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网友眼睛是真毒,碰上点啥事儿,分分钟能把PR文案扒皮到连底裤都不剩。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网友眼睛是真毒,碰上点啥事儿,分分钟能把PR文案扒皮到连底裤都不剩。
9月23日的大早上,西贝就整了个操纵情感的操作,《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直接把“童心”当护身符供了出来。
可惜天真以为一碗温情鸡汤能让网友心软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但问题来了,毛毛这故事看起来感人,背后却藏着一连串让人黑人问号脸的疑点。
到底是品牌走投无路才狠狠炒情怀一把,还是公关部熬了通宵实在没灵感了,只能掏出“妈妈再也不让我吃”这招老八股?
到底哪个环节掉链子,网友如此群嘲,西贝自己都坐不住了,火速删文,这剧情变化,比电视剧还紧凑。
先抛开那碗“童真羹”,先看看文章结构。
一开头就用毛毛小朋友的口吻述说自己和“西贝”的羁绊,这桥段吧,不是第一次用了。
本来“童言无忌”这种东西,有时确实能劝动大人,但你放在一个近来舆论涌动、争议不休品牌公关里,立马就让人警觉了。
社交平台分分钟吐槽声四起:
“这什么剧本,一看就公关部通宵憋出来的。”
“讲个笑话,玩具都诱惑不了娃,西贝能?”
“史诗级拉垮,公关水平比隔壁连锁还低!”
不得不服,网友下手毫不留情,质疑声比西贝那天宣传推文还快。
想想看,咱们从不缺温情故事。
但越是真心,越怕被套路。
你说,一个孩子因为品牌负面新闻吃不上喜欢的饭,“哭着闹着”想坚持,最后妈妈想通了……咋听咋微妙。
这里面的拧巴劲儿,你品品,有点像中学作文,那种“我和奶奶的大白兔奶糖”的范儿,隔着屏幕都能闻见点套路味。
但西贝公关是不是没其他路走了?
品牌危机,摇人出来站台是标配——只不过,以前请明星,现在请自家小顾客。
只是操作太直白,这锅谁也端不准。
玩情感牌,各行各业都用。
讲个故事,戳个泪点,把“共情”两个字推到顶。
但明眼人都知道,近几年网友对公关烹饪出来的“温情饭”胃口越来越刁。
你但凡有点斧凿痕迹,分分钟被拆穿。
连段子手网友都上阵,“毛毛不是西贝粉,是编剧粉!”
点开评论区,“剧本感太强”,“还嫌舆情不够炸?”
连带着一众吃瓜群众,纷纷感慨:
“说好的专业团队,就这PPT水平?”
“操作太过,连小孩都不放过。”
评论比那碗西贝麦香馍香还冲。
其实,这事说大也大,说小吧也真不至于上升到“品牌道德黑洞”。
但为啥大家愤怒,不只是觉得套路。
关键在于,这种公关操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你想打情感王牌,可一旦观众吃腻了、腻歪了,效果反转堪比翻菜锅。
二十年前,一封小学生给川娃子的信能引发共鸣,今天再用小孩、泪光、家长三件套炒作情怀,分分钟被拆成AI写作文的既视感。
问题在于,这不是“毛毛的故事”,是“攻心鸡汤”砸到自己脚。
网友早就不是前互联网时代的“小白”,套路、顶流网文、煽情小作文见得太多了。
你但凡不够真,分分钟被反向带节奏。
有人笑,这怕不是公关部门自导自演的“史上最短命广告”。
比起争议本身,这种底气不足的温情试图遮盖现实,才更让人“不买账”。
而西贝的危机,应对方式还有什么可说?
删掉文章是最快止损,但已经来不及了。
网友们的记忆条比清明上河图还长,截图、转发、群聊,分分钟火遍各大平台。
更好玩的是,危机引发的二次传播,比花钱买流量都管用。
有人调侃:
“西贝如果有肚量,索性推出‘毛毛套餐’,直接正面刚到底。”
也有人冷笑,这一波自爆操作,品牌形象损失远胜公关部绩效考核。
再回头看看官方删除公告,只字未提文章内容,只是悄悄下架,“一删了之”。
但网友不是瞎子,公关这事儿,真想靠删稿圆场,无异于捂住锅盖,热气反扑更猛。
说起这种现象,咱不得不感慨,现在的大众心智实在是鸡贼。
不是网友变刻薄了,而是真正的“信任红利”早被消耗殆尽。
每次品牌公关暴露马脚,网友的“社会性免疫反应”就会迅速产生,甚至形成一种奇特的自组织批判团体。
违背“用户底线”,“温情”反遭冷嘲。
你想想,西贝本意或许真是为品牌洗白,但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这种例子可不少,市面上流量明星的道歉信、某品牌的鸡汤广告、连高校招生短视频都时不时翻车。
归根结底,一切都归咎于“你把观众当傻子,观众一定让你自闭”。
公关这门生意,其实讲究个“劲儿”——用力要恰到好处。
你太生硬,味同嚼蜡;你适时收敛,还能换来一两句夸赞。
西贝显然没琢磨明白,现在的互联网江湖,套路才是最大死敌。
有意思的是,这波操作背后,折射出了互联网公关的两难。
品牌出了事,定不是发声明、删稿就能一笔勾销的。
更不是搞个“毛毛”就能转移火力。
你不面对问题本身,忽视用户质疑,那网友当然不会轻易买账。
而且,这种“故事讲一半”的情节,让人觉得品牌只是借着童真的幌子,遮掩现实里的问题细节。
你给的只是一个“温情出口”,观众要的却是“实事求是”。
于是,“买情怀”的路子走不通了,社交媒体上的信任门槛越来越高。
这年头,群众要“真诚”,哪怕你道个歉、承认点错误,都比煽情造势强。
事实上,像西贝这样的品牌,不乏优质产品和好口碑,老顾客不少。
但一次危机事件处理失当,很可能让多年积累付之东流。
所谓“温情营销”变成“火上浇油”,这才是最大风险。
而今天的环境下,每个品牌都逃不开舆论的放大镜。
你但凡有点异动,分分钟被群情激愤一轮花式拆解。
网友的期待其实很单纯:别拿我当傻子,多点眼里揉沙子的勇气。
有时候,哪怕一句老实话,都值一锅羊蝎子的钱。
用嘴炮战术,终归是治标不治本嘛。
话说回来,西贝删除公关文之后,风波算消停了吗?
恐怕还远远没有。
删稿子不是解决方案,只能说明“这招确实翻车了”。
未来类似的危机只会越来越频繁,品牌公关该何去何从?
是继续玩感情杀、搞流量、收智商税?
还是扎扎实实认错,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
网友们在等答案,同行们也在学教训。
一个“毛毛”,连带着掀起了互联网“情感绑架虚假繁荣”的又一轮反思潮。
网友手锤在握,品牌小编天天不得安生——
要想过得安稳,真诚二字,请收好。
想到这儿,西贝这出“毛毛吃不上饭”的公关戏码,多半会被写进品牌危机的教科书里。
戏台上情节落幕,可观众心里的嘀咕不会消停。
现实中,真想走远,得靠又实在、又真情的沟通。
别再让剧本套路抛头露面。
互联网的成长就是一部“看穿套路史”——从被营销戳泪点,到逐步学会分辨谁在“演戏”,大家都变精了。
讲故事没错,别把听众当傻子。
你怎么看“公关文案翻车”这事?你被哪条情感营销套路劝退过?
留言聊聊,故事还长,套路更长,咱们不见不散。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最帅时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