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民党“立委”李德维真的是非常捧场,他告诉柯文哲“政治渣男”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名词,柯文哲这个“政治渣男”是怎么养成的?怎么会玩残郭台铭?玩残国民党?这是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况且一人脚踏四条船,而不被别人骂,这是政治奇迹。
他把牌翻在桌面下:一个“政治渣男”的成年礼
文︱张友骅
国民党“立委”李德维真的是非常捧场,他告诉柯文哲“政治渣男”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名词,柯文哲这个“政治渣男”是怎么养成的?怎么会玩残郭台铭?玩残国民党?这是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况且一人脚踏四条船,而不被别人骂,这是政治奇迹。
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混江湖久了都知道,最怕那种嘴上说没事、手底下不见光的人。你看他表面懒洋洋,像个看戏的观众,其实袖子卷得很高,台下忙着挪道具。谁胆大?谁心狠?有时候真不在嗓门大小,而在夜深人静那一刻的决定。
如果你跟过他一天,大概就懂他吃什么粮、打什么仗。清早七点半,助手把行程摆桌上:电话访问、直播连线、节目快问快答,密密麻麻。政策?他小心避开那些会被一页PPT淹没的议题,不是他不会讲,而是他知道讲了也不占便宜。说得越多,漏洞越多,倒不如直接把镜头拉回自己身上,把戏写在“人”和“合”上——“蓝白要不要谈”“谁跟谁握手”,这些素材,观众爱看,媒体也爱推。他的主轴就一条:把自己放在画面中央。
可别说他只会图热闹。他擅长丢线——一句话、一张合影、一个“随口”的猜想——围观的人接不接,他都不急。他最乐见的,是对方抢着接招。接了,他就顺势往下编剧本;不接,就再换个钩子。你以为是他配合议题?其实多半是议题配合他。这招,不新鲜,却实用。
晚上才是他的正戏。车子经常停在不显眼的小巷口,灯关得很快,见完就走。那些会面多数不上公开行程:地方的点、过去的线、旧日的交情,一个个串起来。你以为这跟选举无关?恰恰相反,选举真正的路,不是在记者会上铺出来的,是在没录音笔的房间里谈出来的。
他还特别爱找那些退下火线的老手聊天。屋里烟灰缸半满,杯子里茶换了几轮,话题却越聊越活。为什么偏偏是他们?因为他们手里没要价,不求官位、不谈合作协议,纯粹聊打法。这样的人说话干净、信息管够,听着舒服。和这些人比起来,面对国民党现任那套公文里的语气,他的脸色就明显冷多了,三句话不投机就翻脸也不稀奇。韩、郭这种人设不同的人,反倒跟他能聊得开,聊天嘛,重要的是气味合不合。
眼下这局,最狼狈的不是民进党。民进党就坐在那儿,看蓝白互相扯头花,轻松得很。真正头疼的是国民党。他一下把他们的脚筋挑了一条,逼到他们不得不跟着他的节奏走。原本提名那天,朱立伦话放得响,场面像打了鸡血,可转头民调一波波下来,侯友宜的数字不上不下,支撑不起那句话的气势。讲直白点,台上说“交给我”,台下一转身,发现这担子真的很重。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合”的故事来续命,他呢,偏偏站在门口,让你看见,却不让你进去。
更妙的是他的水下动作。对外摆的是一张“我不急你先急”的脸,对内拿的是一把尺子,量来量去。他问郭台铭的,不是“合不合”,而是“你的联署到底能拿多少、最好的、最坏的分别是多少?”这不是礼貌性寒暄,这是要当算盘珠子的。数字是冷的,但冷才好用。
另一方面,他死死黏着韩国瑜不放,隔三差五就“致敬”一下,抬你一下、用你一下,把人家的注意力从国民党那边拽过来,至少别形成对撞。你说这算什么?算是一种缠斗,把对手的棋眼堵住。
再看他对侯友宜、朱立伦的态度,几乎没有留面子。他从来不相信国民党会真心实意地抱着他,而是觉得人家早晚要把他吃掉。对方口头上讲没有“并购”的意思,他听完只会笑——不是笑这句话好听,是笑这话说得太真诚了。话说白了点,没吞是因为吃不动;真有牙口,谁会客气?
这几年,国民党的软胁已经被摸得明明白白。他不只是吐槽,更是在拿这软处做杠杆。第一步,把缠人的事挡回去,“别再来黏我”;第二步,又把对方往绝壁边上推,“你看看你自己,还剩多少退路”;第三步,等到真要开刀,他的风格是“别拖,马上做决定”。他是当过医生的人,刀起刀落,迟疑只会让病情更坏。你以为他是心急?不,是判断他早做完了。
说到“蓝白合”谈成谈不成,关键不是网路吵成什么样,关键是他手里早就攥着从那些退役操盘手那里听来的门道——对方的门锁哪儿松,门轴哪里生锈,里面谁话大谁话小。知道这些,你就懂他为啥老能踩在对的缝隙上,谈不拢其实是安排好的可能之一。
很多人骂他把别人“玩残”,但这词听着爽,背后其实是个很冷的算式。你往里代入看看:他伤了国民党,就能多活几口气,但也得付代价。蓝白互拆,最后谁也好不到哪儿去。等到投票当天下午四点,票箱一开,账就得结清。真把国民党拖下水,他自己也不可能岸上抽烟看风景——那只是故事里写给读者看的画面,现实里没有这种好事。
民进党这仗打得舒服,不是因为他们没事,而是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蓝白这场情感大戏吸走了。绯闻比陈词腔更有趣,谁还愿意坐下来对着一堆公文包反省?要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早就追着问到门口了。好演员懂得“借位”,好政客懂得“借势”。他把两样都借到了。
说回人。你可能觉得他圆滑,其实他也有他的一根筋。他讨厌被安排,讨厌被人按着脑袋“来,我们一起吧”。他可以主动凑过去握手,但很难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握着。你说这是不是人的骄傲?或许是,也或许是他从医那会儿留下的职业习惯:手要稳,心要定,决定尽量自己来。输也认,赢也不谢天。
我想象过他某个夜里,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窗外广告牌照得屋里亮堂堂。桌上摊着几张图:热度曲线、媒体曝光、焦点词的占比,红蓝绿像三条蛇互相缠。手机震个不停,群里有人发来最新的“风向”。他把屏幕扣下,起身接了杯冷水,又坐回椅子上,轻轻敲两下桌面——这两下,可能比外面的喧哗都响。他知道哪些该明天讲,哪些永远不讲。他也知道,有些人今天的敌意其实是明天的筹码。
我们常说,政治是交易场。但交易场上最狠的,不是砍价的人,而是那个能忍住不说话的人。你看他像个“渣”,其实只是把别人的套路玩得更直白。他用不上诗意去装饰,也用不上血性去吓人,他就靠一套算计把自己抬到镜头前。爱不爱这种角色,见仁见智。可若没有他, 这一年的戏,恐怕少了三分热闹。
等到开票那天,许多人会把成败都丢给数字,像翻剧本最后一页一样。可真相往往不只在那一刻。很多命运是早在一个个夜晚决定的——在一句“要不要见”、一个“先不回应”、一通“到此为止”的电话里。至于他到底是不是别人嘴里的那个词?我更好奇的是,哪一刻他曾经有过犹豫,又是哪一刻他觉得,值了。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