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上午,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庆祝大会直播进行到第23分钟,镜头扫过观众席,我奶手里那块刚出炉的馕成了全场最亮道具。
“奶,电视里头那个白胡子爷爷给你敬礼呢!”
9月25日上午,乌鲁木齐人民广场,庆祝大会直播进行到第23分钟,镜头扫过观众席,我奶手里那块刚出炉的馕成了全场最亮道具。
她回家后把截图洗成照片,压在自己摊子的玻璃板下——馕价还是3块,没变。
---
1️⃣ 1955年的第一天:她只有12块砖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我奶8岁。
“那天巴扎上发糖,大人说‘以后娃娃念书不要钱’,我拿着糖,把糖纸攒下来,贴在土墙上当花。”
后来墙塌了,糖纸没了,她记住了那句“娃娃念书不要钱”。
15岁,她推着独轮车去伊犁河边打柴,一天挣5毛钱,给自己买了第一双胶鞋,“鞋底太软,石头硌得脚背肿,可心里踏实:这钱是我自己挣的。”
---
2️⃣ 1970年:馕坑砌在国营食堂门口
1970年,公社给她在国营食堂门口砌了一个馕坑,发粮票:每天10公斤面粉。
“男的打馕,女的打馕,我也打馕,馕坑烫,手心里全是泡,泡再烂,也不敢停——一停,粮票就收回去。”
泡好了就成了茧,茧厚了,馕也圆了。
那一年,她第一次坐火车,去乌鲁木齐送馕,“火车窗户能拉开,风把煤灰吹进眼睛,我一边哭一边吃自己打的馕,觉得日子就要这样发着光往前走。”
---
3️⃣ 1995年:个体户执照写她名字
1995年,自治区成立40周年,她45岁。
工商所的人把一张个体户执照递给她,汉字+维吾尔语双文,名字那一栏:阿依古丽·吾守尔。
“我按手印不会写汉字,工作人员替我描上去,那瞬间觉得自己终于有‘姓名’了。”
她把摊子从国营食堂门口搬到伊犁汉人街,招牌就用一张硬纸板:
“阿依古丽馕,3毛一个,芝麻多。”
第一天收摊回家,她数了数,净赚18块7,把零钱一张张铺在炕上,让孩子念数字给她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梦里都是芝麻香。”
---
4️⃣ 2025年:3块钱一个馕,她上了高清央视
今年9月25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她75岁。
庆祝大会现场,她作为“老个体户”代表坐在第三排,白帽子是自己缝的,馕是早上五点打的,“我怕他们饿了,带20个,结果记者先吃掉了5个。”
直播镜头切到她时,她正掰馕给旁边的大学生,字幕打出来:
“阿依古丽,摆摊55年,价格只涨10倍。”
弹幕飘过一句话:
“新疆70年,她把通胀打成了芝麻粒。”
---
5️⃣ 下午回家:她把招牌翻了个面
大会结束,大巴送她回伊犁,下午5点,汉人街摊子照常支起。
她把旧纸板招牌翻过来,背面空白,用记号笔写了一行新字:
“今天3块,明天还3块,后天——看心情。”
我问她:“奶,咱能不涨价?”
她拿馕敲我头:“傻小子,日子好了,才更要给人留个便宜的味道。”
---
结尾互动
你记忆里,有没有一样从小吃到大的“老味道”?
价格涨了吗?
来源:小结下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