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失败叫“败北”,而不是“败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20:26 1

摘要:古代一般以朝南为正向,那么,背对着的就是北方,因此,就用“北”来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当“北”主要用于表示方位以后,“脊背”的意思逐渐由“背”字来承担。

败北的“北”不是方位词,意思同“败”。那么,“北”字为什么会有“失败”的意思,又是如何成为“东南西北”的方位词的?

“北”字象形,本字是“背”。“北”的甲骨文字形,即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而坐的样子,简单说“北”表示背靠背。

在“背”产生前,“脊背”义均由“北”字承担,篆文在“北”字的基础上加入了“月”(即“肉”字旁),从而衍生出后起字“背”。

古代一般以朝南为正向,那么,背对着的就是北方,因此,就用“北”来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当“北”主要用于表示方位以后,“脊背”的意思逐渐由“背”字来承担。

清代段玉裁在注释《说文解字》时,指出“军奔曰北”,即军队败逃称为“北”。“北”有“脊背”“背离”的意思,当双方交战时,战败一方的士兵会掉头朝着背离战场的方向溃逃,因此“北”字引申为“败逃”。

据《辞源》解释,“北”字第一义项注为“败,败逃”。值得注意的是,“北”字的含义有二:不仅是“败”,而且要“逃”,是溃不成军的失败。战败后没有溃逃,也就不能说是“北”。

《战国策》中说“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追北”“逐北”都是追击逃跑的敌人。

秦汉以后,“败”与“北”连用,“败北”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双音词。败北一词始见于《史记》,项羽自夸:“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北”字用来表示“失败”,还有一种说法,即北代表阴,与人们喜“阳”恶“阴”有关。古代建屋多南向,南方为前,北方为后,人面南而背北,“北”字成为方位词就是这个原因。

在古人的心目中,北方意味着寒冷、缺少生气,让人心生恐惧。在此基础上,“北”就引申出“忧伤、忧惧”,甚至直接标志着失败。因此,《后汉书·臧宫传》即称:“人喜阳而恶阴,北方,幽阴之地,故军败者谓之北。”

古代典籍中,“北面”一词表示“面朝北”。臣拜君,卑幼拜尊长,都是面北行礼,因此,“北面”在古代,一是表示臣服于人。如《史记·田单列传》:“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况在位食禄者乎!”“北面于燕”意思是向燕国称臣。二是表行弟子敬师之礼。如《汉书·于定国传》:“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于定国迎接老师,面向北行弟子之礼。

◎本文原载于《北京晚报》,原标题为“为何‘败北’”,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来源:大道知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