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舜帝作为史传中的五帝之一,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功绩,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近日,由我们两位合作的《大舜传》正式出版,该书不仅为追溯史前文明、弘扬虞舜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更成为绍兴打造尧舜禹文化高地的关键基石。
舜帝作为史传中的五帝之一,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功绩,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近日,由我们两位合作的《大舜传》正式出版,该书不仅为追溯史前文明、弘扬虞舜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更成为绍兴打造尧舜禹文化高地的关键基石。
舜禹是绍兴文化的根,更是中国文化的根。宋孙因《越问》早有“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的记载,印证了这片土地与上古圣王的深厚渊源。在完成《大禹传》后,我们并未停下寻根脚步,转而深耕舜帝研究并创作《大舜传》,接下来更计划撰写《尧帝传》,以“三圣传记”三部曲构建尧舜禹文化研究的完整体系。这种执着探索,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传承,更是为绍兴建设文化高地夯实学术根基。
舜帝与绍兴上虞的羁绊早已刻入地域肌理。作为舜帝出生地的重要佐证地,上虞境内至今留存着34处舜迹,远超史料记载的二十余处。《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会稽旧记》载“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更明确姚丘位于今上浦境内,虹漾村的舜母圣祠香火延续至今。从“舜井” 的清冽到“历山”的苍茫,从“百官桥”的传说到“小舜江”的涛声,这些文化符号串联起上古文明与当代生活,成为文化高地最鲜活的见证。
《大舜传》的诞生缘自一次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2023年11月,我们赴湖南永州祭祀舜帝陵,深刻体悟到浙江上虞(舜出生地)与湖南永州(舜归葬地)的“生死之交”。归来恰逢绍兴市、上虞区领导高度重视舜文化研究,我们遂以《尚书》《史记》等典籍为基,结合田野考察成果,在书中提出诸多创见:既厘清舜帝“二十孝名、三十受命、六十登基、执政三十九载”的生平脉络,更解码其“孝悌立身、德法共治”的精神内核 —— 他设立中央机构、创建十二州行政区划、完善礼乐赋税制度,为早期国家形态奠定基础。
该书出版与《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联袂面世,标志着绍兴尧舜禹文化研究从“点的突破”迈向“面的覆盖”。八年来,绍兴已相继推出《大禹传》《绍兴禹迹图标识导读》《浙江禹迹图》《中国禹迹图导读》等数个标志性成果,此次通过《大舜传》与遗迹图的“文图互证”,系统收录浙江132 处尧舜遗迹及500余幅图照,使上古文明从传说变为可考可感的文化实体。正如中国社科院晋保平所言,这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坚实支撑。
绍兴建设尧舜禹文化高地的实践早已多点开花。在学术研究上,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以多学科交叉视角构建数字孪生模型,解码文化基因;在遗迹活化上,上虞打造孝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柯桥王坛镇的舜王庙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均吸引十万民众参与;在跨区域联动上,绍兴联合永州、临汾等城市发起《中国尧舜遗迹图》编制倡议,以及《尧帝传》的创作,更与日本、韩国开展“东亚禹迹”研究,让文化高地兼具本土深度与国际视野。
当前,遗迹保护与开发成为高地建设的关键抓手。针对部分遗迹湮没的现状,上虞区上浦虞舜出生地开发已纳入规划,计划复建姚丘遗址、舜母圣祠等核心地标;王坛舜王庙片区将升级非遗体验区,联动“舜耕公园 — 大舜庙”形成文旅廊道。这些举措正让虞舜文化从“隐性传承”变为“显性景观”,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绍兴时“文脉赓续”的殷切嘱托。
从禹迹普查到舜传问世,从地方遗迹图到东亚文化交流,绍兴正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构建“学术研究+遗迹保护+文旅融合+国际传播”的文化高地体系。《大舜传》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 “三圣传记”完整呈现,当132处遗迹串珠成链,当“孝德精神”融入城市血脉,绍兴必将成为海内外寻根者的心灵圣地,让尧舜禹文化在文明长河中永续生辉。
(作者:何俊杰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李永鑫 绍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绍兴文理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兼职教授)
责编:勾晓庆
来源:文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