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9岁的刘强在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干了十多年,每天清晨六点半,他都会挤上厂区的班车,准时在七点前坐到工位。流水线的工作枯燥单调,动作必须快、准、狠,一旦出错,整条线都会被拖慢。长年累月的重复动作,让他的腰背常年僵硬,手指关节布满厚茧。厂房里噪音轰鸣,空气里弥漫
39岁的刘强在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干了十多年,每天清晨六点半,他都会挤上厂区的班车,准时在七点前坐到工位。流水线的工作枯燥单调,动作必须快、准、狠,一旦出错,整条线都会被拖慢。长年累月的重复动作,让他的腰背常年僵硬,手指关节布满厚茧。厂房里噪音轰鸣,空气里弥漫着焊锡和冷却液的味道,下班回家后,衣服总带着刺鼻的气味。
生活对刘强来说,就是在机器和零件之间来回切换。工资不算高,但为了供孩子上学和家里开销,他从不敢请假。厂里的加班频繁,有时连续十几个小时坐在流水线上,连喝水的时间都被压缩。饮食也不规律,午餐多是食堂的油腻盒饭,晚上常因加班晚点泡面充饥。虽然他知道身体偶尔发出的酸痛和疲乏信号,但每次都被一句“再忍忍就过去了”压下去。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刘强没想到,身体的健康在逐渐滑坡。
2019年3月23号,39岁的刘强正坐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长时间弯着腰,双眼紧盯着传送带上不断滑过的零件。右手拿着电批快速拧螺丝,动作一刻也不敢停顿。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声震得耳膜发胀,空气里混杂着焊锡和机油的味道,让人呼吸沉闷。正当他低头重复着第七次操作时,右侧肋骨下方忽然泛起一股异样的发闷感。那感觉不是尖锐的疼,也不像单纯的胀气,而更像一团湿冷的棉花生生堵在胃和肋骨之间,让胸口发紧。刘强下意识停了下来,伸手去按,皮肤表面摸起来一切正常,可一压下去,那股闷塞感却像被搅动的水波般一阵阵晃动,让他心里直发毛。
刘强本能地挺直身子,想把那股压迫感撑开,然而那团堵塞感却顺着肋骨往上蹿了一截,像有东西在里面缓慢游走。他愣了几秒,心里泛起不安,却又很快摇了摇头,暗自安慰自己可能是午饭吃得太油腻。忍着那份难受,他咬咬牙继续埋头拧螺丝。可工作才刚过十几分钟,胸口的发紧感就越来越明显,像是有人在里面轻轻拧着一块筋肉,时不时还引起胃里一阵翻涌。他嘴里泛起酸水,眼角逼出细密的汗珠,脸色在灯光下显得愈发苍白。
原以为调整几天饮食、早点休息就能缓解,但一连四五天过去,那股闷堵始终没有消失,反倒愈演愈烈。刘强常常在流水线上突然恶心,差点把手里的零件掉在地上。每当干呕袭来,胃里翻涌的液体冲到喉咙,呛得他眼泪直流。他只得强忍,怕耽误工作被主管批评。2019年3月29号傍晚六点,刘强收完工具,坐到车间角落的铁椅上,刚靠下去,右上腹那块地方像被硬生生扭紧,随即爆发出一阵撕裂般的绞痛。他忍不住尖叫出声,右手下意识捂住腹部,可手掌刚触碰到皮肤,肝区像被火炭点燃,灼热与酥麻交织,痛感一波强过一波,逼得他指尖弹开。
额头的冷汗像雨滴般不断滑落,衣服瞬间被浸湿。刘强呼吸急促,每吸一口气,火辣的痛感便顺着肋骨向肺部窜去,仿佛胸腔里燃着火苗,逼得他不敢再用力呼吸。他试着蜷起右腿,想借此缓解疼痛,但膝盖刚抬到一半,右下腹那股剧痛就猛地收紧,像是一根烧红的铁钉直直钉入肝区深处。剧烈的痛感瞬间击穿大脑,他眼前一片漆黑,整个人猛地一颤,随即顺着铁椅瘫倒在冰冷的水泥地面。
救护车很快赶到,刘强被送往医院急诊。到达时,体温38.2℃,心率118次/分,血压92/58 mmHg,呼吸频率28次/分,表现出明显的心动过速和血压偏低。医生在体格检查中发现,他右上腹肝区压痛显著,轻轻叩击便有放射痛,伴随腹壁肌肉紧张,考虑与肝脏或胆道急性病变相关。
