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网络空间中,伪史论者对《几何原本》的表述时常陷入“精神分裂”般的自我矛盾:昨天还宣称“《几何原本》是中国古人编著,被西方剽窃”,今天就改口“几何是西方发明的骗局,用来打压儒学”。这种截然相反的论调,恰恰暴露了伪史论反智、逻辑混乱且“为否定而否定”的本质。
伪史论的自我矛盾:从《几何原本》看反智思潮的逻辑困境
在网络空间中,伪史论者对《几何原本》的表述时常陷入“精神分裂”般的自我矛盾:昨天还宣称“《几何原本》是中国古人编著,被西方剽窃”,今天就改口“几何是西方发明的骗局,用来打压儒学”。这种截然相反的论调,恰恰暴露了伪史论反智、逻辑混乱且“为否定而否定”的本质。
一、伪史论:为“结论”牺牲逻辑,与事实背道而驰
伪史论的核心逻辑并非基于史实,而是“先定下‘西方文明全是伪造’的结论,再强行寻找(或编造)论据”。
以《几何原本》为例,史实清晰可考: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口译、中国学者徐光启笔译,才让这部古希腊数学经典传入中国。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明确自己是“译者”,明代刊本、《四库全书》等文献也完整记录了其传播过程。伪史论者最初宣称“《几何原本》是中国原创、被西方剽窃”,完全是对史料的无视。
当“剽窃说”被铁证推翻后,他们又转向“几何是西方发明的骗局,旨在打压儒学”。这种“今日说A,明日说非A”的荒诞转变,根本不是学术讨论,而是为了维护“西方文明必伪”的预设结论,不惜牺牲基本逻辑。
二、伪史论的危害:消解理性,扭曲文化自信
伪史论裹挟的反智主义,正在悄然侵蚀大众的认知根基,尤其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负面影响。
从本质上看,它违背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文明从来不是“单线程竞争”,而是“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过程——西方曾从东方学习技术(如造纸术、火药),东方也从西方吸收理论成果(如几何逻辑对中国数学的启发)。伪史论者通过“否定一切西方文明成果”营造虚假的“文明优越感”,实则是自卑的极端表现。
更严重的是,它破坏了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核。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基于对自身文明的理性认知,同时尊重其他文明的创造;而伪史论用“否定他者”来构建虚幻的“文明独尊”,如同无源之水,最终只会让文化自信沦为“情绪宣泄的工具”,而非理性思考的产物。
三、“精神分裂”的根源:反科学、反理性的思维本质
伪史论者的自我矛盾,根源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证据—逻辑”的学术基本盘,陷入“情绪先行、结论至上”的泥沼。
他们既不遵循史料研究的规范(无视利玛窦、徐光启的文献与明清刊本的证据链),也不承认人类理性思维的共性价值(《几何原本》的公理化体系是全人类的智慧成果,其价值在于推动理性思维发展,与“打压儒学”毫无关联)。这种“按需造史”的行为,本质上是反科学、反理性的——为了满足“否定西方”的情绪,不惜在逻辑上自我撕裂。
结语:理性,才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尊重事实、拥抱交流”的理性态度。《几何原本》从古希腊诞生,经阿拉伯世界传承,再由利玛窦、徐光启引入中国并影响东亚数学发展,这本身就是文明互鉴的典范。
伪史论者的自我矛盾,恰恰证明他们既不理解“文化自信的本质是理性与开放”,也不尊重“证据与逻辑”的基本准则。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靠“否定他人”来营造虚假优越感,而是以理性为基,既清晰认知自身文明的辉煌,也能坦诚欣赏其他文明的成果——唯有如此,文明才能在交流中真正实现互鉴与发展。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