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杭头村 半部莆田水利史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00:02 1

摘要:又是一年炎炎夏季,对闽粤人民来说,除了天气湿热,更可怕的自然现象是台风。截至今日,2025年台风编号已经编到第十八号“桦加沙”,之前的两个台风“丹娜丝”、“韦帕”虽未正面袭击莆田,但台风登陆后的给莆田带来了强降雨,超大雨量对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上游也造

又是一年炎炎夏季,对闽粤人民来说,除了天气湿热,更可怕的自然现象是台风。截至今日,2025年台风编号已经编到第十八号“桦加沙”,之前的两个台风“丹娜丝”、“韦帕”虽未正面袭击莆田,但台风登陆后的给莆田带来了强降雨,超大雨量对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上游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木兰溪干流城厢区濑溪水文站2025年7月22日4时40分出现水峰,水位达11.24米,超警戒水位1.24米,为2025年首场超警洪水。

配图:台风过后,2025年7月22日拍摄的木兰陂上游洪水

木兰溪给南北洋人民提供农田灌溉的的水利功能的同时,每年夏季也给木兰溪沿岸的老百姓带来了洪灾。

配图:木兰陂下游洪水航拍图,摄于2025年7月22日。左为杭头村居住区(现黄头村),右为通往入海口的木兰溪,中间和远处是杭头村耕种区(现坂头社区)

我们翻开清代陈池洋编写的《莆阳水利史》,从今观古,窥见了古杭头村在莆田水利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杭头村是莆田“耕读传家”典型村落之一

配图:古杭头村的大致范围地图

杭头村是一座科甲联芳与农耕文明相互结合与促进,并发展至今的历史古村落。杭头林氏开基祖(于元代汀州知事任上退休后的林大阜)从黄石镇林墩村搬至南厢里上蔡(杭头村更早的地名,林大阜丈人蔡家地盘)生活后,他深知想要一个家族的繁荣兴盛,离不开读书与农耕相结合,这二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配图:历史上古杭头村的杰出人物代表

通过考取功名获得俸禄是古代平民百姓变成有钱人的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手段,这些官员有了钱之后又通过买地,再把地租给农民获得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再持续供养整个家族或者村里祠堂、私塾等公共事务;古代从官场上退休官员回村后,作为乡贤的他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站在兴旺整个家族的角度考虑问题,团结族人,为族人置家产(如购置圭田等),并培养同族后辈们持续考取功名,让一个家族能生生不息,世代传承下去。

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耕读传家”的精髓和内涵吧!

杭头村从元代起创立,自一户人口从此开枝散叶,到今天已经历经700年左右,现在林氏人口(含黄头、坂头二村大部分林姓后裔)总和约有5000多人。

杭头村与莆田水利工程的一些历史结论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所以生活在木兰溪畔的杭头人既享受了水的福利,又一年几次饱受水灾之难。

摊开《莆阳水利志》这本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通过书里记录的文字,让我们浮现出一幅幅既波澜壮阔又让人心酸的尘封往事。

以古文献,加上现代人的推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历史结论。

历史结论一:“先有木兰陂,后有杭头村。”

配图:木兰陂、万金陡门、北洋干渠

《莆阳水利志》“自叙”部分写道:“尝谓:莆之水利,始于唐,盛于宋,大备于元至明,而坏以迄于今,讵可缓图者。”

以上白话文翻译:我一直认为:莆田的水利工程,始建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至元代到明代达到完备鼎盛,而后衰败损毁一直延续至今,这岂能再延缓谋划修复?

这是陈池养先生总结的论述且发出呼吁,莆阳水利工程不能等,要及时修复损毁工程,而他也在身体力行实践了他自己的疾呼。

“自叙”部分又写道:“池养服官畿辅,道光元年,奉外讳旋里,为乡人修太平、南安二陂。太平之陂竭虑为之,南安则仅能了事,复砌杭头之隄。”

以上白话文翻译:池养在北京城近畿地区任职期间,道光元年(1821)因遭逢父母之丧返回故里,为家乡百姓修筑太平陂与南安陂。他对太平陂倾尽全力周密筹划,而对南安陂仅是草草完工,随后又另砌筑了杭头的堤坝。

陈池养老母生病返归故里后,他不敢远出宦游,并从此不再出仕,全身心投入故土的公益事业,尤以兴修水利事业为重;居乡四十年间,陈池养共主持修筑、修缮了镇海堤、木兰陂、太平陂等近五十个水利工程,其中也包含了杭头村附近的杭口堤等。

通过该书的自叙文字,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即:杭头开基祖是在木兰陂修筑完毕,再加上元代郭朶儿在木兰陂北侧开万金斗门疏通北渠后,才到木兰溪北洋干渠的上游杭头村定居。

《莆阳水利志》书中的“木兰陂图说”配图

配图:先有宋代木兰陂,后有杭头村

《莆阳水利志》“木兰陂图说”章节文字节选

“仙游诸溪涧水,由莆入海,海潮由黄竿溯流而上,溪海盐淡不分。宋治平间长乐钱氏女,始于樟林将军滩,堰溪为陂。开沟循鼓角山南行,溪涨陂败。同邑进士林从世,复于上杭温泉口筑陂,岸高水急,亦败于潮。熙宁初,侯官李长者宏,应诏相地木兰山下,为今陂。”

以上白话文翻译:仙游县各溪涧的流水,经由莆田注入大海,而海潮则从黄竿山逆流而上涌入内河,导致溪水与海水咸淡混杂不分。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长乐女子钱四娘首次在华亭镇樟林将军岩处修筑拦溪堤坝(陂)。她开凿沟渠引导溪水沿鼓角山南麓流淌,但因溪洪暴涨导致堤坝溃毁。其后,同县长乐进士林从世改在上杭温泉口再度筑陂,又因堤岸过高、水流过急,最终被海潮冲毁。直至熙宁初年(1068年),侯官人李宏长者应朝廷诏令,勘察选址于木兰山脚下,最终建成留存至今的木兰陂。

历史结论二:杭头村处于溪海交汇处,是古代莆田重要的水路航道与港口之一。

配图:木兰陂两侧,一侧是海水,一侧是溪水

明代弘治《兴化府志》写道:“元丰桥,在迎仙门外五里许,一名上杭桥。宋志云,旧为温泉渡,后为浮梁以济。盖浮梁造于元丰,故以元丰名也。其曰上杭者,杭与航同。昔此地海航所聚,故以名地,而桥因以名也。”

