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 K888888”—— 这串数字往新能源车牌上一放,谁看了不喊一声 “牛气”?9 月 22 号,安徽阜阳一名网民晒出的车牌视频瞬间火了,豹子号配新能源车,评论区全是求 “选号秘籍” 的网友。可没等热度烧起来,阜阳交警直接在视频下硬核留言:“这车牌在哪办的?
“皖 K888888”—— 这串数字往新能源车牌上一放,谁看了不喊一声 “牛气”?9 月 22 号,安徽阜阳一名网民晒出的车牌视频瞬间火了,豹子号配新能源车,评论区全是求 “选号秘籍” 的网友。可没等热度烧起来,阜阳交警直接在视频下硬核留言:“这车牌在哪办的?速来配合调查!” 一边是全网羡慕的 “顶级车牌”,一边是交警的紧急追查,这中间藏着啥猫腻?
事情得从那条爆款视频说起。9 月 22 号下午,网民周某在短视频平台发了段自家新能源车的视频,镜头特意给了车牌一个大特写 —— 绿色的新能源牌照上,“皖 K888888” 六个数字亮得晃眼。要知道,“888888” 这种全豹子号,在车牌圈里堪比 “顶流”,别说新能源车牌了,就算是普通蓝牌,想拿到手难如登天,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
“我的天,这号也太绝了!是花钱拍的还是运气爆了?”“阜阳居然有这么牛的车牌,车主怕不是隐形富豪吧?”“求问车管所选号技巧,我也想要这种神仙号码!”
短短几小时,视频点赞量就破了万,评论区里全是羡慕的声音,还有不少本地网友说要去 “偶遇” 这辆车。可就在大家热议的时候,阜阳交警的官方账号突然冒了出来,一句 “这副新能源车牌是在哪个车管部门申办的?请配合辖区交警调查,接受处理”,直接给热闹的评论区浇了盆冷水。
交警为啥会盯上这车牌?答案藏在新能源车牌的编码规则里。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牌可不是随便编的,有严格的国家标准:省份简称加发牌机关代号之后,序号足足有 6 位,而且小型新能源车的号牌第一位必须是字母 D 或者 F,D 代表纯电动,F 代表非纯电动,后面才跟着数字或字母。阜阳的新能源车牌都是 “皖 K” 开头,后面必然跟着 D 或 F,比如 “皖 KDXXXXXX”“皖 KFXXXXXX”,这是本地所有车主都知道的规矩。
可周某晒的车牌呢?“皖 K” 之后直接跟了六个 8,连 D 和 F 的影子都没有,这明显不符合编码规则,一看就有问题。交警部门看到视频后,当即就判断这车牌十有八九是假的,立刻启动了调查,通过平台很快找到了发布者周某。
面对找上门的民警,周某这下慌了神,支支吾吾半天终于说了实话:这车牌根本不是真的,是他用 AI 合成的。原来周某平时喜欢在网上发点汽车相关的内容,可一直没什么热度,前段时间刚学会用 AI 修图,就琢磨着合成个 “牛车牌” 吸引眼球。他找了张自家车的照片,用 AI 工具把原车牌改成了 “皖 K888888”,还特意调整了光影和字体,让合成的车牌看起来跟真的一模一样,没想到刚发出去就火了,更没想到会被交警盯上。
民警仔细核查后发现,周某只是用 AI 合成了图片发在网上,并没有实际制作假车牌挂在车上,情节不算严重,最终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还责令他立刻删除相关视频。周某连连认错,当场就删掉了视频,后悔地说:“就是想博个关注,真不知道这事儿会闹这么大。”
这事看似不大,却戳中了一个新问题 ——AI 生成的虚假内容有多吓人。阜阳交警相关人士就说了,以前网上的虚假交通信息大多是文字,一眼就能看出不对劲,可 AI 合成的影像完全不一样。周某合成的这张车牌,字体大小、颜色深浅甚至跟车身的贴合度都做得特别逼真,要是不熟悉新能源车牌的编码规则,就算是老司机也未必能第一时间看出是假的。
这种 “以假乱真” 的内容危害可不小。要是有人把合成的虚假车牌视频当成真的,可能会误以为车管所可以 “走后门” 拿好号,进而对交通管理秩序产生误解;更怕的是有人跟着学,用 AI 合成虚假的违章现场、事故画面,很容易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有网友就后怕地说:“现在 AI 也太神了,这要是合成个肇事逃逸的假车牌视频,岂不是要冤枉好人?”
不过网友们的看法也分成了两派。支持交警处理的网友说:“该查!现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太多了,AI 再方便也不能瞎用,不然迟早乱套。” 还有网友补充道:“不光要批评教育,更得让大家知道 AI 生成内容要标注,不然谁分得清真假?” 但也有少数网友觉得小题大做:“不就是合成个图玩吗,又没真挂在车上,至于这么较真?”
其实交警的处理特别有道理。要是周某真的把合成的假车牌打印出来挂在车上,那就是实打实的使用伪造机动车号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得罚款、拘留,甚至吊销驾照。这次虽然没到那一步,但用 AI 制造虚假交通信息并传播,同样违反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规定,批评教育既是提醒周某,更是警示所有人。
阜阳交警在事后特意提醒大家:AI 技术确实给创作带来了不少方便,但 “技术自由” 得有法律底线。不管是做内容的还是看内容的,AI 生成的内容都得主动标注,更不能用 AI 造谣言、传假话。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技术要是用错了地方,就不是工具而是 “麻烦制造机” 了。
现在再回头看这事儿,周某为了点流量铤而走险,最终得不偿失。而这场 “AI 车牌闹剧” 也给我们提了个醒:AI 时代,真假信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能含糊。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怎么用 —— 用好了能帮我们解决问题,用歪了就可能惹上麻烦。希望这起事件能让更多人明白,不管技术多先进,诚信和规矩永远不能丢。
来源:鹤城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