土,死门;天冲星,主三震,属木,伤门;天辅星,主四巽,属木,杜门;天禽星,主五中央,属土;天心星,主六乾,属金,开门;天柱星,主七兑,属金,惊门;天任星,主八艮,属土,生门;天英星,主九离,属火,景门。”图如下:

张辉《奇门遁甲详解》说:

“九星中的天蓬、天任、天冲、天辅、天禽为阳星,天英、天芮、天柱、天心为阴星。天辅、天禽、天心为大吉之星;天冲、天任为次吉之星;天蓬、天芮为大凶之星;天英、天柱为半凶之星。如果大凶之星无气会变成吉星,小凶之星无气也会变成吉星。”

所谓“八门”吉凶,张辉《奇门遁甲详解》说:

“八门中的开门、休门、生门,为吉门,做事会称心遂情,加远行、征伐、求名、求财等等;但伤门为凶门,出入易患病受灾,但宜于打猎、捕鱼;杜门也是凶门,但只要隐身不出,并无妨碍;景门宜于上书、破阵;惊门宜于捕逃、诉讼;死门宜于吊丧、送葬、执行死刑。”

清《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在《遁甲演义》条下说:

“明·程道生撰……言遁甲者皆祖洛书,然河图以图名,当有奇偶之象;洛书以书名,当有文字之形。故班固以为六十五字,刘向以为三十八字,刘歆以为二十字,是皆先汉以来洛书无图之明证。若如宋以后所传四十五点之状,与河图不殊,则当名之洛图,不名洛书矣。

“考《大戴礼记·明堂》古制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宫之法所自昉,而《易纬·乾凿度》载‘太乙行九宫’尤详。遁甲之法,实从此起。方技家(金栋按:此指方术、术数)不知求其源,故妄说也。其法以九宫为本,纬以三奇、六仪、八门、九星,视其加临之吉凶,以为趋避。以日生于乙、月明于丙、丁为南极为星精,故乙、丙、丁皆谓之奇;而甲本诸阳首,戊己下六仪分丽焉,以配九宫,而起符使,故号遁甲。……

“故神其说者以为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元(玄)女,皆依托,固不待辨,而要于方技之中最有理致。考《汉志》所列惟《风后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奇遁尚无明文。至梁简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陈书·武帝纪》遁甲之名遂见于史,则其学殆盛于南北朝。……

“自好奇者援以谈兵,遂有靖康时郭京之辈,以妖妄误国。后人又掺杂以道家符箓之法,益怪诞不可究诘,于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学几废。究之遁通于壬,壬于人事为切,遁于天文为优,实亦未有以轩轾也。世所传《五总龟烟波钓叟诀》,稍存梗概。……存之以备三式之一,殆亦五行家所不废欤。”

九星,张介宾配以《九宫星野图》释之。中医言九宫,当如《灵枢·九宫八风》篇,而《灵枢·九针论》则名“九野”。

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说:

“九野原指星空分野,是五宫分法稍加改造而来的……星占家把九野改造为‘九宫八风太乙人神占’,医家再一改造……九野之说仅限于汉代,此前及后均不为天文家使用。星占家使用它盛于东汉,故《灵枢·九宫八风》《灵枢·九针论》成书上限只能断自东汉。”

又说:

“九宫应从天文学的九野来,不会早于汉……《易纬·乾凿度》中有了‘太乙九宫’占。其中太乙、九宫、八卦配八宫均与《灵枢·九宫八风》同,唯各宫没有节气名……到了东汉,九宫八风太一占很受人们信仰……自西汉后期始,这一占术势力如此之大,医书中采用便可理解了。”

(2)“七曜周旋”与“七曜天文”

“七曜周旋”,即孙思邈《千金方·大医习业》所谓“七曜天文”是也,与星占及历法有关。

“七曜指日、月和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 但是中国传统天学中一直称它们为‘七政’,而‘七曜’是称外来之术的特征用语。所谓七曜术,是指一种主要来源于印度、但很可能在向东向北传播过程中带上了中亚色彩的历法、星占和择吉推卜之术。”(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

中国当代天文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先生说:

“七曜术传入中土的年代,可以上溯到东汉末年。熹平三年(174年)刘洪就曾进上他所作的《七曜术》(见《续汉书·律历志》),南朝晋宋交替之际,何承天的舅舅徐广也曾有《七曜历》(见《宋书·律历志》)。在南北朝时期,七曜术在中土的流传堪称盛极一时。……当时许多天学家都与七曜术发生关系。并出现了用七曜术编撰的逐年历谱。隋唐两宋时期,七曜术仍在中土广泛流传。至到宋朝灭亡,七曜术才告沉寂……