配图:上杭温泉口、宋代元丰桥旧址和木兰溪

以上白话文翻译:元丰桥(即古六部桥)位于迎仙门(今十字街靠护城河这侧)外约五里处,又名上杭桥。据宋代地方志记载,该地原为温泉渡口,后改建为浮桥(指用船、筏、浮箱或其他浮体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以利通行。此浮桥始建于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之间),所以用朝代的年号“元丰”命名,其别称“上杭”,源于古汉语“杭”与“航”两个字互通,因古时此处为海运船舶汇集之地,遂以“上航”(后衍化为“上杭”)名其地,桥亦因此得名。

如此说来,杭口温泉渡一带,曾经风光一时,各地海船停泊多,是个大市场,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一站;各地海船从木兰溪出海口(三江口)进入,再直达温泉渡,并购买兴化特产;为了方便本地商人与各地客商的贸易往来,元丰石桥(替代浮桥,更牢固更可靠)的修建也就应运而生。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木兰陂动工后,木兰溪上游各地溪船也就在陂前方止步不前,温泉渡一带成为了最佳的货物转运站。

无独有偶,福州也有著名的“上下杭”。北宋以前,上下杭地区还是“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前沿水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往来穿梭于此。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载,这里的航道上甚至能看到印度人,航运发达由此可知。因处于大庙山的南麓,经过多次洪水大潮的冲刷,泥沙堆积,这里形成了沙洲,船沿着沙洲向上航行或向下航行,故称上航、下航。随着沙洲的面积扩大,这里便成为了闽江停泊船只和起卸货物的水运码头。有了码头,便有了商铺,有了商铺,商贸随之兴起。古代,航行的“航”和杭州的“杭”发音相通,久而久之,此地命名就渐渐成为 “上杭”和“下杭”。

离福州上下杭80公里左右的莆田县南厢里杭头村,也正是因为于如此特殊的溪海交汇处地理位置,其成为古代莆仙地区重要的商贸交易港口,杭口、上杭桥、杭头等地名,在兴化府莆田县境内也是名噪一时。

与杭口、杭头曾经作为水路贸易港口作用不同的是,接下来要讲述的是一段血泪斑斑的抗倭史,我们把历史时序转至明代。

配图:位于三江口镇的木兰溪入海口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三月,倭寇由木兰溪入海口三江口登陆后,再等待涨潮时机,顺着水路向木兰溪上游进发,最后倭寇进占木兰陂下方杭头、蔡垞等村,两犯府城;六月,倭寇再次屯扎并集结于杭头、蔡垞等村,进而扰民,蔡垞、杭头诸村的千余户船民也不甘示弱,团结奋起抗倭,共歼敌一百余人。”

溪海会流处,水既给杭头人民带来了繁荣,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灾难,正所谓幸福与痛苦共存,好在杭头林氏族人顽强不息的精神,他们才能一直延续到今时今日。

历史结论三:杭头人民靠水吃饭,也乐于治水,与水患斗争。

配图:传教士拍摄未损毁前的明代大理桥

配图:1976年重建损毁的大理桥,现名黄头桥

(一)、筑桥渡水:杭头人要从居住区再往坂头等耕地区,第一件大事,就是要跨越木兰溪北渠。于是,明朝弘治九年(1496),“林本从捐金六十余两,募乡人出金三十余两创建杭头石桥二门,修二丈四尺,广六尺,初名:“永济”桥,乡人推功,改曰“大理”桥。”

以上白话文翻译:林本从(杭头林氏兆六公五房,任大理寺司务)捐出六十多两银子,又募集同乡出资三十多两,共同捐建了杭头石桥,该桥设两个桥洞,长二丈四尺,宽六尺,最初命名为"永济桥"(“永济”二字取“永久济渡”之意),后同乡为表彰捐资者的功德,将其改名为"大理桥"("大理"既暗含"大功治理"的褒义,又因为倡导者林本从的工作单位是在中央“大理寺”,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大理桥(今黄头桥)的建成提供了杭头人民横跨木兰溪北渠的便利,也方便农业开垦与耕种。

(二)、水患频繁:《莆阳水利志》里关于北洋水渠的文字描述。

配图:2006年7月16日黄头村被木兰溪洪水侵袭,摄于水泥六部桥上

水利志文字记录一(“延寿陂图说”章节节选文字):元总管郭朶儿始开万金斗门,总管张仲仪继之,引木兰水,由屿上历杭口、东埔,先溉萧厝、谢厝、柳桥、亭墩、沟下巷,至城南转城东,分入各沟。复于新港障海,通延寿水,过涵江,溉上、下望江。先后设芦浦、陈坝、新港、慈寿四斗门,泄水入海。

以上白话文翻译:元朝总管郭朶儿最初开凿万金斗门,总管张仲仪后续主持此项工程,引木兰溪水,从屿上流经杭口、东埔,先灌溉萧厝、谢厝、柳桥、亭墩、沟下巷等村落,至莆田城南转向城东,分流注入各条沟渠。又在新港修筑海堤拦阻海水,连通延寿溪水,流经涵江,灌溉上望江、下望江地区,先后修建芦浦、陈坝、新港、慈寿四座斗门,用于排泄多余积水入海。

配图:从高空看木兰陂下游木兰溪

水利志文字记录二(“水道”章节节选文字): 又木兰水由万金斗门分流,历屿上、杭头、东埔、沟头,先分溉萧厝、谢厝,至柳桥分二支溉亭墩以下十余村,及附城之沟下巷。至城南,又分三支:一绕城西与北磨溪合;一绕东关至枋尾,与延寿水合;一由西社经梅花亭、霞墩、过芦浦斗门,入新沟、西洙、东洋诸沟潦,由芦浦斗门入海。

以上白话文翻译:木兰溪水从万金斗门分流,依次流经屿上、杭头、东埔、沟头等村落;先分流灌溉萧厝、谢厝两村,至柳桥分两支流:一支灌溉亭墩以下的十余个村落,以及南门的沟下巷。水流至城南后,再分三支:1、西支线:绕城西与北磨溪汇合;2、东支线:绕行东关至枋尾,与延寿水(延寿陂水系)交汇;3、南支线:经西社、梅花亭、霞墩,过芦浦斗门后注入新沟、西洙、东洋等沟渠,最终由芦浦斗门入海。

