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视频 文案是AI垃圾,程序员吐槽:它10分钟瞎写,我3天擦屁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23:39 1

摘要:刷短视频时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刷到一段“海鸥砸车窗抢薯条”的视频,几千万点赞,细看却发现海鸥的爪子在画面里“瞬移”;读一篇爆款文章,开头惊艳,越读越觉得像机器人背课文,形容词堆得像泡沫;甚至买本畅销书,翻几页就发现内容东拼西凑,连主角名字都前后矛盾——这些,可

刷短视频时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刷到一段“海鸥砸车窗抢薯条”的视频,几千万点赞,细看却发现海鸥的爪子在画面里“瞬移”;读一篇爆款文章,开头惊艳,越读越觉得像机器人背课文,形容词堆得像泡沫;甚至买本畅销书,翻几页就发现内容东拼西凑,连主角名字都前后矛盾——这些,可能都是“AI垃圾”。而更扎心的是:那些本该创作这些内容的设计师、作家、程序员,如今正坐在电脑前,熬夜给AI的“烂摊子”打补丁。他们,成了AI时代的“数字清道夫”。

你刷到过那只“蹦床兔子”吗?监控视角的视频里,灰兔子在 backyard 的蹦床上腾空、翻转,动作流畅得不像真的,在TikTok上疯传2亿次。评论区有人惊叹“兔子成精了”,但较真的网友截了图:第17秒,兔子的耳朵突然“劈叉”,变成了三只;第43秒,蹦床的弹簧凭空消失了两根。后来才知道,这是用Runway生成的AI视频,那些“穿帮镜头”是算法没算明白物理规律的后遗症。

可现在,连这些“后遗症”都有人专门收拾了。在Upwork上搜“AI视频修复”,能跳出3000多个接单者,报价从50美元到500美元不等。一个叫Lily的VFX设计师告诉我,她上个月刚接了个活:给一段“熊猫骑共享单车”的AI视频“擦屁股”——算法把熊猫的爪子画成了“六指”,车轮在行驶时突然“卡帧瞬移”,她花了3天时间逐帧修正,收费800美元。“客户说,AI生成只要10分钟,但不修复根本不敢发,怕被骂‘造假’。”

这就是当下最荒诞的循环:AI用10分钟“创作”,人类花3天“擦屁股”;机器批量生产“垃圾”,人类高价收拾残局。而这些“垃圾”,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打开亚马逊Kindle Unlimited,搜索“职场成功学”,前20本里有15本是AI写的。它们封面设计模板化,目录标题都是“3步升职”“5招加薪”,内容翻来覆去就是“积极沟通”“时间管理”,连案例都是编的——有本《年薪百万的10个习惯》里,作者“亲身经历”写着“2010年我在诺基亚当产品经理”,但诺基亚2010年根本没有这个岗位。这些书定价9.9美元,每月能卖几千本,因为算法推荐时,它们的“关键词密度”“更新频率”比人类写的书更高。

Spotify上,“AI生成歌单”越来越多。有首叫《Summer Breeze》的“流行曲”,播放量破千万,但歌词全是“阳光照在我脸上,微风拂过我发梢”的套话,旋律是AI把10首热门歌“缝合”出来的。音乐博主@耳朵有毒 拆解时发现:“副歌部分和泰勒·斯威夫特的《Cruel Summer》相似度80%,但编曲像小学生乱敲键盘,贝斯和鼓点永远不在一个频道。”

更可怕的是学术圈。去年《自然》子刊撤回了12篇论文,原因是“图表数据异常”——后来发现,这些图表是用AI生成的,作者甚至没看明白数据怎么来的。有位生物学博士吐槽:“现在审稿,先得用AI检测器扫一遍,不然根本分不清作者是在做研究,还是让ChatGPT编了个故事。”

雅虎专栏作者Jack Izzo说“AI垃圾是垃圾邮件的进化版”,但它比垃圾邮件更毒。垃圾邮件一眼就能看出来,AI垃圾却披着“真实”的外衣:视频里的兔子会眨眼睛,文章里的案例有“细节”,歌曲里的人声“有感情”。可剥开这些,里面全是空洞的模板、重复的套路、虚假的细节——就像超市里的“网红零食”,包装花哨,咬一口全是添加剂的味道,吃完除了长胖,什么营养都没有。

