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诈骗说几点自己的感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6 16:52 1

摘要:我特意在网上找了一张蚊子的图片,我觉得这张图片和我今天要讲话题挺贴切的。说到蚊子,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蚊子会吸血、还会传播疾病。将蚊子比作诈骗分子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的每一份辛苦钱都来之不易,但是诈骗分子会通过精心编排好的剧本让我们一步步往套里钻进去,

我特意在网上找了一张蚊子的图片,我觉得这张图片和我今天要讲话题挺贴切的。说到蚊子,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我想到了蚊子会吸血、还会传播疾病。将蚊子比作诈骗分子是再恰当不过了。我们的每一份辛苦钱都来之不易,但是诈骗分子会通过精心编排好的剧本让我们一步步往套里钻进去,最后就有可能让我们多年攒下的积蓄瞬间蒸发,吸光我们身上的血;甚至在他们实施诈骗过程中还会导致自身成为违法犯罪嫌疑人。对于诈骗份子的憎恨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欲拍之而后快,吸血的程度比小偷更甚。

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诈骗手段越来越多、方法不断升级。

就比如以前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了。科技的发展让诈骗有了新的面孔,AI换脸技术能在几分钟内完美复制你最亲近的人表情、语气,甚至说话时的小动作,都和平时一模一样当你看着视频里熟悉的面容,听着耳边熟悉的声音,你真的能分辨出真假吗?

还有他们也不再是过去那种漫无目的地撒网,而是像训练有素的猎手,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每一个目标。这些团伙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集社交媒体数据,有的专门研究个人投资偏好,有的则专注于话术开发,他们会根据目标的兴趣、消费习惯,甚至是近期的网络搜索记录,量身定制诈骗方案。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团伙往往采用跨境协作模式,技术开发可能在A国,诈骗实施在B国,资金转移则在C国,这种跨国作案方式,大大增加了追查难度。

国家对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是十分重视的。《网络安全法》《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打击诈骗提供了有力武器。三大运营商大力推进电信网络实名制、腾讯公司联合各界推出“守护者计划”,都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有效遏制电信诈骗,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先进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诈骗的嚣张气焰。

以前在学生物课的时候讲到: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于诈骗源头的打击,我们在新闻上也能看到,联合缅甸等国家对诈骗园区进行打击。大的、重的传染源被连锅端掉。但是想要实现传染源的消声灭迹,我想即使在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的。所以国家在保持高压打击的情况下,将诈骗挤压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剩下的重点就是如何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至于切断传播途径就像上文提到的,通过电信网络运营商全面实现实名制,银行的预警及相关法律的完善。法律完善了,打击诈骗犯罪才能更有保障。

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保护易感人群。反诈防骗我们也宣传了好多年,各地公安机关也是花了大心思。线上像在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上有各种宣传防范诈骗的视频;线下有进养老院、学校、企业的各种防诈骗的知识讲座。人员密集的场所还总能看见各种宣传海报。但是被骗的人员还总是发生,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也在想其中的原因,虽然诈骗的手法手法千千万,但被骗的主要还是以下几类人:

1、爱贪小便宜。无论是之前的刷单还是搞投资,实质上就是刷单返利。遇到这种事多问几个自己为什么,我想被骗的几率就会下降不少。每次和被骗人员交流的时候,总是会问一下,既然骗子说的赚钱方法这么好,你和他又非亲非故,为什么会找你发财,人家自己不去闷声发大财了,谁会嫌钱多?但是这种行骗的手段却又是让人无奈,在被人返利了几单,得了好处后就更容易相信骗子。爱贪小便宜绝对是被骗的最主要一个原因。

2、被吓到了。都说网上冒充公检法叫你转账的都是骗子。但是听到很多一部分人的耳中。变成了只要电话称自己是公检法的就是骗子。搞得打电话的人哭笑不得。还有一些人平时不与公安机关接触,一听到公安机关说你家里有人出事,需要什么保证金之类的,也不去核实直接按照要求去做。遇到这个直接叫你网上转账的确实可以挂掉。但是叫你到就近派出所或者公安机关核实,我想骗子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吧?

3、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就像前面提到的AI换脸,一样的脸型、一样的声音,真的是防不胜防。加强新型诈骗案例的学习,对于这类人,我觉得被骗是挺同情的。但是也不是毫无办法,对于这些,可以通过在网上少少泄露信息。骗子再怎么神通广大,就像算命的一样,总是要想法设法获取你的信息才好见招拆招。没有足够的信息作支撑,他们又怎么行骗的了?

4、缺钱病急乱投医。这类人一般都是缺钱的,拆东墙补西墙。信用不好正规银行贷不出来款来就想着到网上去贷款。而所谓的银行以流水不够叫他们刷流水。其他的暂且不说,即使是真的,网上所谓的银行收取高额服务费,这种贷款无异于饮鸩止渴,让欠债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银行都不是真银行,其实他们心理也知道,只是为了获得贷款选择性忽视可疑信息,充当起诈骗分子的洗钱工具,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类人一般都是年轻群体。往往是超前消费导致的,所以要根据自己能力量力而行进行消费。

来源:四眼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