水利志文字记录三(“水道”章节节选文字):海,......郡有支海四。一自下黄竿而入,过三江口,西行历宁海、清浦、章鱼头港、白湖,至杭头而止(按:海水至木兰陂下,离杭头里许)。长四十里,广五十丈,水善曲折,旧号“羊肠”,南北二洋,以此为界,所谓莆水也。又北二支,一自上黄竿入,抵涵头港(按:此亦由三江口分入);一自碧头入,抵迎仙港。二支流短,又南一支最大而长,绕壶山之后,由吉了而入,经��屿、小屿、太湖、东濆、东沙,西至仙游境,分为二,一入枫亭曰“太平港”,一入双溪曰“双溪港”。(原注:潮候一昼夜,三时长三时消,朔望自卯起,每二日进一时,消长不爽。宏治《府志》《县志》作“潮汐入境,凡四派,至杭头而止”,作“至木兰陂而止”,余同。)

以上白话文翻译:

莆田郡有四条海湾水道(支海):

1、南主水道:自下黄竿入湾,经三江口向西,过宁海、清浦、章鱼头港、白湖,至杭头终止(注:海水仅抵达木兰陂下游,距杭头约一里)。全长四十里,宽五十丈,河道曲折如羊肠,为南北洋平原的分界,古称“莆水”(即木兰溪主干)

2、北二支水道:

北支一:从上黄竿汇入(实为三江口分流),抵涵头港(今涵江);北支二:自碧头入,抵迎仙港。

两股水道流程较短,南大支水道:绕壶公山北麓,由吉了(今东埔镇东吴村附近)入湾;经��屿、小屿、太湖、东濆、东沙,西至仙游县境分两支:北支入枫亭,称太平港;南支入双溪,称双溪港。原注:潮汐的周期在一昼夜中,有三次涨潮和三次落潮。在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潮汐从卯时(早上5-7点)开始。每过两天,潮汐的发生时间推迟一个时辰(约2小时),涨落过程准确无误。明代宏治年间的《府志》和《县志》中记载为:“潮汐进入境内,共有四股支流,到达杭头就停止”,或“到达木兰陂就停止”,其余内容相同。

水利志文字记录四(卷三“陂塘”-“北洋沟渠”章节节选文字): 万金桥以下大沟一,由屿上历杭口、东埔、沟头、韭菜湾、柳桥,至南门濠。通小沟四:一为谢厝沟,溉萧厝、谢厝田。一为坝下沟,灌万寿石坝下田。一为沟下沟,灌沟下巷之沟东、沟西田。一为亭墩沟,灌柳桥、亭墩田,又分小沟四,灌亭墩以下吴墩、下黄、下路、黄厝墩、隄尾、阔口田。又大沟自南门濠,迳西社至梅花亭,通小沟一,灌斗门头及阔口十二家田。又大沟自梅花亭,迳霞墩,至芦浦,通小沟二:一灌枋尾田,一灌霞墩田。(以上诸沟,疑系元总管郭朶儿、张仲仪所开。前志未载,今增入。按:梅花亭、章君桥为古斗门,基邻近小村,犹呼斗门亭,其斗门必因通沟而废。)

以上白话文翻译:万金桥(万金斗门)起的北洋主干渠

1、大沟一线:自屿上开始,经杭口、东埔、沟头、韭菜湾、柳桥,终至南门濠。

沿途分四小沟:

谢厝沟,灌溉萧厝、谢厝农田。

坝下沟,灌溉万寿石坝下游农田。

沟下沟,灌溉沟下巷的沟东、沟西农田。

亭墩沟,灌溉柳桥、亭墩农田;

再分四条次级小沟,灌溉亭墩以下的吴墩、下黄、下路、黄厝墩、隄尾、阔口农田。

2、大沟二线:自南门濠起,经西社至梅花亭。分一小沟,灌溉斗门头及阔口十二家农田。

3、大沟三线:自梅花亭起,经霞墩至芦浦。

再分二小沟:

枋尾沟,灌溉枋尾农田。

霞墩沟,灌溉霞墩农田。

工程溯源:上述沟渠系统疑似元代官员郭朶儿、张仲仪主持开凿,但此前方志未载,属新增补录。

斗门遗迹:梅花亭、章君桥一带存古斗门基址,邻近村落仍称“斗门亭”,推测是因沟渠贯通后斗门功能废弃所致。

水利层级:大沟:主干灌溉渠,相当于区域水系动脉。小沟:次级支渠,直接输送水源至农田。

工程背景:该体系属莆田北洋水利网络,与木兰陂、延寿陂等古陂共同构成兴化平原的灌溉核心,通过沟渠调度解决海潮倒灌与旱涝问题。

水利志文字记录五(卷三“陂塘”-“环城西南杂陂各塘”章节节选文字):大坝,在文赋里枫坑,引林葬坑水,溉田十六亩。中洋共三坝,引坑水,溉十三亩。坝里共三坝,引坑水,溉二十一亩。桥头共二坝,引溉四亩。大溪坝,合引大坝、中洋三坝、桥头二坝下水,溉五亩。溪岑坝,溉六亩。水磨坝,在南溪亭,溉六十亩。东墘坝,溉七十亩。以次引水,汇下林布袋潭,入杭头之沟。

以上白话文翻译:大坝,地理位置在文赋里枫坑(今属凤凰山街道的枫林水库),水源引自林葬(今林桥村林圳自然村)坑水,可灌溉面积16亩。中洋三坝,引坑水,三坝总和可灌溉面积13亩。坝里三坝,引坑水,三坝总和可灌溉面积21亩。桥头总共二坝,引坑水,二坝总和可灌溉面积4亩。大溪坝,水源整合了大坝、中洋三坝、桥头二坝的下游水,灌溉面积有5亩。溪岑坝,灌溉面积有6亩。水磨坝,地理位置在南溪亭(明熹宗朝礼部尚书林尧俞晚年归乡后在此建别墅,叫南溪草堂),可灌溉面积60亩。东墘坝,灌溉面积70亩。所有坝渠依次引水,汇流至下林布袋潭(今莆田公交南站对面),最终注入杭头的主沟渠。

水利志文字记录六(卷三“陂塘”-“环城西南杂陂各塘”章节节选文字):墘顶坝,在钟潭下,溉下林四顷。石牌兜坝,溉三顷。龙邦坝,溉一顷余。以次引水,汇布袋潭,入杭头之沟。