“但是在汉译佛经和敦煌卷子中,仍然保存了相当数量的七曜术文献;依靠这些文献,再结合史籍中关于七曜术的记载,我们仍可以大致了解七曜术的主要内容——它本质上是一种生辰星占学体系,当然也包括历法成分(几乎所有的生辰星占学体系都包括历法成分,因为必须按照年、月、日、时来推断吉凶),以及指明不同时日行事宜忌的历注成分。……

“七曜术传入中土后,之所以风行数百年,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中国本土所没有的生辰星占学,使得上至贵族,下至庶民,皆可借助于它来预卜自己的吉凶休咎。不过,七曜术虽带着在今天看来是浓厚的迷信色彩,它同时却也包含着非常精密的数理天文学内容。”(《中国天学史》)

(3)星占,即星占学(术)、占星学(术)。江晓原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指仰观天象以占知人事之吉凶祸福、国运(军政大事)之盛衰成败、天命(统治政权)之转移更替等之学问、之技术(精密推算),谓之星占学(术)。

所谓天象,指各种天体(日月星)交错运行而在天空中所呈现之景象,即古代“天文”之义。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彖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天垂象,见吉凶”(《易传·系辞》)是也!亦即班固《汉志·数术略·天文》所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日月五星,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然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见其著作《天学真原》《中国天学史》《天学外史》《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星占学与传统文化》等。

古代封建统治者或圣贤对于星占则深信不疑,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甘石星经》,西汉出土的《五星占》、传世的唐代瞿昙悉达《开元占经》、李淳风《乙巳占》等则是明证。如

①卢央《中国古代星占学·第四章 七曜和杂星占》说:

“帝舜接替帝尧的地位时,首先观察天象,列出政事。即所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从那时起,天象与帝王治国就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可能是导致中国古代星占学特别发展的一个原因。这里说的‘以齐七政’的七政,古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大都认为七政是一种作为标准的天象,所为‘玄象之端,正天之度,王者仰之,以为治政’(《五行大义》)。有人认为是北斗七星为七政……有人认为七政是指二十八宿。因为二十八宿分布于四方,每方七宿,共为七政。但不少人认为日月五星为七政。

“《尚书纬·考灵曜》说:‘日月者时之主也,五星者时之纪也。故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古代将日月的视运动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而五星的运行不仅用于制定历法,而且也是星占学的观测对象。日月五星在古代天文学和古代星占学中都是主要角色,恒星天空只不过是衬托它们的背景。因此日月五星为七政,在人们心目中可能更重要一些。”

②管飞《天问之路》说:

“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书目看,隋唐占星之作……有两部比较重要的著作,一部是李淳风的《乙巳占》,一部是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开元占经》可谓前代占星的集大成之作,它把各种天象分类加以编次,每种天象都分别列出前人的种种说法,兼收并蓄,对前代占星术是一次全面的总结。

“占星术在宋以后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进入衰落、消亡的历史阶段。其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加强了对天文星占的控制,从而造成天文星占人才的凋零。占星术衰落的另一原因是理论上的日趋贫乏。占星术的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在经过汉代以后长时间的发展,到宋代以后再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人们虽然仍然相信‘天垂象,见吉凶’的古训,但已越来越从理性上认识到占星术的谬误。宋代所编的《司天考》《新唐书》,再没有将某一具体天象变异同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在其以后历代也是如此。这是天文学同占星术开始分化的一个重要迹象。到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已把天文和占星分为两类,天文学著作归入‘天文算法’类,而占星术著作归入‘术数’类。至此,占星学和天文学分道扬镳,最终不可避免地走上末路。”

实际上,时至今日,人事之吉凶祸福、国运之盛衰成败、天命之转移更替等与“天象”无关!所以,

③江晓原先生《天学外史》说:

“星占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古代的通天巫觋——后来演变成专职的天学家——观察并记录了大量的天象,他们将这些记录与大量历史事件排比对照,尽力在其间找出‘规律’——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我们当然不会同意其间真有这样的规律,但古人对此坚信不疑……难道天上星象真的能够兆示、星占学家真的能够预见人间未来之事?站在现代科学的立场上来看,这一问题的答案当然只能是否定的。”

那么,如何解释说准的预言呢?江晓原先生认为大体有如下几种:

“概率论的解释。即在众多的预言中,总有可能‘蒙对’一两次,也即古人所谓‘多言或中’之意。对于答案比较少的问题(比如甲乙二人决斗谁胜谁负),这种解释听起来比较有道理。