2023年以前,设计师小林在广告公司做原创插画,一幅画报价8000元,客户得排队等两周。现在,他的主要工作是“AI插画修复”:客户用MidJourney生成初稿,他来改“手画歪了”“眼睛不对称”“文字反了”的bug,一幅画收费2000元,一天能接5单。“以前是‘从0到100’的创作,现在是‘从90到95’的修修补补,钱少了,还更累——AI犯的错千奇百怪,有时候改一幅画比自己画还费时间。”

小林的经历,是 millions 创作者的缩影。AI没取代他们,却把他们从“原创者”变成了“纠错工具人”。在自由职业平台Upwork上,“AI内容改写”的岗位需求一年涨了300%,“AI代码调试”涨了240%,“AI视频修复”涨了180%。这些岗位有个共同点:钱少、活碎、成就感低——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每天重复着“找bug、改bug”的机械劳动。

程序员老王最有发言权。他在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开发,以前写代码是“从需求到架构,一行行敲出来”,现在公司要求“先用Copilot生成,再人工调试”。“Copilot生成的代码,乍一看没毛病,跑起来全是坑。比如数据库查询,它永远用‘SELECT *’,根本不管性能;写循环,经常忘了边界条件,跑着跑着就死循环。我现在60%的时间都在给AI擦屁股,工资还降了10%,领导说‘AI提高效率了,成本得降’。”

可效率真的提高了吗?老王算了笔账:“以前我一天写500行有效代码,现在AI生成2000行,但要花3天改bug,最后有效代码还是500行。公司以为省了钱,其实是把我的时间从‘创作’变成了‘纠错’,还美其名曰‘人机协作’。”

这就是AI时代的“效率幻觉”:机器看似干了活,实则把复杂的工作丢给了人类;资本看似省了成本,实则把创作者的价值“降级”成了廉价劳动力。更扎心的是:如果没有AI,这些“清道夫”本该是原创的主角。

设计师小林以前服务的客户,现在直接用AI生成初稿,找他“修修补补”——可这些客户原本愿意为他的原创想法付费。程序员老王的团队,以前有5个“代码原创者”,现在留2个“调试员”就够了,另外3个被裁了。“他们说‘AI能写代码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可AI写的代码,还得靠我们这些‘幸存者’来擦屁股。”

更隐蔽的伤害在文化领域。当AI批量生产“流行歌曲”,独立音乐人发歌没人听了——因为算法更喜欢AI生成的“高热度模板歌”;当AI写的“爆款文”霸占热搜,深度作者的文章被淹没了——因为平台流量倾斜给“更新快、关键词多”的内容;当AI画的“网红插画”刷屏朋友圈,原创画家的画展没人看了——因为大众已经习惯了“5分钟出一张”的快餐式审美。

有位科幻作家@星河 说:“以前写小说,我会花3个月调研一个科幻设定,现在读者等不及了,他们更喜欢AI生成的‘3天写完一本’的爽文。可那些爽文里,连基本的科学逻辑都没有——AI写的‘星际旅行’,居然说‘飞船用汽油驱动’,读者还觉得‘很真实’。”

这不是“技术进步”,而是“创造力的降级”。AI把创作变成了“填空题”,人类把时间花在了“改错题”上,整个社会正在失去对“原创价值”的尊重和耐心。

有人说“AI天生爱产垃圾”,但真的是这样吗?

去年,谷歌DeepMind用AI帮科学家预测蛋白质结构,准确率90%以上,帮人类攻克了50年的科学难题;今年,AI辅助医生诊断癌症,误诊率比人类医生低30%——这些AI为什么没产“垃圾”?

因为它们被用在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批量套利”。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AI,而是人类的“淘金热心态”:为了快、为了多、为了赚钱,把AI当成了“垃圾生产机”。

看看那些疯狂生产AI垃圾的场景:短视频公司用AI一天生成100条“爆款视频”,就为了赚流量分成;电商卖家找AI写1000条“产品测评”,就为了让商品排到搜索前面;自媒体团队用AI批量写“养生文”,就为了接广告赚钱——这些行为的本质,和“卖假货”“刷流量”没区别,只是换了个“AI”的马甲。

更讽刺的是“反AI工具”的崛起。现在网上流行“AI检测器”“原创保护软件”,甚至有公司专门培训“AI垃圾鉴别师”——这些本是多余的工作,却成了新的“风口”。“AI生产垃圾,人类发明工具检测垃圾,再雇人清理垃圾”,形成了一个荒诞的“垃圾产业链”。