紧急检查随即展开。肝功能化验结果提示:ALT(谷丙转氨酶)532 U/L,AST(谷草转氨酶)418 U/L,总胆红素32.1 μmol/L,直接胆红素17.9 μmol/L,均大幅度超出正常值范围,显示肝细胞处于急性损伤状态。B超检查发现肝脏回声粗糙,边缘轻度不规则,门静脉内径稍扩张。随后进行的乙肝五项定量检测显示:HBsAg强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而HBV-DNA载量高达8.2×10⁷ IU/mL。结合临床表现,医生最终确诊: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
听到诊断,刘强整个人呆住了。他反复摇头,眼里满是困惑:“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接触过乙肝患者,怎么会得这个病?” 医生翻看他的资料,解释道:“你在流水线常常手指有倒刺和小口子,长期接触机器零件、冷却液和油污,若不注意防护,病毒很可能借此进入血液。” 刘强沉默,眼神中透着后悔。
住院后,他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主药为替诺福韦,同时辅以保肝药物和营养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肝功能指标逐步恢复,病毒载量明显下降。医生叮嘱:“替诺福韦必须每天定时服用,不能停药,也不能间断。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刘强点头答应,心里暗暗发誓再也不敢大意。
回家后,刘强严格遵照医嘱。他停止上班,把休息放在第一位。每天固定时间服药,从不漏服。饮食上以清淡为主,远离啤酒、烧烤和夜宵。每天傍晚,他会在小区里慢走半小时,睡眠也保持规律。三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降至检测不到。医生表示控制良好,只需继续治疗。那天走出医院,他长舒一口气,觉得终于熬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然而,新的意外还是到来了。
2024年2月13号傍晚六点,流水线的轰鸣声刚刚停下,刘强收拾完工具,坐到一旁的铁椅上准备喝口水缓口气。杯子还没端到嘴边,右侧肋骨下方骤然传来一股钝重的顶压感,就像被硬物从体内生生抵住。他的眉头瞬间紧锁,右手下意识按在肝区,却发现那股压力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像一根被压缩到极限的弹簧,蓄满了力量随时要冲破。腹肌稍一放松,疼痛便猛然反弹,钝痛化作尖锐的力量直冲肋骨根部,像要将骨头活生生撑裂。刘强闷哼一声,呼吸瞬间紊乱,汗水在额角迅速渗出,顺着脸颊一滴滴滚落。
疼痛没有丝毫缓解,反而在短短几秒内骤然升级。刘强只觉肝区深处仿佛突然炸开,一股灼热的撕裂感疯狂涌出,顺着腹膜向胸前和背部迅速蔓延。那感觉像滚烫的铁水在神经之间流淌,炽热得让人窒息。他的面部表情扭曲变形,牙关死死咬紧却仍压不住喉咙间的哽咽声。剧烈的灼烧让全身肌肉不由自主抽搐,四肢像被电击般颤抖。他眼前的世界迅速开始旋转,灯光被拖成一条条模糊的白线,耳边只剩轰鸣和心跳的撞击声。
终于,刘强再也无法支撑,身体如被抽空一般重重倒向地面,发出闷响。此时他的呼吸极其微弱,胸口起伏几乎看不清,脸色苍白得毫无血色,嘴唇逐渐青紫,仿佛血液正被一点点抽走。右手僵硬地扣在肋骨下方,手指因痉挛而微微蜷缩,额头的冷汗汇聚成股,顺着鬓角不断滴落。同事闻声冲出,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慌乱中几乎握不稳手机,手忙脚乱拨通急救电话,声音发抖却急切:“快来!有人突然剧痛倒地,现在昏迷,情况非常严重!”