“心理学的解释。即上文所说暗示所产生的‘诚则灵’的实际效果。这可以用来解释不少成功的预言。

“社会学的解释。无论是出入于宫廷的御前星占学家,还是开设事务所的或是编写星占历书的星占学家(搞得成功了,往往一身三任),通常总是通晓世故,练达人情的;许多成功的预言,实际上是星占学家们灵活运用他们的社会经验、政治情报、商业信息所致,与天上的星象倒不一定有多大关系——天宫图有时只是一种‘包装’。”(《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

“最后,一个成功的星占学家还必须有随机应变、穿凿附会之才。因被赋予星占学意义的天象事实上多得不可胜数,各种占辞也大有灵活出入之处,因此星占学家必须在其中灵活运用,上下其手。他还可以借助于阴阳五行的学说、各派哲学观念、历史上著名的星占事例等等,来助成其分析和预言。”(《中国天学史》)

要之,“九星悬朗,七曜周旋”者,本星占与历法也,余者皆附会之说耳!

附:术数占卜三式:太乙、遁甲、六壬

李零《中国方术正考》说:

“式占是以式,即一种模仿宇宙结构的工具进行占卜。它所用的工具有很多种,方法也不一样,有所谓六壬式、太乙式、遁甲式和雷公式。”

据相关古籍史料,古代术数之式占常见有三种,有两种说法:

第一指六壬、太乙、雷公之唐代说法。如《唐六典·太卜署》说:

“凡式占辨三式之异同: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乙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转引自《中国方术大辞典》)

第二指太乙、六壬与遁甲之宋代说法。如南宋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中说:

“太乙、壬、甲,谓之‘三式’,皆曰内算,言其秘也。”(转引自路辉《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

所谓术数占卜三式,清《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的观点:

(1)《太乙金镜式经》条下说:

“唐·王希明撰……其间推太乙积年有至宋景祐元年者,则后人已有所增入,非尽希明之旧也。《史记·日者传》术数七家,太乙家居其一。《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乙常居……郑康成以为北辰神名。又或以为木神,而屈原《九歌》亦称‘东皇太乙’,则自战国有此名。《汉志》五行家有《泰壹阴阳》二十三卷,当即太乙家之书。……惟《周易·乾凿度》有‘太乙行九宫’法……术士传习,其来甚久。故《汉书》已载有‘阳九百六’之语。《南齐书·高帝纪赞》所引‘太乙九宫占’,自汉高祖五年推至宋祯明(金栋按:应为升明)元年,几数百年,而其术遂大显于世。……是书所列,乃秦汉间纬书之遗,禨祥小数之曲说,不衷于正,宜为圣人所必斥。特以其术为三式之一,所传尚古。其书亦出自唐人,故附著于录而详加辨正,以祛千古之惑焉。”

(2)《遁甲演义》条下说:

“明·程道生撰……言遁甲者皆祖洛书,然河图以图名,当有奇偶之象;洛书以书名,当有文字之形。故班固以为六十五字,刘向以为三十八字,刘歆以为二十字,是皆先汉以来洛书无图之明证。若如宋以后所传四十五点之状,与河图不殊,则当名之洛图,不名洛书矣。考《大戴礼记·明堂》古制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宫之法所自昉,而《易纬·乾凿度》载‘太乙行九宫’尤详。遁甲之法,实从此起。方技家不知求其源,故妄说也。其法以九宫为本,纬以三奇、六仪、八门、九星,视其加临之吉凶,以为趋避。以日生于乙、月明于丙、丁为南极为星精,故乙、丙、丁皆谓之奇;而甲本诸阳首,戊己下六仪分丽焉,以配九宫,而起符使,故号遁甲。……故神其说者以为出自黄帝、风后及九天元(玄)女,皆依托,固不待辨,而要于方技之中最有理致。考《汉志》所列惟《风后六甲》《风后孤虚》而已,于奇遁尚无明文。至梁简文帝乐府,始有三门应遁甲语,《陈书·武帝纪》遁甲之名遂见于史,则其学殆盛于南北朝。……自好奇者援以谈兵,遂有靖康时郭京之辈,以妖妄误国。后人又掺杂以道家符箓之法,益怪诞不可究诘,于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学几废。究之遁通于壬,壬于人事为切,遁于天文为优,实亦未有以轩轾也。世所传《五总龟烟波钓叟诀》,稍存梗概。……存之以备三式之一,殆亦五行家所不废欤。”

(3)《六壬大全》条下说:

“不著撰人名氏……盖明代所刊也。六壬与遁甲、太乙,世谓之三式,而六壬其传尤古。或谓出于黄帝、元女,固属无稽。要其为术,固非后世方技家所能造。大抵数根于五行,而五行始于水,举阴以起阳,故称壬焉。举成以该生,故用六焉。其有天、地盘与神将加临,虽渐近奇遁、九宫之式,而由干支而有四课,则亦两仪四象也……盖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其事虽不见经、传,似出依托。然赵煜、袁康,皆后汉人,知其法著于汉代也。”

