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我正读高中,明明背好的课文,非要反复确认十几次才敢合上书;出门后总怀疑门没锁,折返三四次是常事;甚至别人随口一句玩笑,我能反复琢磨好几天,脑海里像卡碟一样重播那个画面。
十年前,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对劲”。
那时我正读高中,明明背好的课文,非要反复确认十几次才敢合上书;出门后总怀疑门没锁,折返三四次是常事;甚至别人随口一句玩笑,我能反复琢磨好几天,脑海里像卡碟一样重播那个画面。
我一度以为是自己“想太多”“太敏感”,直到有一天,我在心理书上看到三个字:强迫症。
原来,那些控制不住的念头,不是我有意为之。
原来,我并不是“疯了”。
我们都在对抗一个看不见的敌人
很多人都以为,强迫症就是反复洗手、检查门窗。其实它远不止这些。
有人会不断怀疑自己说错话,有人会恐惧自己失控伤害别人,有人会纠结“为什么1+1=2”这种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
而我,是属于那种“思维强迫”。一个念头、一句话、一个画面,一旦进入大脑,就像单曲循环,停不下来。
我试过拼命压制它、反驳它、逃避它——结果却是,它越来越强,我越来越强迫。
直到我看到心理学家森田正马的一句话: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这八个字,像一盏明灯,照进我黑暗了十年的挣扎里。
顺其自然,不是躺平,而是接纳
我曾经误以为“顺其自然”就是“随便吧,我不管了”。
后来才懂,真正的顺其自然,是承认那些念头和焦虑的存在,但不把它们当成“敌人”。
就像你坐在河边,看树叶飘过,你不去捞,也不去挡,你只是看着它来,看着它走。
念头也是如此。它来了,你就让它来;它走了,你也不挽留。
你不评价、不纠缠、不抗拒。
我曾经在一个禅修故事里听到这样的比喻:
一位弟子问禅师:“我念头太多,静不下来怎么办?”
禅师答:“你不是念头的主人,也不是念头的奴隶,你是天空。念头只是云。云来云去,天空不动。”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做云的努力,却忘了自己是天空。
为所当为,是带着症状去生活。
但光“顺其自然”还不够。森田疗法最核心的一步,是“为所当为”。
意思是:该干嘛干嘛。
当焦虑来袭、念头翻涌时,我不再停下来和它吵架,而是继续手头的事——听课、工作、走路、吃饭。
哪怕效率低一点,哪怕心里还不舒服,我也坚持把注意力拉回到现实中。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念头并不会毁掉我的生活,而我越是投入生活,它们就越没有存在感。
这个过程不容易。一开始,我还是会慌、会烦、会怀疑。
但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就像学骑车,摔了再上车,摇摇晃晃也要往前蹬。
这两本书,陪我走过了最难的阶段。
如果你也在挣扎,我想推荐两本对我帮助很大的书:
一本是《情绪自救》,它教我如何用简单的方法稳定情绪,尤其是在焦虑爆发时如何“接地气”;
另一本是《战胜强迫症》,它详细拆解了强迫症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正念训练方法“亦止法”,不像有些书只会讲大道理。
现在的我,依然有症状,但不再恐惧
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偶尔会有强迫思维冒出来。
但我不再把它当成“病发的信号”,而是像对待一个老朋友——哦,你又来了啊,随便坐,我忙我的。
它坐一会儿,觉得无趣,自己就走了。
我不再追求“完全正常”,而是学会“带着症状生活”。就像有的人戴眼镜,有的人吃降压药,我只是多了一个心理上的“老朋友”。
我终于明白:
强迫症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接纳的;
焦虑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用来共处的。
真正的痊愈,不是症状消失,而是你能允许它,带着它去生活。
如果你也在黑暗中挣扎了很久,我想对你说:
别急着赶走它,先试着认识它。
别等“完全好了”再开始生活,现在就可以。
十年了,我终于学会与自己的焦虑强迫和解。
而这条路,你也可以一步一步,走出来。
来源:心理师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