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风季来临,做好防灾防护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近期社交平台上一组 “台风防护技巧” 的内容却引发争议 —— 有网友以 “示范教学” 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看似 “脑洞大开” 实则违背科学的防护方法,涉及电动车、高楼、车辆、飞机等多种对象。这些内容明确标
台风季来临,做好防灾防护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近期社交平台上一组 “台风防护技巧” 的内容却引发争议 —— 有网友以 “示范教学” 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看似 “脑洞大开” 实则违背科学的防护方法,涉及电动车、高楼、车辆、飞机等多种对象。这些内容明确标注 “存在虚构,现实生活切勿模仿”,部分图片还疑似由 AI 生成,却因 “新奇” 的表述吸引了不少关注。此类虚构防护法虽带有娱乐性质,但在台风防灾的关键时期,极易误导公众,尤其是缺乏防灾经验的人群。本文将详细梳理这些虚构内容,同时强调科学防灾的重要性,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防护意识。
一、电动车防护:“提前放倒防损害”?虚构操作藏隐患
在这组 “示范内容” 中,针对电动车的防护方法被放在首位。发布者声称:“台风来了,电动车反正都要倒的,还不如‘自己’提前把它放倒,这样可以减少重摔的损害,还不容易被风刮跑!” 配图中,一辆电动车侧躺在地面,车身与地面呈 45 度角,车轮朝上,周围没有任何固定措施。
从表面看,这种说法似乎有 “提前规避风险” 的逻辑,但实际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电动车电池属于精密部件,随意放倒可能导致电池漏液,损坏内部电路,反而增加维修成本;其次,台风天气伴随强降雨,放倒的电动车车身底部容易积水,渗入电机或控制器,引发短路故障;更重要的是,若将电动车随意放倒在路边或小区通道,台风来袭时,车身可能被狂风卷起,成为伤人的 “暗器”,威胁过往行人安全。
发布者还补充了另一种 “进阶方法”:“垫高是为了防水,捆绑是为了不被吹跑,记好笔记哦!” 对应的 AI 生成图片里,几辆电动车被砖块垫高,车身用绳子捆绑在路边的树干上,绳子缠绕车身多圈,看似牢固。但实际上,普通砖块的承重能力有限,台风中的强风可能将砖块吹倒,导致电动车失去支撑;而绳子若捆绑过紧,会挤压车身外壳,造成漆面损伤,若捆绑位置不当,还可能磨损电线或刹车管线,影响车辆安全性能。
科学的电动车台风防护方法,应是将车辆停放在地势较高、通风干燥的室内车库或专用车棚,若只能室外停放,需选择远离广告牌、大树、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用专用固定支架固定车身,同时检查电池接口是否密封,避免雨水渗入。此类虚构的 “放倒”“垫高捆绑” 法,不仅无法起到防护作用,还可能加剧车辆损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二、建筑与地标防护:“捆绑高楼”“固定小蛮腰”?违背常识的 AI 想象
在虚构防护法中,针对高楼大厦与城市地标的 “防护措施” 更为夸张。发布者称:“高楼大厦也不安全呀,太高了,比如说小蛮腰这么高,台风来了肯定会摇摇晃晃,我这样一绑,哎,它不就稳了吗?这种问题,简简单单搞定啦!” 配图为 AI 生成的画面:广州塔(小蛮腰)外部被多根粗大的绳子缠绕,绳子一端固定在地面的水泥墩上,另一端连接塔身中部,画面中绳子紧绷,仿佛能 “拉住” 高耸的塔身。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广州塔作为超高层建筑,在设计之初就经过严格的抗风测试,能抵御 12 级以上台风,其塔身采用高强度钢材与特殊结构,可在台风中产生轻微晃动以缓冲风力,属于正常的安全设计。而图中用绳子 “捆绑固定” 的方式,完全违背建筑力学原理 —— 台风中的强风会使绳子产生巨大拉力,不仅无法固定塔身,反而可能因绳子断裂或水泥墩移位,对塔身造成撞击损伤,同时掉落的绳子与水泥墩还会成为地面的重大安全隐患。
发布者还将类似逻辑套用在地区标志性建筑上:“地区标志性建筑可不能被刮倒呀,这样采取措施预防一下就好啦!” 对应的 AI 图片里,一座仿古风格的标志性建筑,被多根钢丝绳从顶部牵引至地面,钢丝绳连接着多个金属支架,画面风格荒诞。实际上,所有标志性建筑在建设时都需通过国家严格的抗灾标准审核,其结构强度足以应对当地常见的极端天气,无需额外 “捆绑固定”。此类虚构内容,若被不明真相的人传播,可能引发公众对建筑安全的不必要恐慌。
三、车辆与飞机防护:“吊车上楼顶”“绳子牵飞机”?脱离现实的危险设想
针对车辆与飞机的 “防护方法”,更是脱离现实。发布者声称:“如果你觉得你家车子停马路边,垫高没用,那就吊到楼顶,然后再用绳子捆绑固定,这样操作,稳得一批哦!”AI 生成的图片中,一辆家用轿车被起重机吊至居民楼楼顶,车身用多根绳子固定在楼顶的护栏与空调外机上,楼顶空间狭窄,轿车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楼面。