配图:从枫坑到布袋潭

以上白话文翻译:墘顶坝(今莆田美术馆后面大烟囱处,土名叫鹅顶,土名叫鹅顶),地理位置在钟潭下,其功能灌溉下林地区农田,可灌溉面积:四顷(约合400亩),水源路径引自钟潭水。石牌兜坝,灌溉面积达三顷(约300亩)。龙邦(今钟潭溪原看守所路口)坝,灌溉面积:一顷余(100余亩),所有坝渠按顺序(墘顶坝→石牌兜坝→龙邦坝)引水,最终汇入布袋潭(今莆田公交南站对面),再由布袋潭注入杭头的主沟渠。

水利志文字记录七(卷五“堤防”-“南北洋海堤”-“附:各堤”章节节选文字):北洋杭口隄,乾隆十九年,淫雨连旬,隄坏十二丈。二十年,知府宫兆麟、知县汪大经令附近十四乡业佃,计亩筑石隄。御史廖必琦记。(《县志》)

嘉庆十年,隄坏于水,邑人举人罗熺生接筑石隄。

道光四年秋,大水,隄坏十四丈,泻流入海。中港深四丈二尺。北洋环城沟涸。知县王廷葵倡捐,邑人前武邑知县陈池养、武生陈一清募,接筑石隄,右连土隄内外砌石,堆积乱石。

按:隄在南厢杭头,木兰水分入北洋,沟逼于海。明正德间,隄溃,知府冯驯修筑,名冯公隄。国朝乾隆五年,重修。十三年,溃。二十年,造石隄,立址太高,隄下漏水。嘉庆、道光两次接筑。而乾隆时所造之隄,漏久成穴。咸丰八年六月,遇旱,叠石黏灰,填塞坚实。

以上翻译成白话文:北洋的杭口堤,乾隆十九年(1754),连续暴雨下了十几天,导致北洋杭头堤坝冲坏了十二丈。乾隆二十年(1755),知府宫兆麟、知县汪大经命令附近十四个乡的业主和佃户,按照田亩数量出工出料修筑石堤(按农户拥有田亩数分摊筑堤义务,这是古代协作水利模式)。御史廖必琦撰写《重修杭头堤梁颂记》记载了这件事,并立碑(石碑现存木兰陂碑栏内)。(出自《莆田县志》)

嘉庆十年(1805),杭口堤坝被水冲坏,本县举人罗熺生主持接续修筑石堤。

道光四年(1824)秋天,发大水,堤坝冲坏了十四丈,洪水倾泻流入大海。中港被冲刷至水深四丈二尺。北洋环绕城墙的水沟干涸了。知县王廷葵带头捐钱,本县人乡绅(前武邑知县)陈池养、陈一清(武生,清嘉庆二十年1816康荔芳榜武举人,杭头隔壁村东埔人)募集钱款,接着实施三项工程:1、修筑石堤2、右侧连接土堤的内外都砌上石头3、堆积乱石以加固并护基。

按语:这座堤坝在南厢的杭头,木兰溪的水分流进入北洋,该淡水沟紧挨着大海。明朝正德年间,堤坝溃决,知府冯驯主持并重新修筑了它,因此命名为冯公堤。清乾隆五年(1740),又重新修筑。乾隆十三年(1748),堤坝再溃决。乾隆二十年(1756),建造石堤,地基立得太高,堤坝下面(堤身)漏水。嘉庆、道光年间两次接着修筑。而乾隆时期所建造的堤坝,漏水时间久了形成洞穴。咸丰八年(1858)六月,遇到干旱,人们堆叠石头、用石灰黏合卵石,把洞穴填塞得坚固严实。

水利志文字记录八(卷六“公牍”-“北洋濬沟文檄”章节节选文字):兴化府知府黄绥诰、署兴粮通判瑞光、署莆田县知县胡效曾禀:莆田县北洋沟塞应开,经前署府陈守会同,卑职效曾勘详,蒙批办理,给示晓谕。卑府于前月廿四日接任后,会同署通判躬诣履勘北洋沟道,兼引延寿、木兰两陂之水,查两陂暨枫溪以下上游大小各沟,并附城濠沟,委系淤塞过甚,深仅三、四尺,或一、二尺,潦难通,旱易涸,诚宜濬治,以济农田。卑府于诣勘时,传附近各乡衿耆,亲为劝谕,无不踊跃。随出示晓谕,并饬董事,就木兰陂万金斗门,堵截水源,启芦浦、新港两斗门,放水入海。一面饬承督同丈计大小各沟浅涸,共应开一万三干余丈。饬董事雇夫包丈,先开附城濠沟为倡。现所开濠沟阔九丈至五丈不等,比旧掘深七尺至五尺不等。已于二十日逐段报竣。

次及附城各大沟,其各乡分开之。南门外、屿上、霞林、杭头、东埔、沟头、萧厝、谢厝、沟东、沟西、顶墩、吴墩、柳桥、下黄、下路、黄厝墩、隄尾、阔口等乡,于初五、初七等日,自行兴工开掘。又东门外四方街、梅花亭、丰美、霞墩、芦浦、浦南、草里等乡,暨北门外拱辰、义门、西庚、下戴、上林、溪头、跳山、顶南、沟下、南沟、濠亭、四亭、莘郊、沟下、长丰、陈墩、西郑、大沟、上黄、吴刀、七步、前黄,暨西墩尾淡头一带十余乡,涵江附近二十余乡,于十五、十八、廿一等日,自行兴工开掘,大乡二、三百人,小乡数十人不等。

卑职瑞光逐日诣乡督劝,卑府五日一次,下乡稽查。谕令大沟宽如原沟,开至沙净。小沟狭处,底阔一丈,深足通流。

现附城并各乡,聚集人众开沟,委典史杨锦文查催弹压。涵江附近,委巡检怀湘分催弹压。北洋沟道,日久失修,其乡小沟大之处,察看民力有实难支持者,酌量津贴,务使一律深通。仰副为民兴利至意,除再饬委员督同董事赶办外,所有卑府等劝谕北洋分乡开沟情形,合肃具禀。

以上白话文翻译:兴化府知府黄绥诰、代理兴化府粮捕通判瑞光、代理莆田县知县胡效曾呈报的文书:

通过上级批复后,关于北洋沟渠淤塞问题,经前任知府(陈守)与知县胡效曾勘验上报,获准疏浚。

道光六年(1826),新任知府与通判亲赴北洋,实地勘察后,确认两大问题:

§延寿陂、木兰陂至枫溪下游沟渠淤塞严重(深度仅1-4尺)

