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601727)深度研究报告:传统业务企稳回升 新能源转型加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05:13 1

摘要:上海电气前身为1902年成立的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1997年完成改制,总部位于上海,是国有独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提供商。核心业务覆盖三大板块:能源装备(火电、核电、风电、储能等)、工业装备(电梯、工业机器人等)、集成服务(工程

一、公司概况与核心定位

上海电气前身为1902年成立的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1997年完成改制,总部位于上海,是国有独资大型装备制造集团,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提供商。核心业务覆盖三大板块:能源装备(火电、核电、风电、储能等)、工业装备(电梯、工业机器人等)、集成服务(工程总包、金融服务等),形成"设备制造-工程总包-金融服务"的闭环产业链布局,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2024年销售商品收入占比达77.23%,凸显装备制造主业核心优势。

二、财务状况:业绩拐点显现,结构持续优化

(一)营收与利润:双增态势确立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543.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1亿元,同比增长7.32%。其中,中报显示营业收入539.43亿元,毛利99.80亿元,税后利润20.47亿元,基本每股收益0.0530元,盈利规模稳步扩大。

• 2025年一季度表现更为亮眼,营收222.45亿元(同比+8.06%),净利润2.92亿元(同比+145.69%),扣非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达2.05亿元,毛利率环比提升1.29个百分点至18.4%,盈利质量显著改善。

• 2024年全年营收1155.24亿元,毛利209.98亿元,税后利润26.95亿元,为2025年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订单储备:增长动能强劲

2025年上半年新增订单突破千亿大关,达1098.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2%,其中新能源领域订单增速尤为突出,风电设备订单同比增长131.3%,储能设备订单达74.6亿元,在手储能订单72.7亿元,为后续营收释放提供充足保障。

(三)财务结构:流动性储备充足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378.73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53.04亿元,流动资产合计2112.99亿元,流动比率维持合理水平,短期流动性储备充足。

• 权益比率方面,2025年6月末达0.2503,较年初基本持平,资本结构保持稳定;2025年一季度末营运资本129.20亿元,短期偿债能力具备一定支撑。

(四)现存压力:资产效率待提升

• 负债规模仍处高位,2025年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74.01%,总负债2223.8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占比85%,短期偿债压力较大。

• 资产周转效率有待改善,2025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374.17亿元(同比+24.6%),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至128天;存货396.34亿元,存货周转天数115天,回款周期拉长与库存积压问题仍存。

三、业务板块:传统筑基企稳,新兴加速突破

(一)传统能源装备:市占率领先,稳健贡献营收

1. 核电设备:双寡头格局下的核心支柱

公司在核电设备领域形成显著技术壁垒,拥有二代至四代核电技术全覆盖能力,核岛主设备国产化率超90%,全球首台1300MW核电护环锻件技术实现突破。国内市占率达40%,稳居行业第一,累计交付31台套核岛主设备,参与国内所有在建核电项目的主设备供应,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建英国Sizewell C、阿根廷阿图查3号等国际项目,还参与了全球首座第四代商用核电站建设。2025年一季度核电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8%,成为盈利核心来源之一。

2. 火电与燃气轮机:技术突破打开空间

在燃气轮机领域,自主研发的H级燃机压气机全三维叶片设计、DeNOx燃烧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GE、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垄断。尽管火电行业面临转型压力,但公司凭借技术优势仍保持稳定订单,与核电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支撑传统能源板块营收企稳。

(二)新能源业务:转型核心引擎,多点开花

1. 风电:规模与技术双领跑

• 市场地位稳固,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份额达27.5%,位列行业第一,2025年7月中标国家电投814.2MW项目,占总容量的41%,展现强劲市场竞争力。

• 订单与营收高速增长,2025年一季度风电集团营收大增64.04%,新增订单2505.35MW,同比增长461.55%,上半年风电设备订单同比增速进一步提升至131.3%。

• 技术实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海神"系列海上风机单机容量达16MW,10MW海上风机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高。

• 盈利水平稳步提升,2025年一季度风电业务毛利率提升至25%,较传统设备销售更具盈利优势。

2. 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技术指标领先

• 产业链布局完善,已构建"制氢-储-加-用"全产业链能力,在氢能装备储运领域市占率位居行业第一,实现绿色化工、氢冶金、氢交通、氢储能等多个应用领域的突破。

• 核心产品技术领先,旗下Bristack®-Z1000碱性电解槽和Bristack®-P300"PEM"电解槽均通过德国TÜV莱茵权威认证,碱性电解槽单槽产能达1000Nm³/h,直流电耗低至3.94kWh/Nm³,优于行业平均水平;PEM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超75%,产气规模2~300Nm³/h灵活可调。

