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17时30分,暮色漫进两层筒子楼,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怀化电务段怀化电报所内,打印机“咔嗒”声渐歇,5号电报员王方伸手取下那张泛着墨香的纸——这是怀化电报所60余年历史里,最后一份电报。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通讯员 周凯
9月25日17时30分,暮色漫进两层筒子楼,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怀化电务段怀化电报所内,打印机“咔嗒”声渐歇,5号电报员王方伸手取下那张泛着墨香的纸——这是怀化电报所60余年历史里,最后一份电报。
(王方坐在桌前补写着最后一份电报。 供图/通讯员)
最后一份电报:11年习惯,刻进指尖
“怀化机务段/5”,笔尖在纸页上划过,字迹利落干脆。记者注意到,电报正文已印妥投递信息,王方为何还要补写?
“电报的规矩,得第一时间圈定投递范围,哪怕是最后一份。”她指尖摩挲着纸面,眼神落在桌角那本包着蓝布书皮的《铁路电报站名略号》上,册页间密密麻麻的手写备注,是这些年车站增减的痕迹,像一本写满铁路记忆的“通讯录”。
从接过这份工作起,“不出错”三个字就被刻进她心里。
过去,电报靠4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的“四码”传递,她得熟记2000组常用译码、几千个铁路站名;如今虽能用拼音敲键盘,可每句话、每个标点,她仍要反复核对三遍。“凌晨接电报都得立马发,铁路上的事,慢一秒都不行。”王方说着,转身登录内部邮箱,扫描、上传、发送,动作一气呵成,这是她11年里重复了无数次的流程。
从“无处下脚”到“三人值守”:一间电报所的起落
“我来的时候算晚的,去年退休的陈姐守了30多年。”擦电报终端的毛巾浸了温水,王方擦得格外轻,像是怕碰碎什么。
她总听老同事讲起电报所的“黄金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怀化铁路总公司的核心,电报堆在地上能从这头扯到那头,电话声、打字声、老师傅的叮嘱声裹着墨味,连下脚的地方都得找。
可时代跑得太快,数字通信、光纤通信一步步挤走了电报的位置。全国铁路电报所从近200个减到不足100个,怀化电报所成了广铁仅存的5个之一,如今也要谢幕。“现在加上我才3个人,24小时三班倒。”王方望着空荡的办公室,墙上的挂钟指向17时58分,距离停止业务只剩两分钟。
关窗时刻:HHQ与5号,留在历史里
18时整,装订好的最后一沓电报资料送进档案室,王方伸手关上电报受理窗口,金属合页“咔嗒”一声,像为这个时代敲下句点。
从20世纪60年代起,这里的电波从未断过,如今,终于静了。
“HHQ,怀化电报所的代号,以后再也不会在电报上看见了。”她拎着打包好的电报终端,浅蓝色作业服在斑驳漆画的楼道里格外显眼,墙沿的青苔悄悄爬着,像在挽留这段时光。接下来三个月,她还要在这里值守,确保业务平稳移交长沙,做湘西铁路最后一批“电报守夜人”。
走出筒子楼时,暮色已浓。王方回头望了一眼那扇紧闭的窗口,“5号电报员的故事,落幕了。”可那些刻在她骨子里的“认真”,那些藏在电报纸里的铁路记忆,早已跟着呼啸的列车,融进了湘西铁路的历史长河里。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