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海丝华彩——明清花鸟纹饰外销瓷展”在廊坊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百余件(套)明清时期的花鸟纹饰外销瓷器,品类丰富,涵盖广彩瓷、粉彩瓷及青花瓷等主流品类。
9月20日,“海丝华彩——明清花鸟纹饰外销瓷展”在廊坊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百余件(套)明清时期的花鸟纹饰外销瓷器,品类丰富,涵盖广彩瓷、粉彩瓷及青花瓷等主流品类。
此次展览由廊坊市文广旅局、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指导,廊坊博物馆联合泉州市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德化县德化窑遗产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将持续至11月20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步入展厅,仿佛走进了瓷艺与文化交织的世界。明代展品中,孔雀、鸳鸯等花鸟纹饰瓷绘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清代瓷器上的花鸟纹饰则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吉祥寓意,如“鹌鹑菊花”象征安居乐业,“鹭鸶莲花”寓意一路连科,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志愿者热情地为观众讲解每件瓷器的特色与历史背景,包括绘画风格、烧制工艺、纹饰寓意和外销历程。市民张丽英表示:“这些瓷器太美了,不仅工艺精湛,背后还有这么多文化故事,带孩子来看看,能让他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回溯历史,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为这些外销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宋代鼓励海上贸易,加之造船术改进、指南针应用及经济重心南移,陶瓷贸易空前繁盛;元代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曾对其规模赞叹不已;明清时期,海禁政策有所调整,广州十三行在17至19世纪仍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贸易据点。此次展出的外销瓷,便是这些历史阶段港口贸易、文化交流的直接见证。
本次展览以瓷为媒,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内涵与人文故事,实现“以物知史、以物见人”的传播效果,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海上丝路的交融互鉴。
来源:廊坊日报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