这种操作不仅成本极高,还存在多重致命风险。首先,普通居民楼楼顶的承重能力有限,家用轿车重量多在 1.5-2 吨,远超楼顶设计的荷载标准,可能导致楼顶楼板开裂、坍塌,危及整栋楼居民的生命安全;其次,起重机在台风天气作业本身就属于高危行为,强风会导致吊臂晃动,可能引发车辆坠落,砸伤地面行人或建筑;最后,即便车辆成功吊至楼顶,台风中的强风仍可能将车辆吹翻,或扯断固定绳子,导致车辆从高空坠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更离谱的是针对飞机的 “防护”:“飞机也是,得用绳子牵住哇!” 配图中,一架民航客机停在机场跑道上,机身被多根彩色绳子牵引,绳子另一端由几名工作人员拉住,画面充满违和感。事实上,机场对飞机的台风防护有严格规范 —— 航班会提前取消或延误,停场飞机需进入专用机库,若无法入库,需使用专业的飞机轮挡固定轮胎,并用高强度系留索将机身固定在地面的系留桩上,系留索的材质、拉力与固定位置都有严格标准,绝非 “用绳子牵住” 就能实现。发布者的虚构内容,完全忽视了航空安全的专业性与严肃性,可能对公众产生严重误导。
四、摆摊与玻璃防护:“柱子捆绑摊位”“谢霆锋照片挡风”?娱乐化的错误引导
除了大型物件,针对摆摊设备与家庭玻璃的 “防护方法” 也充满娱乐化色彩。发布者提到:“摆摊大哥为了饭碗不被刮跑,也是煞费苦心呀!” 对应的 AI 图片里,一个路边小吃摊被多根绳子捆绑在路边的电线杆上,摊位的遮阳棚、推车与电线杆紧密相连,绳子在车身缠绕多圈,甚至将液化气罐也捆绑在柱子上。
现实中,台风天气下,摆摊者应提前撤离,将摊位设备转移至室内安全区域。若将摊位捆绑在电线杆上,强风可能将摊位吹翻,导致液化气罐泄漏或爆炸,同时缠绕的绳子可能损坏电线杆上的电力线路,引发触电事故。发布者还补充:“你们都放倒,但还是会有被刮跑的风险,我这样就不会啦,直接绑在柱子上,聪明吧!” 这种 “聪明” 的说法,实则是将安全风险转移,既威胁自身安全,也危害公共设施与他人安全。
针对家庭玻璃防护,发布者提出了更具娱乐性的方法:“17 级的台风,家里的玻璃可耐不住造呀,用胶布贴个米字吧,顺便把谢霆锋的照片贴上去,为什么?因为谢‘停风’!” 配图中,一扇窗户的玻璃上贴着透明胶布组成的米字图案,米字中心贴着一张谢霆锋的照片,画面充满调侃意味。
用胶布贴米字确实是科学的玻璃防护方法 —— 米字形胶布可增强玻璃的抗风能力,避免玻璃破碎后碎片飞溅伤人。但 “贴谢霆锋照片挡风” 则完全是无稽之谈,属于娱乐化的噱头,没有任何实际防护作用。若公众因关注这种噱头而忽视了胶布粘贴的正确方法(如胶布宽度、粘贴力度、覆盖范围),反而会影响防护效果。
五、物资准备:“备四五天食物” 是唯一科学点,却被娱乐化表述弱化
在所有虚构内容中,唯一接近科学的是关于物资准备的提示:“最后记得备好四五天的食物呀,台风可能就吹个一两天,但是台风带来的影响,会持续四五天呐!” 配图中,一袋袋大米、方便面与瓶装水整齐堆放在墙角,旁边还有应急手电筒与电池。
台风过后,可能出现断水、断电、交通中断等情况,提前储备 3-5 天的饮用水、方便食品与应急物资,确实是科学的防灾措施。但发布者将这一科学提示与前面的虚构防护法并列,并用 “记好笔记”“赶紧实施行动吧” 等娱乐化表述,弱化了物资准备的严肃性,也容易让公众将科学建议与错误方法混淆,忽视真正重要的防灾准备。
更需注意的是,发布者在内容开头虽标注 “注:以下内容存在虚构,现实生活切勿模仿,部分图片疑似利用 AI 生成”,但整体表述语气轻松,充满 “教学” 感,可能让部分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忽视风险提示,误以为这些方法具有可行性。台风防灾事关生命财产安全,容不得半点玩笑与虚构,任何脱离科学的 “脑洞方法”,都可能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严重后果。
六、科学防灾提醒:远离虚构方法,关注官方指引
当前,我国台风预警体系已十分完善,每当台风来临前,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与社区都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科学的防灾指南,内容涵盖人员转移、物资准备、设施防护等多个方面。例如,针对电动车,官方建议停放在室内或专用车棚,检查电池与线路;针对车辆,建议停放在地势高、无遮挡的安全区域,避免停在树下、广告牌下或低洼处;针对家庭,建议检查门窗密封性,用胶布贴玻璃,储备应急物资;针对户外设施,建议提前加固或拆除易被风吹动的物件。
这些虚构的 “台风防护法”,虽以 “示范教学” 为名,实则是利用 AI 技术与夸张表述制造话题,吸引流量。此类内容若在台风季广泛传播,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农村、城郊等防灾知识相对薄弱的区域,容易有人模仿错误方法,引发安全事故。
截至目前,已有多地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官方账号提醒公众,切勿相信或模仿网络上的 “奇葩防护法”,遇到台风天气,应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预警信息与防灾指引,若有疑问,可拨打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电话咨询。只有遵循科学方法,才能在台风来临时最大程度保障自身与他人的安全,避免因盲目模仿错误内容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台风季的安全防护,需要每一个人的重视与理性对待。远离虚构的 “脑洞方法”,相信科学、关注官方指引,才是应对台风最有效的方式。
来源:大城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