送到医院时,刘强已处于半昏迷状态,血压降至82/54 mmHg,心率飙到126次/分,体温38.1℃。医生为他做体格检查时发现,右上腹可触及一块质地偏硬、边界不清的肿物,触压伴随明显痛感。血液化验结果很快回报:ALT高达512 U/L,AST达到476 U/L,总胆红素升至35.2 μmol/L,均远远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肝细胞严重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
为了进一步明确病灶性质,医生紧急安排增强CT及相关专项检测。影像学结果显示:肝右叶内可见约5.2cm×4.7cm低密度团块,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迅速减退,符合典型“快进快出”血供模式。血清学检查提示AFP指标高达2187 ng/mL(正常值<20 ng/mL),HBV-DNA检测结果仍为5.3×10⁶ IU/mL,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综合分析,病灶性质倾向肝细胞癌,且已进入中期阶段。
听到医生口中吐出“肝癌”两个字时,刚刚在病床上转醒的刘强,整个人如同被雷霆击中。眼神瞬间失去焦点,瞳孔猛地收缩,身体僵直在原地。他张了张嘴,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大脑像被厚厚的雾气填满,任何话语都听不进去。目光呆滞地盯着天花板,眼角的泪水悄然滑落,嘴唇一阵阵发抖,低声喃喃:“不可能……怎么会这样?我不是一直控制得挺好吗……” 整张脸在顷刻间失去了血色。
刘强费力抬头看着医生,声音颤抖却掺杂着压抑不住的愤怒:“这些年我几乎是照着规矩一步步来的,饮食注意、作息规律、按时吃药,三个月复查从未缺过一次。” 他的声音越来越急促,眼眶因血丝而泛红,“两个月前我才做过检查,报告说一切正常,连你们都夸我控制得好。可现在,你们却告诉我是肝癌?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刘强双手紧紧攥住床单,浑身发抖,喉咙沙哑,“我明明这么听话,为什么还是这样?你们不是说规律治疗就能稳住吗?” 这一瞬间,恐惧、不解和委屈全都挤在眼神里,逼得医生无言以对。
主治医生起初以为,是刘强在服药或生活方式上有所疏忽,才让病情突变。但当他听完刘强几乎带着吼声的质问时,神情明显一滞。尤其是那句“两个月前检查完全正常”,如同一记重锤,让他心头猛地一紧——按常理,乙肝相关的癌变,即便进展迅速,也不该毫无征兆。随即,他调出刘强近几年的复查记录:病毒载量、肝功能、甲胎蛋白、影像学,全都规范清晰,没有任何纰漏。特别是两个月前的检查,HBV-DNA检测不到,肝功能完全正常,AFP仅3.5 ng/mL,B超报告上写着“未见异常占位”——堪称标准范本。
他不甘心地把入院以来的所有检查资料逐项对比,从血检到影像,每个细节都翻了不下三遍。然而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任何明显破绽。用药记录规范,复查时间准确,患者依从性极好,几乎挑不出毛病。医生的眉头紧锁,心底低声自语:“这不像是常规进展……一定有某些细节被忽略了。” 最终,他将病例转交主任复核。主任翻阅了厚厚的资料,逐页对比刘强这几年的数据,依旧没有发现问题。盯着屏幕许久,主任只是喃喃道:“问题不在检查本身,而在检查之外。”
于是主任决定亲自去病房与刘强面对面交流。这一次,他的问题比以往更为仔细,不仅询问最近是否更换过抗病毒药物,有没有额外服用保健品,还逐一追问饮食是否有明显改变,平时会不会喝偏方汤水,作息是否因熬夜受到影响,甚至连平日使用的水杯、炊具、煮饭的锅具有没有更新过,都详细问到。刘强耐心回答,几乎每个问题都摇头否认,整个对话显得毫无异常。
主任在床边坐了足足四十多分钟,始终没有听出什么破绽。见刘强已经有些疲惫,他只得站起身轻声叮嘱:“好好休养,如果之后想起哪怕一点小事,也务必告诉我。”话音刚落,他转身准备离开。
就在走到门口的一瞬间,刘强端起水杯准备吞下药片。这个细节进入主任眼帘时,他的脚步忽然停下,猛地回过头去,目光紧紧落在刘强手上。空气骤然凝固,他沉声抛出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问题。
刘强愣在当场,手里的水杯晃动了一下,险些洒出。面对主任那双意味深长的眼神,他脸上的神情逐渐僵硬,只得一五一十把情况说了出来。主任静静听完,神色凝重,缓缓抬头,眉宇间满是遗憾与无奈,沉声叹息道:“我知道你病情为什么会突然恶化了,问题就出在替诺福韦上。但这不是药本身不好,也不是你吃错了时间、吃错了剂量,更不是与你同服的其他药物出了问题,连你服药的姿势都做得很标准。可偏偏,就是在这看似完美无瑕的用药过程中,你反复忽略了3个极其隐蔽、但至关重要的细节。就是这3个细节,不仅让替诺福韦的药效彻底丧失,甚至反过来成了加速你病情恶化的导火索。刘强,真正拖垮你的,不是药,而是你以为没关系的那三个小习惯啊!”
