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报道须统筹好的三对关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09:03 1

摘要:时政新闻是针对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其核心内容不仅包括领导活动,还包括党代会、两会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政治大事以及涉及国家在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政策调整或发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效性、政策性和广泛性。

作者:贺洪梅 王端鹏

时政新闻是针对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其核心内容不仅包括领导活动,还包括党代会、两会等社会高度关注的政治大事以及涉及国家在经济、社会、外交等领域的政策调整或发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效性、政策性和广泛性。

全媒体时代,伴随传播生态的巨大改变,时政新闻也展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在叙事模式上,微观视角更多替代宏大叙事;在话语方式上,多了一些亲和平等,少了一些严肃“高冷”;在传播手段上,单向输出变成了多维互动。

本文以近年来中央、省级、市级三级媒体改革创新探索实践以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提升时政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三个维度。

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

轻量化、碎片化讲好新闻背后的故事

时政新闻是党媒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给人一种注重宏大叙事、大有乾坤的感觉,对于普通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吸引力不高。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在叙事模式上必须守正创新,统筹好宏大叙事和微观视角的关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用更多细节和现场感,轻量化、碎片化地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一)解读更深一层

传播生态的改变影响着传播内容的改变。

即使是严肃的时政新闻或主旋律报道,也可适当迎合互联网受众习惯,打造热点与爆款。

近几年央媒推出了《时政新闻眼》《第一观察》《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视点》《主播说联播》等新媒体专栏。

报道大多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细节、新闻背后的故事,释放时政活动、重大政策背后蕴含的重要信号,让报道更有宽度和深度,成为传统时政新闻的有益补充。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恰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这场座谈会有哪些看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新闻眼》第一时间推出《习近平主持召开这场座谈会,释放哪些重要信息?》进行了解读。

如何看待总书记对山东的新定位、新期待?《时政新闻眼》又推出《定好位、挑大梁,习近平要求山东做好哪些文章?》予以分析。

这些报道解读的是热点时政新闻背后的新闻,把思辨色彩融入有网感的表达中,让受众乐于接受,看后还“很解渴”,在潜移默化中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现场更近一点

全媒体时代,身临其境的细节在时政报道中十分重要。

因为一篇普通的时政消息无法承载过多细节,需通过第二个维度来还原当时的现场,用碎片化、轻量化的细节增强文章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31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人民现场》,就是以外交部每日例行记者会为主,覆盖国台办、商务部等部委新闻发布会,结合热点、热词,对发布会核心信息、精彩内容进行提炼,放大细节,视频化、轻量化、品牌化,深受网民喜爱,曾创下“一个月20余个热搜”的纪录。

获得第34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新闻直播《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则用全景式、立体化的镜头语言,记录了珍贵的历史时刻,宪法宣誓等多处细节寓意深刻,诠释出现场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时空更远一些

新闻背后的故事往往是有时代感和时间坐标轴的。

重要的时政活动放在更长的时间线去呼应,不仅能够让历史照进现实给人以启迪,还能让时政新闻更有厚度和温度。

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新闻专题《习近平的“艾奥瓦老友记”》、系列报道《总书记的回信》第二季,以及消息《这一步走了73年 马英九回湖南祭祖寻根》和《中美乐团上演“茉莉香飘〈茉莉花〉”》,无一例外都是由时政新闻向多维扩展,在更远的时空里构建叙事,最大限度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严肃正确与亲和平等:

用沉浸式表达构建有代入感的话语表达方式

全媒体时代也是注意力时代。对于时政新闻来说,要有效地捕获受众注意力,必须转变话语表达方式,用网络思维重构语言生态体系。

(一)学会深入浅出

实践证明,最容易让群众共情的仍是那些事关民生的“关键小事”。

全媒体传播要见效,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国之大者”,用通俗语言讲透深刻道理,以平实话语诠释复杂理论,群众听得明白,才可能认同、喜爱并接受。

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表述堪称典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金句都是鲜活例证。

(二)善用沉浸式叙事

话语方式的革新,关键在于巧妙融合网络语言风格,强化场景刻画、细节描摹和对话设计,主打一个现场感十足的沉浸式体验。

2024年5月,大众日报推出的《绿道蜿蜒,见证一城幸福时光——习近平总书记在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考察回访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跟总书记站得近,总书记说的话跟我的心也很近。”“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问我们什么时候结婚,说我们是很幸福的一对,还说这里风景很好,是拍婚纱照的好地方。”

报道中这些充满现场感、感染力的鲜活语言,生动再现了考察过程中的暖心细节、感人场景和鲜活故事,真实展现了山东干部群众在总书记鼓舞下奋发有为的生动图景。

当然,时政新闻的沉浸式叙事对记者的“四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记者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才能用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文字去勾连叙事,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内容输出与技术破壁:

用新场景链接年轻受众、实现情感共鸣

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既要重视深耕内容,也要重视传播效果。

一方面,需要深入推进采制流程重塑,将调查研究式的采写前置,做年轻人喜欢的正能量价值输出;另一方面,要创新使用新技术,生产更多导向正确、传播广泛、直达内心的时政新闻产品。

(一)场景重构,青春化表达链接精准圈层

Z世代既是互联网传播的受众,也是传播内容生产者的中坚力量。时政新闻的青春化表达是传播范式迭代的必然选择。

济南广播电视台的全媒体理论节目《学习吧!青年》就是用年轻人的视角诠释创新理论。

其中,短视频作品《黄河“上新”》把场景搬到济南黄河北岸的实验室,用一群年轻人科技赋能新城发展的故事,讲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对一座城的引领和带动。

要实现青春化表达,一方面,在议题选择上要尽量向年轻受众关心的方向延伸和拓展;

另一方面,要让年轻人多参与甚至成为主角,尤其是在热点事件、关键时刻要不回避、不失守、不失语,能够在纷繁芜杂的争议声音中发出理性的声音,做到思想引领。

2025年,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了《“00后”看两会》系列访谈,把青年群体从之前的目标受众变成参与主体,实现了时政传播从“覆盖”到“共创”的深层变革。

(二)技术赋能、视觉化呈现,实现情感共振

在时政新闻生产方面,目前媒体都在踊跃探索通过AI技术可视化呈现、综合运用“5G+VR”技术、Vlog视频等创新报道方式与互动形式,提升报道的科技含量和互动性。

例如,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推出了《江山如此多娇》AI共创大片,通过国潮风格动态画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实现政策数据的艺术化、可视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AI数“读”两会》系列短视频运用AI技术自动提取历年新闻画面特征,生成“新质生产力”“幸福清单”等热词的解读动画;

新华社推出《AIGC绘中国》系列视频,以第一人称Vlog形式跟随代表委员履职,结合AI生成漫画和语音解说增强叙事趣味性,成为主流媒体智能化、风格化、全景化内容传播的有益尝试。

结语

全媒体时代,受众希望看到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体裁更新颖的时政新闻报道,促使时政新闻生产进一步变革。

主流媒体应该顺势而为,统筹好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视角、从严肃专业到亲和平等、从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的重要关系,提高时政报道水平,进一步提升党媒影响力。

(贺洪梅:济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端鹏:济南日报时政融媒工作室主编)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8月号,原标题为《全媒体时代时政报道须统筹好三对关系》,参考文献略。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