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前街道农大社区现有小区17个,居民3658户、8107人。面对治理服务精细度不足、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自治活力待激发等难题,农大社区党委精准聚焦辖区内老党员多、时间充裕、邻里相熟的特点优势,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引领“小区管家团”协同发力、共
泰前街道农大社区现有小区17个,居民3658户、8107人。面对治理服务精细度不足、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自治活力待激发等难题,农大社区党委精准聚焦辖区内老党员多、时间充裕、邻里相熟的特点优势,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引领“小区管家团”协同发力、共建共享的治理新路径,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建强核心堡垒
让组织“根系”深扎沃土
社区党委科学布局,在17个小区建立党支部,同步构建“1名党支部书记+2名党支部委员”班子架构。党员吸纳注重“优选”与“激活”并重,一方面,优先遴选党委认可、居民信赖的老党员担任“领头雁”,发挥其威望与经验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吸纳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党员和物业项目党员,分批次、按意愿有序充实支部力量,变“零星散落”为“星火燎原”。支部扎根楼栋单元,建立“党员联系户”机制,进一步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触角延伸至每家每户,确保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居民诉求第一时间响应。通过党员“回家”行动,让支部真正成为嵌入小区肌理、深植群众土壤的“主心骨”,为提升小区治理效能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激活红色细胞
让治理“末梢”焕发生机
为破解服务力量不足与自治活力欠缺困局,各小区党支部精心孵化“小区管家团”自治组织。小区党支部书记勇挑重担,兼任“团长”,将小区内的党员骨干、热心居民、能人巧匠等“红色细胞”与“治理因子”有效凝聚。在支部引领下,“管家团”化身政策“宣传队”、睦邻“润滑剂”、家园“守护者”—扎根楼栋单元,实行“分片包干”,穿梭于楼栋间统一思想、解读政策;化身“流动探头”和“移动哨兵”,活跃在公共区域维护环境秩序、排查安全隐患;成为社区文化“播种机”,组织多彩文体活动融洽邻里情;更在扶老助幼、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中传递温暖,用“身边人管身边事”的方式,解决了一大批楼道堆物、车辆乱停等“家门口”烦心事,实现了治理力量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的跃升,让治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敏感有力、生机盎然,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和“受益者”。
优化成长生态
让服务“枝叶”舒展繁茂
社区党委牢牢把握领导与赋能双重职责,为支部与管家团茁壮成长提供“阳光雨露”。管理突出社区党委、小区居民“两头管”,每半年组织小区党支部书记向社区党委、居民代表述职,述职报告在小区范围内公开;“管家团”经费收支必经社区党委同意、必在小区公示栏、微信群公开,确保“管家”算好“明白账”。服务聚焦“五给”,一是亮明身份“给底气”,支部委员信息在小区显著位置公示,强化责任感与公信力;二是整合资源“给养分”,巧用“幸福共建”机制,链接高校、企业、单位等18家“幸福合伙人”,构建服务“资源蓄水池”;三是盘活空间“给天地”,整合闲置用房或共建共享场所,为支部学习议事、“管家团”协商提供“活动阵地”;四是数字赋能“给抓手”,打造“与‘农’携手红管家”线上平台,集成物业报修、医疗养老等7大类56项服务,实现民意“指尖速达”、服务精准响应;五是正向激励“给活力”,对表现突出的支部成员与管家团骨干予以精神表彰和适度物质激励,点燃持续奉献热情。
下一步,农大社区将持续以支部为“根”,向下深扎汲取力量,以管家团为“干”,向上生长支撑全局,以“五给两公开”为阳光雨露,精心培育服务“枝叶”,构筑起“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区治理共同体。
来源:齐鲁暖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