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鹏 |赴京随笔(一、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1:38 1

摘要:当骑着毛驴的人们,渴望得到奔驰的骏马;驾驶铜车马的驭手,试图赶超日行千里的汽车;不断加速改进的高铁,亦无法比拟超音速飞行器的时候,时代变迁和科技飞速发展,给日益奔忙和焦虑的人类,既带来了跨越时空、增加新的体验和欣赏更多美景之机,也许正在悄然削弱人们悉心观察、真

【题记】当骑着毛驴的人们,渴望得到奔驰的骏马;驾驶铜车马的驭手,试图赶超日行千里的汽车;不断加速改进的高铁,亦无法比拟超音速飞行器的时候,时代变迁和科技飞速发展,给日益奔忙和焦虑的人类,既带来了跨越时空、增加新的体验和欣赏更多美景之机,也许正在悄然削弱人们悉心观察、真切感悟和冷静思考的潜能……

福祸相依,否极泰来。

游旅遐想,是以为记。

一、东出潼关

8月22日清晨,结束了酷热难熬的暑期,我们告别古城长安,驱车前往北京,继续肩负带孙重任。东方天际浮现出淡淡的薄云,行驶在开阔而洁静的航天大道上,深幽茂密的植被树木一闪而过,风景秀丽的杜陵塬格外亲切迷人。

大秦沃士,美丽富饶。

周秦汉唐,古称丰镐。

金城汤池,八水环绕。

生长于斯,恩比天高。

灞柳依依,渭水泱泱。

回望秦岭,山高水长。

东出潼关,初见曙光。

宇宙无涯,沧海茫茫。

日月盈昃,秋来暑往。

世事如棋,情系故乡…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迁客商旅奔波于长安古道,兵车雄师东出潼关的场景,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华美的“骊山宫”,雄奇的“兵马俑〞,剑拔弩张的“鸿门宴”,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台”等遗迹,以及高耸入云的西岳华山,波涛汹涌的风陵古渡,固若金汤的天下雄关—潼关、函谷关,这些自然与人文景观,却见证着古老秦地的落日与辉煌,亦吸引着难以计数的国内外宾客前往游览观光。

日新月异的社会剧变,特别是城镇山乡四通八达的公路和高铁路网,为远行的人们带来了极大方便。潼关至函谷关这条曾经被誉为深山幽谷天堑与饱含历史文化内函的关隘古道,在陇海铁路修通之后,漫长而众多的隧道却与旅客相伴。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次自驾通往洛阳的连霍高速公路,竟无一座隧道与函洞,宛若游龙般的车辆奔驰于绿水青山与高架飞虹连接的秀丽坦途上,实乃放松心境的一种体验和人生之乐。

在秦地渭南和豫西三门峡服务区,我们稍示休息,正午时分抵达洛阳市。当进入这座有着七百余万人口,气势宏伟的高架通道凌空而起,一座座摩天大楼比肩林立的中原都市,浓郁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按照导航指引,穿越市内顺畅的地下通道,便很快到达洛阳博物馆。烈日当空,酷热灼人,汗流浃背而络绎不绝的人们,争相排队入内参观。

二、直抵洛阳城

当我们走进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史学家司马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诗句,为我们提供了观瞻指南。这座被称作神都和洛邑的古城,地处河南西部,横跨黄河中下游,居天下之中,处洛水之阳,西周何尊铭文,称之为“中国”。这块风水宝地,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和朝代更替最多的古城;为道学发源、儒学兴盛和佛学首传的福地,被誉为世界四大圣城之一;亦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