这背后是“工具理性的异化”:我们发明工具是为了让生活更好,现在却为了工具而扭曲生活。AI本可以是创作者的“助手”——设计师用AI做草稿,专注于创意;程序员用AI查bug,专注于架构;作家用AI整理资料,专注于故事。可现在,AI成了“主角”,人类成了“配角”,甚至“纠错工具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快钱”太诱人了。用AI生成100条视频,哪怕99条是垃圾,只要1条爆了就能赚钱;用AI写100本书,哪怕99本没人看,只要1本畅销就能回本。这种“赌徒心态”让AI成了“垃圾生产机”,也让人类成了“被迫的清道夫”。

但总有人在抵抗。

独立音乐人@阿哲 坚持自己写歌、编曲、录音,哪怕播放量只有AI歌曲的1%。“我相信总有人想听‘真人的故事’,而不是AI编的套话。”他的新歌《机器不会流泪》里有句歌词:“算法能算出旋律,算不出我昨晚为什么失眠。”

设计师@野狗 拒绝接“AI修复”的活,宁愿收入少一半,也要做原创。“我不想把时间花在给AI擦屁股上,我想让客户知道:原创的想法,比AI生成的模板值钱一万倍。”他最近接了个公益项目,给山区孩子画绘本,全手绘,“孩子们摸着手绘的图画,眼睛里有光——AI画的再像,也给不了这种温度。”

这些人在用行动证明:AI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替代人类的创造力;效率可以追求,但不能牺牲真实和深度。他们不是“反AI”,而是“反垃圾”——反对把AI当成套利工具,主张让AI回归“辅助角色”,让人类重新站在创作的中心。

AI狂产垃圾,人类熬夜擦屁股——这个循环不是技术的必然,而是我们的选择。要打破它,不需要“消灭AI”,而需要重建“原创价值体系”:让人类的创造力值钱,让AI的辅助角色归位。

从个体来说,我们可以学会“识别AI垃圾”,拒绝为“假内容”买单。刷到“兔子蹦床”视频,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看到“爆款文章”,留意有没有“模板化套话”;买“成功学”书,先查作者背景——当大众对“AI垃圾”说“不”,资本就会重新重视“原创价值”。

从行业来说,平台该建立“原创保护机制”。比如给原创内容加权流量,对AI垃圾打标签;电商平台严格审核“AI生成商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学术期刊要求作者声明“是否使用AI”,对AI生成的内容零容忍——当规则偏向原创,创作者才有动力坚持。

从技术来说,AI公司该开发“克制的工具”。比如限制AI生成“模板化内容”,加入“原创提醒”功能;优化大模型的“事实准确性”,减少低级错误;甚至推出“反垃圾AI”,自动识别和过滤AI生成的低质内容——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技术的设计可以引导向善。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相信“慢的价值”。原创需要时间,深度需要沉淀,真实需要耐心——AI能5分钟写一篇文章,但写不出一个作家十年的人生感悟;AI能10分钟画一幅画,但画不出一个画家对光影的独特理解;AI能1小时编一首歌,但编不出一个音乐人失恋后的眼泪。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说:“真正的写作,是把自己的血肉放进文字里。”这句话放在AI时代,格外有力量。AI可以模仿文字,但模仿不了血肉;可以生成内容,但生成不了真实的生命体验。

人类和AI的关系,不该是“机器产垃圾,人类擦屁股”,而该是“人类有想法,AI来帮忙”。就像厨师用菜刀切菜,刀是工具,菜的味道靠厨师;作家用电脑打字,电脑是工具,故事的灵魂靠作家。AI也该是这样:它可以帮我们处理重复的工作,但不能替代我们的创造力、共情力和对真实的追求。

最后,想对所有“数字清道夫”说:你们现在在给AI擦屁股,但别忘了,你们本该是原创的主角。别被“效率幻觉”困住,别让“垃圾循环”消耗——坚持原创,哪怕慢一点,哪怕难一点。因为这个世界最终记住的,永远不是AI生成的“爆款垃圾”,而是人类用血肉和灵魂创造的真实故事。

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下次再刷到“AI爆款”,不妨停下来想想:我们想要的世界,是被机器垃圾淹没的“数字荒漠”,还是人类创造力绽放的“文化花园”?答案,就在我们每次点击、每次选择里。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