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屏山炒青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先秦,兴于两宋,盛于当世,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振兴篇章。先后获评国家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等殊荣,2024年获川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产品。实现茶综合产值超47.55亿元,屏
屏山炒青茶生产历史悠久,始于先秦,兴于两宋,盛于当世,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振兴篇章。先后获评国家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世界绿茶评比会金奖等殊荣,2024年获川渝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产品。实现茶综合产值超47.55亿元,屏山炒青品牌价值达40.56亿元,2022—2024年进入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单。屏山县“六强化六注重”加强屏山炒青茶地理标志保护。
茶叶基地 图源:屏山县市场监管局
调研现场 图源:屏山县市场监管局
强化源头管控,注重绿色有机种植。首先是生态筑基,种出天生好茶叶。近年来,全县加强对茶园使用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指导监管,大力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和绿色防控技术。2025年1月,大乘茶叶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被省政府评为2024年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然后是落实“五统一”,实现标准化种植。即统一种苗栽植、除草施肥、病虫防治、采摘标准、指导队伍,让茶叶种植规范化、标准化。最后是严格准入,确保品质可控。建立“协会初审+主管部门审批”准入机制,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屏山炒青茶业集团常态化督查地标使用,让“屏山炒青”金字招牌不褪色。
强化加工管控,注重标准规范生产。一方面是标准规范立魂,守住品质底线。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屏山炒青茶加工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屏山炒青茶》等地方标准,全链条明确技术规范,严格落实茶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2023年4月,屏山炒青传统制作技艺被省政府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另一方面是提前介入指导,擦亮地标招牌。茶企组建专门的茶园巡查员,实现巡查无死角全覆盖,从源头上确保茶叶品质与安全。县乡村三级干部定期深入茶企、农户指导,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提升茶企、茶农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认知和管理水平。然后是政府保障支持,消除发展障碍。政府致力于为茶企和茶农提供资金与技术等全方位扶持,让茶企进行技术创新、设备升级、标准化建设以及产业链延伸等,建成多家茶叶标准化加工厂,解决采茶工超10万人,人均采摘收入超1.5万元。
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品牌产权保护。完善保护制度,让管理有规可依。得到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将屏山炒青茶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宜宾市茶文化保护条例》予以保护,制定实施《屏山炒青茶标准化管理办法》,推进规范申请使用和全链条监管工作,严厉打击线上线下广告乱象和误导性营销行为,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持续开展动态管理,及时打击违法行为。通过线上线下执法策略,查处冒用地理标志案件,打击不当营销。每年开展地理标志“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检查,对用标企业和茶叶经营企业进行严格审视。加强沟通协作,扩大打击覆盖面。通过深化跨区域执法协作,与周边县区共同签署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开展地理标志协调保护专项行动。还设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站,为屏山炒青茶地理标志提供维权服务。
强化科技赋能,注重抢抓发展机遇。近年来,全县相继实施茶叶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等科技项目,屏山炒青通过打造“智慧茶园+智慧工厂”综合体,转化应用低产茶园改造复壮技术、屏山炒青绿茶加工工艺技术等新技术;建成现代茶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多个示范基地;建成集新产品研发、中试和加工为一体的茶叶工程技术中心,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0余项。
强化营销推广,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文化铸魂,讲好“屏山炒青故事”。讲述千年制茶历史,县委、县政府连续三年举办“屏山炒青文化节”,评选“炒青大师”“手工制茶冠军”,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针对不同人群开发新产品。屏山茶企生产袋泡茶、冷泡茶、茶饮料、茶啤酒等,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生产高品质、有机传统茶叶,满足中老年人养生要求。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下,鼓励茶企在一些大城市开设专卖店,组织茶企参加有关展销展览会,让消费者亲身感受茶叶魅力。线上,入驻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展示茶叶采摘、制作过程,分享茶艺知识,提高产品销量和知名度。
强化“三产”融合,注重激活发展动能。首先是一产强基,科技赋能提效益。联合省茶研所建成良种育苗基地,研发栗香型高端炒青。其次是二产延链,全料利用创价值。突破传统茶品边界,开发“炒青精酿啤酒”“炒青清酒”等创新饮品;制作茶香糕点、茶渣生产有机肥,让茶叶“从头到脚都是宝”。最后是三产增值,文旅融合传文脉。在大乘镇、龙华镇、锦屏镇等建成具有休闲、体验、研学、康养功能的文化走廊、特色茶园等茶旅项目,推出茶山研学游、制茶体验游、茶文化游等线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中国绿茶之乡”之美。(作者:廖明贵 记者程伯全 编辑:王婷 校对:袁梦葳)
来源:四川食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