§附城濠沟涝时难排、旱时易涸。

水利施工策略与进度

第一阶段:核心工程

1.水源调控

堵截木兰陂万金斗门水源,开启芦浦、新港两斗门引流入海(降低水位便于施工)。

2.附城濠沟示范工程

拓宽:9丈→5丈不等

挖深:7尺→5尺不等

工期:二十日内竣工。

第二阶段:分乡协浚

区域村庄(部分)开工日期动员规模南门外屿上、霞林、杭头等18乡初五/初七日大乡200-300人东门外四方街、梅花亭、丰美等7乡十五日小乡数十人北门外拱辰、义门、西庚等23乡十八/廿一日
涵江附近20余乡廿一日

注:每日由通判瑞光督工,知府五日一巡查;大沟按原宽度清淤至沙层,小沟底宽一丈保通。

水利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1.工程监管

附城区域:典史杨锦文巡查弹压

涵江区域:巡检怀湘分片督查

2.弱势帮扶

对财力薄弱乡村酌发津贴,确保全域沟渠达标。

*术语考释

·“衿耆”:乡绅与老者,基层动员关键力量。

·“斗门”:木质闸门,调控分水流向(如万金斗门属木兰陂枢纽)。

·“按田出夫”:劳役分摊制度,主佃各半承担(见前文南洋工程记载)。

此工程反映清代莆田“官督民办”水利模式,即官府统筹规划,乡民分段承修,兼顾效率与公平。

水利志文字记录九(卷八“传记”章节节选文字):

配图:杭口堤(又叫冯公堤)大致位置,是杭头溪海交汇处最薄弱处的堤岸。

修杭口隄梁颂

明·林俊

水出高趋下,引而田,郑渠鸿沟,舄卤而稻粱之固也。然平吾山下淇园,费殆不赀,为利肆在裕国弗废。莆水利木兰陂为上,三易地而溪始驯,酾二沟,洋之南北,而莆始沃壤。顷之,私海田利之漏卮成河。戊寅秋七月大水,隄之在杭口者遂决,汇而川,沦而渊,溪奔于海,而田溢于潮汐者之淤,耕者、舟者俱病。

守冯君驯,穷决隄案之,发赎金,聚徒囚,佣知水材林贵容等职其役,君偕郡丞李侯绅、令雷侯应龙身督之。累石成陂,畚土成山,固其外以实其内。又因隄之羡,与乡之助役,并杭之元丰海桥、沟桥,修之联桥隄。故小潮则没,及是广之,增其高,以出潮上。桥若贯虹,隄若游龙,水陆道俱便。

君子谓:“君仁且勇,役民之恃也。”二庠罗博士仁偕诸文学,请立石,颂功德。颂曰:“粤岁水祸,奔流为悬。有决其防,倏然成川。昔鸿陂罢筑,汝受其耗,人怨嗷嗷,讬以神告。上元隄败,为民受专。先事后闻,邑用有年。公心于民,是训是饬。畚插如云,急不以日。余工二梁,远迩毕利。岁丰人和,维守之赐。维守之赐,亦丞尹之绩。我作颂诗,昭示无极。”正德十四年六月既望,凤山见素林俊书于云庄青野。(《陂集》)

以上翻译成白话文: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引导水流灌溉农田,就像郑国渠、鸿沟那样,能把盐碱地改造成盛产稻粱的沃土。然而,像平整吾山脚下(林俊晚年居住的别墅“云庄”)的淇园这类工程,虽耗费几乎难以计算,但因能夯实农业根基、保障国家财富,故不可废止。莆田的水利工程中,木兰陂最为重要,它三次更换地址才使溪流得以驯服,又分流成南北两条沟渠,莆田才从此成为肥沃的土地。不久后,私垦海田破坏水系,导致河道失控。戊寅年(1518)秋(七月)发生大水,位于杭口的堤坝于是决口,洪水汇聚成河、深沦为渊,溪水失控,奔涌流入大海,而农田则被海水潮汐带来的泥沙淤积,种田的人和行船的人都深受其害。

知府冯驯(字行健,今四川岳池县人,明弘治举人,正德戊辰年1508年科进士,官授户部主事郎中,正德十一年1516年调任福建省兴化府任知府)彻查堤坝决口的缘由,发放赎罪所得的罚金,聚集服劳役的囚徒,雇佣熟悉水利的工匠林贵容等人负责工程,冯君还偕同郡丞李绅、县令雷应龙亲自监督施工。堆叠石块建成陂坝,用畚箕运土堆成山状用于加固堤坝,先加固外部以充实内部。又趁着堤坝施工的剩余人力,加上乡里协助劳役的百姓,将杭口的元丰海桥(又叫六部桥)、沟桥一并修缮,使桥梁与堤坝相连。过去小潮就会淹没的元丰桥桥梁,到这时拓宽了桥面、增高了桥身,使桥身高出潮水之上。桥梁像横贯的彩虹,堤坝像游动的巨龙,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变得便利。

有识之士评价:“冯君仁慈且勇敢,是百姓在劳役中能依靠的人。” 府学、县学的罗仁博士偕同众文人,请求立碑,歌颂他的功德。颂词说:“那年水患降临,洪流如同悬瀑。堤坝突然决口,瞬间化作大河。从前鸿陂停止修筑,你(冯驯)承受着损失,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假托神灵的告示阻挠工程。上元年间堤坝溃决,你独自承担起为民治水的责任。先着手办事再向上禀报,地方因此受益多年。你一心为百姓,既教导又整治水利。运土的畚箕、挖土的铁锹多如云彩,紧急施工不拖延时日。用剩余人力修缮两座桥梁,远近都享受到便利。年成丰收、百姓和睦,这都是知府的恩赐。这恩赐之中,也有郡丞、县令的功绩。我创作这颂诗,让他们的功德永远彰显。”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六日,凤山人(今荔城区镇海街道凤山社区东大路)见素(林俊的号)林俊,书于云庄(今新度镇青垞村云庄自然村,与木兰溪距离较近,有时登舟必溯木兰溪)的青翠乡野之间。(出自《木兰陂集》)

水利志文字记录十(卷八“传记”章节节选文字):

修北洋冯公隄记

廖必琦

木兰陂北里许,厥名杭口,当溪流冲,洪水隄圯,水趋于海。明正德戊寅,郡守冯公,逾月底成,迄今有冯公隄之称。我朝乾隆五年重修,复圯。

乙亥春二月,太守宫公兆麟、邑侯汪公大经到隄相度,余举贡生程人凤、李泌董役。二月三日兴作,四月报竣。乃作歌曰:“陂水东注,溪与海通;长隄斯筑,杭口垂虹;圯者复固,卑者复崇;前冯后宫,异代同风;汪侯襄赞,厥有成功;木兰既泽,永庆年丰。”(《莆田县志》)

