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强市 | 山坳里24年的教育守望者——访新街镇中心小学校长季清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0:24 1

摘要:晨光刚露,缕缕阳光照在鲁甸县新街镇层峦叠嶂的山峰时,季清鸿老师已站在新街中心学校的操场上,1米68的他习惯了这样的清晨——听着孩子们踩着山路而来的脚步声,看着教学楼在薄雾中渐渐清晰,仿佛看见二十四年光阴在晨雾中缓缓舒展,转瞬即逝——从龙树镇塘房村走出的少年,如

晨光刚露,缕缕阳光照在鲁甸县新街镇层峦叠嶂的山峰时,季清鸿老师已站在新街中心学校的操场上,1米68的他习惯了这样的清晨——听着孩子们踩着山路而来的脚步声,看着教学楼在薄雾中渐渐清晰,仿佛看见二十四年光阴在晨雾中缓缓舒展,转瞬即逝——从龙树镇塘房村走出的少年,如今已两鬓已有几根白发,那双望向孩子们的眼睛,依然亮得像山坳里的星辰,坚定而执着。

从学生娃到教书匠:泥泞路上的初心

1982年,季清鸿出生在鲁甸县龙树镇塘房村一个普通农家 , 山高路远,父母却总说: “ 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 ” 这句朴素的话,成了他后来扎根乡村教育的最初注脚。 1998年,16岁的他背着帆布包走进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北校区, “ 学生会干部 ” 的袖标一戴就是三年。那时候 他 总觉得,要把自己学到的 知识 带回山里去。 回忆中,那份教育初心展露无遗。

2001年盛夏,20岁的季清鸿回到家乡塘房小学任教,土坯墙教室、缺腿的课桌椅、孩子们冻得通红的脸和渴望知识的眼神,成了他记忆里最鲜活的画面。白天,他是语文老师、少先队辅导员;晚上,煤油灯下批改作业到深夜,桌上总放着一本翻旧的《教育学》。2002年,他瞒着父母报名函授专科,每周骑车两小时去县城上课,路上摔过跤淋过雨,但想到能教孩子们更多知识,就不觉得苦。三年后,他捧着“优秀学员”证书回家时,母亲摸着证书边角,悄悄抹了眼泪。

从副校长到掌舵人:在变革中拓路

2007年春,季清鸿担任古寨小学校长。上任第一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学校不大,却是孩子们的整个世界。”那时的古寨小学,学生人数较多,但基础设施落后,师资老化。刚上任,他就带着教师们修缮教室、筹集图书,甚至自己动手油漆翻新课桌椅。经过他和老师们的辛勤努力,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2017年,季清鸿调任新街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次年兼任校长。面对集中办学示范乡镇的重担,他带着班子成员走遍全镇每个行政村,在村民院坝会上听意见,在田间地头同家长聊需求。“积分制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家长培训课”拉近家校距离,“教研共同体”让老教师带新徒弟……一个个接地气的举措落地生根,学校教学质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县前列。2023年,他接手毕业班语文,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备课,周末带着试卷回家批改,期末成绩较上年提升20%。家长们说:“季校长带班,我们放心!”

从“教书人”到“点灯人”:让每个孩子看见光

在二十四年的教学及学校管理期间,季清鸿错过了儿子的家长会,却记得每个贫困生的生日;忘记了自己的职称评审材料提交日期,却清楚记得学校每间教室的采光角度。2020年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期间,他白天听课记笔记,晚上整理学校防疫方案,“优秀学员”的证书寄到学校时,同事们才知道他一直在坚持学习。

如今,新街镇中心学校的雪松已亭亭如盖,季清鸿鬓角的白发也多了几根。清晨的操场上,43岁的他依然每天清晨就站在教师队伍最前面,看着孩子们齐声朗读:“少年强则国强……”,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温柔地洒在孩子们身上,书声琅琅,金辉四射,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总是笑着指向教学楼墙上的字:“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教育之火,季清鸿在山坳里点燃了二十四年,照亮了五千多名孩子的求学路。山风会记得,那个背着帆布包的少年,如何长成了守望乡村教育的大树;孩子们会记得,那个总说再难也要读书的校长,如何用一生践行着教书育人的承诺。

一审: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牛文炬 梁铸

一校:马祥刚

二审:李东梅

二校:李 璇

三审/监制:孔祥曙

三校/总监制:罗廷军

投稿邮箱:wldtg01@163.com

来源:鲁甸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