刘强在长期服用替诺福韦期间,第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出现在饮水习惯上。作为流水线上的工人,他每天都要在高噪声和高温的环境里工作,口渴时往往随手抓起功能饮料或碳酸饮料解渴。渐渐地,这种习惯也延续到服药的时候。他很少准备一杯清水,而是顺手用饮料把药片咽下去。功能饮料中往往含有较高浓度的咖啡因和电解质,碳酸饮料则会迅速改变胃内的酸碱环境。这些成分看似与药物无关,但实际上却会明显影响替诺福韦在胃肠道内的释放速度。原本应该均匀进入血液的药物浓度因此出现起伏不定,有时过快吸收造成短暂的高浓度负担,有时又因为过度分解而大打折扣。
这种浓度波动带来的后果并不是立刻就能感觉到的。刘强在前几年复查时,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大多表现正常,他也因此认为饮料送药没有问题。然而,替诺福韦的真正价值在于稳定、长期地抑制病毒复制,让肝细胞免于持续损伤。当药物吸收被干扰,抑制过程出现间隙,病毒便会趁机活跃起来。刘强体内的病毒并非完全被压制,而是在反复的低水平复制中逐渐侵蚀肝脏。每一次小规模的突破,都在无声地增加肝细胞的压力,让局部区域不断陷入修复与破坏的循环。时间一长,肝细胞逐渐出现结构改变,走向异常增生,而这正是日后严重后果的根源。
第二个细节来自服药方式。刘强一直嫌弃药片过大,每次吞咽时都会感到喉咙被卡住的不适感。为了让自己更容易接受,他常常把药片掰成小块,甚至偶尔直接咀嚼后再咽下去。他并不知道,替诺福韦这种药物的外层设计了特殊的包衣,只有完整吞下后才能确保在小肠内均匀释放。这个保护层一旦被破坏,药物会在胃酸中提前分解,大量成分失去活性,或者直接被胃黏膜破坏掉。刘强以为自己每天都没有漏服,也没有减少剂量,但实际上进入血液的有效成分已经远远低于应有水平。
这就造成了一个隐蔽的问题:从表面看,他的用药似乎十分规律,但体内真正发挥作用的药量却不足以全面控制病毒。病毒并没有完全沉寂,而是在局部区域缓慢突破。肝细胞因此反复受到损伤,尤其是在肝脏血流量较大的区域,修复与坏死的过程交替发生。久而久之,这些区域逐渐出现硬结,部分组织被替代性纤维化取代。在常规B超检查下,这些早期改变并不容易被发现。等到刘强真正出现临床症状时,内部的病变早已悄然累积,成为潜在的巨大隐患。
第三个细节则更为隐蔽,那就是药物与保健品的同时使用。刘强自认为身体虚弱,经常在工友推荐下购买一些护肝片、维生素片,甚至是增强免疫力的中草本制剂。他习惯性地把这些补品与替诺福韦一同吞下,从未向医生提及。实际上,许多所谓的护肝产品里含有微量金属离子或植物提取物,这些成分与药物在肠道里会产生竞争,直接影响吸收率。一旦替诺福韦进入血液的比例下降,药效自然大打折扣。刘强表面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服药习惯,但血液中药物浓度的下降让病毒得到喘息的机会。
病毒在低水平复制的状态下,不会立即让人感觉不适,但它们会持续引发肝脏局部的炎症反应。肝细胞在破坏与修复之间不断交替,久而久之,正常的组织被硬化和增生的细胞逐渐取代。这种慢性的损害难以通过一次体检发现,因为指标往往处于波动范围内。刘强也因此一次次被告知“结果良好”,从而失去了对这些细节的重视。直到多年以后,当异常区域逐渐扩大,肝脏的代偿能力被突破,他才在突如其来的腹痛和昏迷中被迫面对严重的现实。
回顾刘强的经历,人们会发现,这三个微小的习惯并没有立即带来灾难,但它们却在无声中不断削弱药物的效力。功能饮料送药、掰碎药片吞服、与保健品混合使用,这些看似无害的行为,却让抗病毒治疗失去了应有的稳定性。病毒在体内反复活跃,肝细胞在慢性炎症下不断损伤,最终走向了难以逆转的严重病变。对所有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而言,真正决定病程走向的,往往不是是否坚持服药,而是是否注意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
参考资料:
[1]蒋坤,刘景瑞,叶飞翔,等.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对TNF-α、IL-10水平的影响[J/OL].安徽医药,2025,(10):2048-2052[2025-09-24].https://link.cnki.net/urlid/34.1229.R.20250918.1031.054.
[2]陶昌明,孙慧玲.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予以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的疗效观察[J].慢性病学杂志,2025,26(09):1336-1339.DOI:10.16440/J.CNKI.1674-8166.2025.09.13.
[3]张艳艳,黄秀娟,黄婷.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替诺福韦治疗妊娠合并乙肝的效果分析[J].天津药学,2025,37(08):903-906.DOI:10.20283/j.cnki.1006-5687.2025.08.02.
(《回顾:39岁男子乙肝吃替诺福韦,4年后肝癌,医生:他有三个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