以上翻译成白话文:题目《修北洋冯公堤记》,作者廖必琦,字师韩、司翰,号愧荆,福建莆田县维新里南梧塘村(今新度镇南梧塘村),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翰林院庶吉士、浙江道监察御史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并归隐莆田龙泉村(今新度镇下横山村龙前自然村)后,主持编纂乾隆《莆田县志》三十六卷,收录大量地方水利工程文献 。

正文:木兰陂以北一里左右的地方,名叫杭口,位处在溪流的要冲,洪水暴发时堤坝就会坍塌,水流直接奔向大海。明朝正德戊寅年(1518),知府冯公(冯驯)主持修缮,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完工了,至今仍有 “冯公堤” 的称呼。我朝(清朝)乾隆五年(1740)曾重新修缮,但后来又坍塌了。

乙亥年(乾隆二十年,1755)春天二月,太守宫兆麟、县令汪大经来到堤坝处察看地形、谋划修缮,我举荐贡生程人凤、李泌(陂头村人,母亲杭头人,外公是杭头村林王春)负责工程事务。二月三日动工兴建,四月就上报完工了。于是作歌道:“陂水向东流淌,溪流与大海相通;长长的堤坝在这里筑起,杭口的堤坝像彩虹般横卧;坍塌的重新加固,低矮处的再增高;前代的冯公(对明代前兴化府知府冯驯的尊称)与如今的宫公(对清代兴化府知府宫兆麟的尊称),不同时代却有同样的为民之心;加上汪(大经)县令从旁协助,才有了工程的成功;木兰陂已然滋养一方,愿永远庆贺年年丰收。”

水利志文字记录十一(碑文):

重修木兰陂记

黄起有

木兰陂创自有宋钱女始之,林进士继之,功俱弗就,后李长者应诏至莆堰筑,乃固止杀驶箭之奔流,下遏狂潮之洶激,时其蓄溤以溉南洋数万顷之田。其北岸一门则元郭、张二总管开之,并溉北洋延兴等三里之田。迄今数百年,两洋粒食之民咸蒙其利。嗣是迭坏迭修,犁载郡乘。

然事维而功钜未有如今日者也。自兵革以来,湍流蚕啮,毋暇周防,涓涓将成江河。非但蚁罅之易塞也。徵调殷繁,糊口者四驰矣。劳止之氓未易以佚道使也。计亩征赀,涏为利孔,淹迟岁月,外饰壮观,中若败絮。即有忠实干办,众啄基之,未易肩往而愉快也。嗟呼,将此数万顷之膏腴,听其沦胥为壑乎?卒作董成功长民者是赖。

于是绅士耆民群请于太守陈公,公以谋诸郡丞吴公、别驾王公、司理康公,而邑侯沈公躬诣其地,究察形使,咸慨然曰:“事孰事急于此者乎?”资取诸受水之田,不过亩捐锱粒耳,财不患不充,后取诸食力之储核工受直不侵于中饱也。不患不一。若夫强力心计,好行其德者,岂遂无人择而任之,事不患不治。议既协,布令以示,郡邑诸公先各捐俸为倡。乃聚人徒,具畚挶筥砾砻坚,选材鞭石,沈公又勤劝相之。水反其壑,流汇合;作其始,播谷勿违农时,民知上之人思我以生也。踊跃趋事,始于嘉平,竣于修褉。腐者新,阤者植,淤者疏,穴者寫,而石鳞鳞,而水沄沄,鳌尊泄罅屹立中流。

又饬新钱李二庙,以妥灵而报木,坚茨轮奂,煌然改观。公与绅士乃相赖而乐之,而庞眉髻稚无不欣欣走相告也。

起有窃睹是而有感焉。兴利维时,立事维人。莆故海隅舄卤地耳,昔长者以私力建陂,有钱、林权舆之于先;又有冯智日化助之于后,遂能变沮如为沃壤,万世一时功,无与二。今兹之后,时势孔岌,虑始实难苛。长民诸公主持于上,使黎民徯应于下,安能以百日之间完数百年之利,鄴渠召埭后代犹传其人,以今况昔,彼难专美矣。至夫综理之勤,勾稽之密,则董事诸君之功弗可诬也。余老矣,无能为后但乐观厥成。爰纪其实以告后之爱民与任事者。太守陈公,讳秉化,号均溥,辽东人。郡丞吴公,讳调元,号雨苍,上元人。别驾王公,讳睿,号圣若,嘉善人。司理康公,讳廉采,号继骧,陵县人。

沈公讳延标,号正恭,江陵人。

康熙岁次丁未(康熙六年,1667)三月吉旦

董事乡宦:郑宫兰、杨蔓鲤、陈跃驭、陈珄。

举人:林秀、李上苑。贡生:周浚、陈象斯、林大珪、傅汝明、陈天露、陈逢泰。

生员:林玑、陈延彬、李霞庭、陈伯俊、李宗承、李维机、李植先、翁元宾、陈弘训、吴寅若、冯良□、许階甫。

以上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重修木兰陂记》碑文,作者:黄起有

木兰陂的创建,始于宋代的钱姓女子,接着有林从世继续修建,但两人都没能成功。后来李宏接受朝廷诏令来到莆田修筑堤坝,才稳固地拦住了像飞箭般奔涌的激流,遏制了下游汹涌激荡的狂潮,适时蓄水灌溉南洋数万顷田地。它北岸的闸门,是元代郭、张两位总管开凿的,一同灌溉着北洋延兴等三里的田地。几百年来,南北两洋靠耕种粮食为生的百姓,都蒙受着它的恩泽。从那以后,木兰陂多次损坏又多次修复,这些都记载在府、县志里。

然而,事情繁杂且功绩重大,却从未有像如今这般艰难的。自从战乱以来,湍急的水流像蚕啃食桑叶一样侵蚀堤坝,人们没空周全防备,小的缝隙渐渐要变成大河(指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这不再是像蚁穴般的小缝隙容易堵塞的了。朝廷征调频繁,为了糊口的百姓四处奔波,劳累的百姓不容易用安逸之道来役使。按田亩征收钱财,渐渐成了官府敛财的手段,工程拖延岁月,外表装饰得堂皇壮观,内里却像破败的棉絮。即便有忠诚实干、认真办事的人,也会被众人非议而动摇根基,很难挺身而出愉快地承担重任。唉,难道要让这数万顷肥沃的土地,任凭它沦陷为沟壑吗?最终能主持此事并成功的,还是要依靠治理地方的贤能官员啊。