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说:

“六壬与太乙、遁甲合称‘三式’,三式都是古代重要的占卜法,其特点是用‘式’来占卜。式的使用,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史》:‘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郑氏注:‘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史官主知天道。’可见式原是古代天文占候所用之器,至少在战国时已使用。汉代用式占卜更为普遍,《史记》中《龟策列传》《日者列传》都有记载……式,也叫‘栻’,由两部分组成。其上为一圆盘,称作‘天纲’,即天盘;其下为一方盘,称为地盘。天纲临于地盘之上,中央有轴可以转动……据《淮南子》的记载,式盘与九野、五星、八风、二十八宿有关,式也是一种占天文历法节气的器具。”

该三种式占说法,是目前流行说法,依次为太乙式、遁甲式、六壬式,见郑同点校《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术数》(华龄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及路辉《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境》等相关书籍。

对于此三种式占,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解释如下:

(1)【太乙】古代占卜术的一种,也称“太一”。《史记·日者列传》载术数七家,太一家居其一。《汉书·艺文志》载五行家有《泰壹阴阳》二十三卷。《南齐书·高帝本纪》史臣所引《太乙九宫占》,推自汉高祖五年至宋祯明元年数百年间治乱之事。是知太一之术流传已久。今传有唐人王希明《太乙金镜式经》十卷,其法大抵本《易纬·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以占内外灾福。太一数据时历以成“局”,每太乙一元该七十二局,太乙三年一宫游,二十四年而九宫游毕。又有阴遁局与阳遁局之分。后世六壬式流行,古太乙式逐渐失传。直至一九七八年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汉代太乙式盘后,古太乙占法才略为世人所知。

【太乙式盘】古代太乙占卜术所用之具。一九七八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淮阴侯墓,出土了一批汉文帝十五年(前一六五年)时的文物,中有太乙式盘一具。其天盘按朱熹所谓的《洛书》中的数字排列……据《灵枢经·九宫八风》:“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淮阴侯出土的太乙式盘,有学者称为“太乙九宫占盘”,认为是与天文、医学相联系的占卜工具。

(2)【奇门遁甲】古代术数的一种。与“六壬”“太乙”合称“三式”。亦简称“遁甲”。相传此法起于《易纬·乾凿度》的太乙行九宫法。以十天干的“乙、丙、丁”号为“三奇”,以八卦之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名曰“奇门”。十天干以“甲”最为尊贵,而常不显露,“六甲”常隐于所谓“六仪”(戊、己、庚、辛、壬、癸)之内。三奇、六仪分置于九宫,而“甲”不独占一宫。视“甲”的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称“遁甲”。《后汉书·方术传序》:“又有风角、遁甲、七政……之术。”注:“遁甲,推六甲之阴而隐遁也。今书《七志》有《遁甲经》。”

(3)【六壬】古代占卜术的一种。与“太乙”“遁甲”合称为“三式”。其法由来甚古,《吴越春秋》《越绝书》中已载有伍子胥所占止课。近代考古发掘中,有多具汉代六壬式盘出土。六壬占法的依据是阴阳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以水为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壬、癸皆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取阳,故名为“壬”。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位,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故名“六壬”。六壬占法共有七百二十课,总括为六十四种课体,用以占卜天地人事吉凶。《隋书·经籍志·五行》著录有《六壬释兆》《六壬式经杂占》等。《新唐书》《宋史》中的《艺文志》均有著录六壬之书。

【六壬式盘】为六壬占卜的工具。近代考古中屡次出土六壬式盘,现尚存原物七件。六壬式盘分为天盘与地盘两部分。天圆地方,天盘嵌在地盘当中,中有轴可以自由转动。北宋杨维德《景佑六壬神定经》:“造式:天中作斗杓,指天罡,次列十二辰,中列二十八宿,四维局。地列十二辰,八干,五行,三十六禽。天门、地户、人门、鬼路,四隅讫。”即天盘中央为北斗七星,次列十二辰或十二神将,象征十二月。外列二十八宿,代表列星。地盘列天干,代表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分寄于天、地、人、鬼四隅。列十二辰,象征八方及日出入之位。地盘上的二十八宿,主十二州,象征地上的分野。施书者转动天盘,视其所占之干支与时辰的部位,以判断吉凶。

金栋按:孙思邈所要求的大医当熟悉此等术数占卜式法等,谨遵医界前辈之教诲,故临证之余,不必为“稻粱谋”,努力研读之、时习之、揣摩之。其实此等术数占卜与临证较远,非医者所必掌握之技能矣!

来源:河间金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