• 产能与示范项目落地,具备年产1GW碱性电解槽和200MW PEM电解槽的产能,国内首个工业园区级"可再生能源+PEM电解水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发电"示范项目落地上海闵行,年减排CO₂超5000吨,实现兆瓦级模块化装备工程化应用。

3. 储能:技术突破与订单增长并行

• 技术布局差异化,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机填补国内空白,在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储能变流器实现国产化突破,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达99.2%,跻身全球前十。

• 订单快速放量,2025年上半年储能设备订单达74.6亿元,在手储能订单72.7亿元,受益于国内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成为新能源板块新的增长极。

(三)工业装备与集成服务:协同赋能主业

• 工业装备板块加速布局机器人领域,已初步构建覆盖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链,自主研发的"溯元"人形机器人已在工业场景开展测试。

• 集成服务板块营收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达32%,通过"设备+工程+金融"一站式服务模式,毛利率较单纯设备销售提升5-8个百分点,有效优化整体盈利结构。

四、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与产业链优势双驱动

(一)技术自主化:构建核心护城河

公司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在多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核电领域核岛主设备国产化率超90%,风电16MW海上风机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氢能电解槽直流电耗3.94kWh/Nm³达国际领先水平,储能领域压缩空气储能电机填补国内空白。同时,在前沿技术领域布局领先,作为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的核心研制方,已承接"环流四号"主机结构件订单,在核聚变整机设备制造领域确立龙头地位。

(二)全产业链整合:降本增效凸显价值

构建覆盖"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核心设备-下游EPC项目"的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装备板块覆盖火电、核电、风电、氢能、储能全品类,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客户综合成本。这种布局不仅提升了抗风险能力,更通过服务延伸实现价值增值,2024年集成服务板块的高毛利贡献充分印证了产业链优势。

(三)国际化与政策红利:双重助力增长

• 国际化布局完善,海外营收占比28%,参建迪拜光热电站、英国储能项目等多个国际工程,有效规避单一市场风险。

• 深度受益政策红利,作为"高端制造国家队",参与"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全球最大光热光伏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同时契合"双碳"目标,国家电网2025年超1200亿元特高压投资中,公司预计承接30%以上份额。

五、风险因素

(一)财务风险:偿债压力与资产效率制约

资产负债率长期维持在74%左右的高位,2025年一季度流动负债占比85%,且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8.7亿元(虽同比收窄44%),短期偿债压力显著。同时,应收账款与存货规模持续扩大,周转效率下降,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可能引发坏账风险,对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造成负面影响。

(二)行业竞争:多领域面临激烈挑战

• 风电领域面临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的价格战挤压,毛利率承压于18.4%的水平。

• 氢能赛道需应对美锦能源等国内企业的竞争,储能领域市占率不足10%,面临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巨头的技术与规模压制。

• 国际市场直面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老牌企业的竞争,技术与品牌优势差距仍需弥补。

(三)技术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经营波动

氢能电解槽商业化进度受成本与应用场景限制,储能行业收益率依赖政策补贴,欧盟碳关税等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影响海外订单盈利预期。同时,新能源技术迭代速度快,若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落后,将直接削弱核心竞争力。

六、估值与市场表现

截至2025年9月25日,公司总市值为1516.72亿元,在电源设备板块排名首位。当日开盘价9.00元,最高价9.76元,最低价8.88元,收盘价9.76元,涨跌幅达10.03%,市场对其新能源转型成果与订单增长潜力反应积极。从估值逻辑看,公司当前估值既反映了传统业务的稳定基础,也包含了新能源业务高增长的预期,但高负债与资产效率问题仍可能压制估值提升空间。

七、结论

上海电气已确立"传统业务企稳、新能源加速"的发展格局,核电领域的市占率优势与风电、氢能、储能等新能源业务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互补,叠加全产业链布局与技术壁垒,构成了坚实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千亿级新增订单与利润扭亏为盈,标志着业绩拐点正式显现。

尽管仍面临高负债、资产周转效率低及行业竞争加剧等挑战,但在"双碳"目标与高端制造升级的政策红利下,随着新能源订单的逐步交付与技术商业化落地,公司有望实现盈利质量与估值水平的双重提升。长期来看,其在核聚变等前沿领域的布局更有望打开未来增长空间,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