于是乡绅和百姓们一同向太守陈公(名秉化,辽东人)请求修复木兰陂,陈公和郡丞吴公(名调元,上元人)、别驾王公(名睿,嘉善人)、司理康公(名廉采,陵县人)商议,而县令沈公(名延标,江陵人)亲自到木兰陂所在地,仔细考察地形地势,都感慨道:“还有什么事比这事更紧急呢?” 资金从受水灌溉的田地里筹集,不过是每亩捐献一点点罢了,不用担心资金不充足;后来从靠劳力谋生的储备中核计工价、支付报酬,不让钱财被中间贪污,不用担心人心不齐。至于那些有能力、有智谋、喜欢做善事的人,难道就没有吗?选择这样的人任用,事情不用担心治理不好。商议一致后,发布命令告知百姓,郡里和县里的各位官员先各自捐出俸禄带头捐款。于是聚集人力,准备畚箕、抬筐、竹篮、碎石、坚硬的材料,挑选石料、运送石头筑堤,沈公又常常勉励大家并对工程予以督导。木兰溪的水流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沟壑,河道汇合;工程开始后,播种谷物不耽误农时,百姓知道上级官员是为了让我们活下去,都踊跃投身劳作。工程从十二月开始,到三月上巳节完成。腐烂的堤坝部分换成新的,倾斜的部分加固直立,淤积的河道疏通,有洞穴的地方排水,于是木兰陂的砌石像鱼鳞一样整齐排列,水流缓缓涌动,鳌形的泄洪口屹立在河中间。

接着又整修了新钱庙和李庙,来安抚神灵、报答他们建陂的功绩,庙宇用坚固的茅草修缮、建筑华美,光彩夺目,面貌焕然一新。陈公和乡绅们因彼此互信与支持而感到快乐,而老人、小孩没有不高高兴兴奔走相告的。

我私下看到这些事而有所感慨:兴办有利的事要顺应时势,成就事业要依靠人才。莆田原本只是海边的盐碱地罢了,过去李长者用私人力量修建堤坝,有钱、林二人在前面开创;又有冯智日协助在后面,才能把低洼盐碱地变成肥沃的土地,这是万世难遇的功绩,没有能与之相比的。如今这修复工程之后,时势非常危急,开创事业实在艰难。治理百姓的各位官员在上面主持,让百姓在下面殷切响应,才能在一百天内完成这关系数百年利益的工程。像鄴渠、召埭,后代还流传着修建者的名字,拿现在和过去比,后者也不必独自称美啊。至于管理的勤勉、核算的严密,那是各位董事的功劳,不可埋没。我老了,不能为后人做什么,只是乐于看到工程成功,于是记录下这件事的实情,来告诉后来那些爱护百姓和担任职务的人。

太守陈公,名秉化,号均溥,辽东人。郡丞吴公,名调元,号雨苍,上元人。别驾王公,名睿,号圣若,嘉善人。司理康公,名廉采,号继骧,陵县人。县令沈公,名延标,号正恭,江陵人。

本文写于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吉日

以下是这次重修木兰陂的功臣名单

董事乡宦:郑宫兰、杨蔓鲤、陈跃驭、陈珄。

举人:林秀(杭头林氏兆六公五房后裔,历任河北满城、山西安邑知县)、李上苑。

贡生:周浚、陈象斯、林大珪(林秀父亲)、傅汝明、陈天露、陈逢泰。

生员:林玑、陈延彬、李霞庭、陈伯俊、李宗承、李维机、李植先、翁元宾、陈弘训、吴寅若、冯良□、许階甫。

按:陈秉化,号均溥,辽东海州人。康熙四年(1665)由贡生任兴化府知府。

吴调元,号雨苍,上元人。顺治三年(1646)举人,康熙四年(1665)任兴化府同知。

王睿,号圣若,浙江嘉善人。康熙四年(1665)任兴化府通判,后升本府同知。

康廉采,号继骧,陵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康熙二年(1663)出任兴化府推官。

沈延标,号正恭,别号正庵,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二年(1663)出任兴化府莆田知县。

碑文作者黄起有,字应似,号改庵、慵山居士。兴化府莆田县城关东厢东里巷(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里巷)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南明隆武时(约1645)擢少詹事、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里居结交多寒士,以诗文互赠答。著有《慵山诗集》;工书法。

水利志文字记录十二(碑文):

重修木兰陂冯公隄记

林源

六府首水,民生利赖。然修则利,纵则害。天地间利害之钜,莫水若也。莆昔溪海相通,平畴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从蒲名邑,明艰食也。去水为莆,因水患也。合三邑三百六十涧之水,不为莆利,而惟为莆害。宋熙宁以前之民困可想矣。

李长者宏不惜重赀,相度砌筑,陂成,溉田数万顷,转大害为大利。崇德报功,宜乎与陂俱永也。长者又以废塘田租,立陂司正副掌其事,视有罅隙,即时修补。费省而财有余,工逸而陂永固。区画尽善,自陂田废,巡视疏,遇大水冲溃,地甲报官,查勘估工,动稽时日,匠役人等张大其工,计亩输钱,浮开其费。陂需石,石工揽之,外坚中薄,犬牙钩锁之法不讲之,隄需土,土著揽之,外实中虚,新揵夯硪之用不闻也。屡修屡坏,职此之由,明以前修十。国朝康熙年间修四,雍正五年(1727)陂决,太守沈公讳起元修之,十年又决,太守苏公讳本洁修之,二公皆自为记。

