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数万块光伏板如蓝色海洋铺展在沙丘之上,板下苜蓿舒展嫩芽,远处羊群漫步其间 —— 这幅 “沙海生金” 的图景,正是中国 “光伏 + 治沙” 模式的生动缩影。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腹地,数万块光伏板如蓝色海洋铺展在沙丘之上,板下苜蓿舒展嫩芽,远处羊群漫步其间 —— 这幅 “沙海生金” 的图景,正是中国 “光伏 + 治沙” 模式的生动缩影。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中国光伏治沙项目沿西北荒漠化带呈集群式分布,形成四大核心实践区,各自依托地域特色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内蒙古:光伏治沙的先行探索
作为全国光伏治沙的 “试验田”,内蒙古已建成超 3000 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治理沙漠近 200 万亩。库布其沙漠的蒙西基地 200 万千瓦项目堪称标杆,10 万亩光伏阵列采用 3 米高柔性支架与钙钛矿组件,创造出 “板上双面发电、板下双层生态、板间双层养殖” 的立体模式,年均发电 41 亿千瓦时的同时,使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5% 跃升至 25% 以上,年均减少黄河输沙 200 万吨。
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
更令人瞩目的是沿库布其北缘延伸的 “光伏长城”,这条长 400 公里、宽 5 公里的光伏带已建成 1002 万千瓦,与 420 公里锁边林带构成双重防护网,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1600 万吨,规划 2030 年实现 300 万亩治沙目标。
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骏马电站”
在乌兰布和沙漠,国华磴口 100 兆瓦项目推广的 “141” 生态治理模式(板前 1 米滞尘、行距 4 米作业、板后 1 米集雨),使 11.9 万亩沙地植被成活率超 85%,形成的 “巴彦淖尔经验” 已纳入自治区专项实施方案,支撑起 2025 年 21.4 吉瓦的装机目标。
(二)宁夏:腾格里的生态修复典范
宁夏聚焦腾格里沙漠的生态重建,打造了多个 “光伏 + 立体农业” 样板。龙源电力中卫 100 万千瓦项目通过 1700 万平方米草方格与 420 万株灌木构建固沙体系,结合无人机飞播技术,将植被覆盖率从近乎零提升至 20%,局部区域达 50%。国家首批千万千瓦级 “沙戈荒” 基地 —— 腾格里 600 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更实现跨区域协同,已建成的 300 万千瓦光伏阵列治理沙漠 14.5 万亩,通过 “宁湘直流” 特高压通道每年向湖南输送绿电 57.8 亿千瓦时,让荒漠能源惠及千里之外。
中卫光伏二期南区
这里创新的 “三层楼” 模式极具代表性:顶层光伏板年发电超 10 亿千瓦时,中层种植的枸杞、肉苁蓉亩产值突破 5000 元,底层蚯蚓养殖既改良土壤又提供畜牧饲料,清洗光伏板的废水经处理后用于滴灌,形成闭环生态链。
(三)甘肃:河西走廊的转型样本
甘肃河西走廊依托 “陇电入浙” 通道,在戈壁荒漠上崛起大型光伏治沙集群。武威凉州区九墩滩园区规划 50 万亩装机 1500 万千瓦,已入驻 11 家企业建成 220 万千瓦,板下梭梭、沙蒿形成的生态屏障有效阻挡风沙南侵,年发电 260 亿千瓦时带动产值 75 亿元。张掖临泽 50 万千瓦项目则探索 “牧光互补” 新模式,板下养殖棚舍与种植基地联动,年减排二氧化碳 277 万吨,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敦煌首航高科 100 兆瓦光热电站
敦煌首航高科 100 兆瓦光热电站更收获意外之喜:镜面清洗废水渗入地下,结合镜阵遮阴效应,在戈壁中催生出天然绿洲,形成 “光热 - 生态 - 牧业” 的意外联动,印证了新能源项目的生态附加值。
(四)新疆:极端环境的技术突破
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极端干旱,塔里木油田 130 万千瓦项目独创 “注水固沙 + 四层防护桩基” 技术,在流动沙丘上构建生态廊道。通过精准控制水资源,使植被覆盖率从不足 1% 逐步恢复,年替代标煤 62 万吨,为石油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示范范本。
光伏治沙的成功,离不开针对性的技术创新与模式设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能源效率的双赢。在硬件适配方面,隆基绿能推出的 “太阿” 沙戈荒定制组件,能抵御风沙侵蚀与剧烈温差,已在多个项目中实现 25 年以上使用寿命。柔性支架技术的应用更具革命性,不仅适应沙丘起伏地形,还为板下留出 1.5-3 米作业空间,使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成为可能。
光伏治沙
生态治理技术则形成 “阻沙 - 固沙 - 复绿” 的系统方案:先铺设芦苇或麦草沙障固定流沙,再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种植柠条、花棒等耐旱灌木,最后通过光伏板遮阳将地表蒸发量降低 40%,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 “荒漠小气候”。库布其沙漠官井村的实践显示,这种技术组合使植被覆盖率从 17% 跃升至 58.4%,沙化土地面积大幅缩减。
光伏治沙创造了多重价值叠加的发展奇迹。生态层面,截至 2025 年,四大核心区已治理沙漠超 500 万亩,减少入黄河泥沙量近 3000 万吨,库布其、腾格里等区域已出现赤狐、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回归的景象。
能源效益同样显著:全国光伏治沙项目年发电超 1000 亿千瓦时,节约标煤 300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8000 万吨,成为 “双碳” 目标的重要支撑。库布其 “光伏长城” 全部建成后,年减排量将达 1.49 亿吨,相当于种植 41 亿棵树。
最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民生领域。根据《绿色中国》报道,鄂尔多斯 62 个脱贫村通过集体光伏电站年增收超 200 万元,宁夏盐池县光伏园区的蔬菜大棚种出供港菜心,库布其牧民温喜全在板下种植籽瓜年收入超 10 万元。
据统计,全国光伏治沙项目已带动 5 万名群众增收,累计分红近 8000 万元,实现了 “沙窝窝里刨金” 的民生奇迹。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