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灿烂的河洛文明是其缩影。洛阳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四季分明。距今30多万年以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公元前21世纪,夏氏族率先突破蒙眛藩篱,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夏王朝。随后商、周均以洛阳为国都,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记载。周幽王以狼烟取悅“美人一笑”,在骊山(今陕西临潼)死于非命。西周镐京(今西安市)被犬戎攻克,周平王迁都(前770年)洛邑,乃国史上最早实施两都制的朝代。东周时期,京师洛邑人文荟萃,礼乐文化和百家争鸣盛行,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诸子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置洛阳为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而后迁长安(今西安市),洛阳成为控扼东方的军事重镇。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公元25年),定都洛阳196年,使之重新成为全国的中心,宫阙壮丽,街市繁华,四方学士云集,名师大儒荟萃。稳定的政局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的发展繁荣。城区太仓、武库和商市充盈,太学为国内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蔡邕等诸儒奉命刻立“熹平石经”,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班固作《汉书》、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班超出使西城,拓展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白马寺”的建立,成为中国佛教传播的中心。

魏、晋和北魏王朝,先后定鼎洛都,时间长达约140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思想文化却得到长足发展,魏晋名士在洛阳写下了不朽华章,为后世文人景仰和效仿。曹操父子、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驰名华夏,陈寿撰《三国志》、左思著《三都赋》,使“洛阳纸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极力推行汉化政策,洛阳成为民族、文化、宗教、艺术融合的熔炉。印度佛教东传已达鼎盛时期,被定为国教,佛寺林立,龙门石窟豪华壮观。据考古发现,汉魏洛阳城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际都会,城市布局上承周秦,下启隋唐,体现出从先秦城市非对称性、不规则布局,向隋唐都城中轴对称布局过渡的特点,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后灭陈统一全国。虽历文、炀二帝,御内仅38年而亡,但创立的典章制度,如“三省六部” “科举制”等,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大业元年,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以洛邑为中心的大运河,绵延数千里,宛如人造天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堪称中国水利工程史上一座丰碑,至今乃流淌在华夏大地上。唐朝建立(公元618年)后,作为〝两京”之东都,洛阳步入发展史上巅峰时期。隋唐洛都人口逾百万,城区〝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chán瀍河)右涧(涧水),洛水贯其中”,街道纵横交错,里坊严正井然,规模极为宏大。女皇武则天执政期间,升洛阳为神都,修宫苑、造石窟,对外文化开放包容,胡乐、胡语、胡服曾引领时尚潮流,祆教(源于波斯亦称拜火教)、景教(基督教分支)、摩尼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各擅圣坛,八方朝贡,万国来使,神都洛阳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

经唐末五代兵戎战火,洛阳〝城邑残破,户不满百”,宫室“不及故时卿相家”。宋朝立国定洛阳为“西京”,在隋唐五代宫城旧址上,进行大规模重建,士大夫们亦借机兴建豪宅园林。有“北宋五子”之称的邵雍诗云:〝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这时洛阳乃全国文化中心,设有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朝中致仕重臣曾多出于此,一代名相有赵普、吕蒙正、张齐贤、温仲舒等。在洛阳,欧阳修写就《新唐书》,邵雍推理演易形成〝先天学”,司马光历时19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洛阳亦是“洛学”发源地,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创立了一套儒家唯心主义哲学理论,设坛讲学,传道授业,被称作〝洛学”,后发展为“宋明理学”。杨时、游酢冒雪等待休息中的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教的典故。

自元代以后,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

参观洛阳博物馆,面对这座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四千多年建城史,一千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定都,被联合国授予中国“世界文化名城”荣誉的城市,使我对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对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关于“古今兴废”的慨叹,有了进一步理解;对文人墨客和迁客骚人有关洛阳的诗赋,亦有比较真切的感受和体悟。

夏秋之交,虽过了牡丹观赏期,而驱车途经驰名中外的牡丹园,依然能够感受到唐代诗人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美丽壮观;亦能听闻到诗仙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恬静悠然;似可体味到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被贬江宁(今南京市)送别友人时,所抒发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旷达心境。夜幕降临后,漫步于灯火阑珊的这座现代化都市,再难寻觅唐代名仕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的幽静深邃意境。

来源:云卜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