乾隆二年六月,大水损桥石二龟三汕,刷两岸,冯公隄为甚,斯时亟修,数千金费耳,以匀派未妥,邑宰屡易,因循三载,损坏滋多。初举董事三人,后惟贡生林光珏,珏祖安邑知县讳秀,父户部主事讳洙,皆有修陂功。故愿任之,需费不入,久而玩矣。文安陈公讳玉友,由进士户部郎来摄郡篆,谓陂隄民命攸关,难复延,乃尅日兴工,廉知原派田亩钱浮于费,为减其半。邑侯张公讳继境述公德意,传谕村民,民乃输将。公仍虑其迟,出俸金檄县垫给。五年七月,工乃告成斯役也,非公明断速修,则淹迟弥久,冲溃弥深,浸假溪海相通,工程浩大,民将不胜其扰矣。民载公德,请公纪之,公乃谦让。邑侯蓝公讳应袭,新涖任,即到工亲勘,重加葺,固以记属余。予不文不能铺扬盛美,惟据实直书,俾后人知公功德流芳,亦当与兰陂俱永云。抑余更有说,志载明方伯周公瑛作修陂记云,近多作涵洞,走泄水利,旧所为水则,窃而低之,□任以来,已请治其源,图其委,慎其操纵,而处分耗水者,则利益连矣,余今亦以是请。

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加一级记录四次致仕、郡人林源撰

乾隆五年(1740)岁次庚申仲秋吉旦

以上翻译成白话文:

碑文题目《重修木兰陂冯公隄(又叫杭口堤)记》,作者:林源。

正文:六府之中,水利最为重要,是百姓生计的依靠。然而,水利工程若加以整修就能带来益处,若放任不管就会造成危害。天地之间,利害影响最大的,没有能比得上水的了。

莆田过去溪海相通,平坦的田野都是盐碱地,稻苗无法生长,只有蒲草能生长。因此用“蒲” 来给城邑命名,表明这里粮食匮乏。后来去掉 “水” 字旁成为 “莆”,是因为水患的缘故。汇聚三个县三百六十条涧水,不仅没给莆田带来好处,反而只带来祸害。宋代熙宁以前百姓的困苦状况,是可想而知的。

李长者(李宏)不惜花费巨资,勘察测量后砌筑堤坝,堤坝建成后,灌溉田地数万顷,把大害转变成了大利。尊崇他的品德、报答他的功劳,(他的名声)理应和堤坝一起永远流传。李长者又用废弃池塘的田租,设立陂司正、副官员掌管堤坝事务,发现有缝隙,就及时修补。花费节省且资金有结余,工程轻松且堤坝永远坚固,规划极为完善。

自从陂田废弃后,巡视工作疏忽,遇到大水冲垮堤坝,地甲报告官府,官府查勘估算工程,常常拖延时间。工匠差役等人夸大工程难度,按田亩摊派钱款,虚报费用。堤坝需要石料,石匠承揽工程,表面坚固内部单薄,不讲究犬牙交错、互相咬合的砌筑方法;堤坝需要泥土,当地人承揽工程,表面坚实内部空虚,听不到新筑堤坝时夯打的声音。堤坝屡修屡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明代以前修了十次,本朝(清朝)康熙年间修了四次。雍正五年(1727 年),堤坝决口,太守沈起元主持修缮;雍正十年,堤坝又决口,太守苏本洁主持修缮,两位太守都亲自撰写了记文。

乾隆二年六月,大水损坏了桥石、两个石龟和三个水闸,冲刷两岸,以冯公堤受损最为严重。当时如果赶紧修缮,只需几千两银子的费用,但因为摊派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县令多次更换,拖延了三年,损坏更加严重。起初推举了三位董事,后来只有贡生林光珏(负责)。林光珏的祖父是曾任安邑知县的林秀,父亲是曾任户部主事的林洙,都有修缮堤坝的功劳,所以他愿意承担这项任务。但所需费用收不上来,时间一长,人们就懈怠了。

文安人陈玉友,由进士、户部郎前来代理府中事务,认为堤坝关系到百姓的生命,难以再拖延,于是定下日期开工。他查知原先按田亩摊派的钱款超过了实际费用,就减去一半。县令张继境传达他的恩德意旨,告知村民,村民才缴纳钱款。陈公还担心工程拖延,拿出自己的俸禄,发文让县里垫付。乾隆五年七月,工程才完成。这次工程,如果不是陈公英明决断、迅速修缮,那么拖延的时间会更久,冲溃的程度会更深,假使溪海再次相通,工程会极为浩大,百姓将难以承受这种困扰。

百姓铭记陈公的恩德,请他撰写记文,陈公却推辞了。县令蓝应袭刚到任,就到工地亲自勘察,重新加以修葺巩固,把撰写记文的事托付给我。我没有出众的文才,不能充分宣扬(这些)盛事美德,只能据实直书,使后人知道陈公的功德流传不朽,也应当和木兰陂一起永远留存。

不过我还有话说,地方志记载,曾任方伯的周公瑛撰写修陂记时说,近来多修建涵洞,导致水利流失,旧时所设立的水则,被人偷偷降低了。(我)到任以来,已经请求治理水利的源头,谋划它的下游,谨慎地控制(水流),并处分那些耗损水利的人,这样水利的益处就能延续了,我现在也以此请求(大家)。

按:明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十九·礼记十五·水利(一)·周瑛《重修木兰陂记》最后一段原文录下:

夫木兰陂,水之源也;东角、遮浪诸长堤,水之委也;洋城、林墩、陈山、芦浦四斗门,水之操纵也;近时所作岳公桥,与诸旁近,多作涵洞以走泄水利,及夫旧所为水则,人或窃而低之者,则又水之耗也。公爱民未已,请治其源,固其委,慎其操纵,而又处分耗夫水者,则利益溥矣。

张继镜,汉阳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四年(1739)任莆田知县。

蓝应袭,大浦人。乾隆五年(1740)由举人任莆田知县。洁己爱民,断狱平允。升邳州知州。

林源,字奕逢,号学川。兴化府莆田县城关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初授庆都知县。雍正初年(1722)擢屯田司主事。升江南道监察御史,转刑科给事中,累迁太仆寺卿。致仕。著有《宛舫居诗集》等。

*陈池洋及《莆阳水利志》相关资料:

陈池养,字子龙,号春溟,晚年号莆阳逸叟,清兴化府莆田县后塘巷人(今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梅峰社区后塘巷),他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二十二日丑时,逝于咸丰九年(1859年)九月初五卯时,享年七十二岁。

咸丰元年(1851年),陈池养在参与编修省志时,广搜有关莆田水利史料,纂成《莆田水利志》一书,分图说、水道、陂塘、堤防、祠祀、章奏、公牍、传记八门,凡十数万字,意在“良有司诚取而观之,也可知水利之关系莆田,则修不易,而加意修葺矣。”

该书迄今仍不失为莆田水利史料全集,为后人研究当地水利建设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三十八世裔孙 陈士墉 整理于2024年7月)

来源:莆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