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0岁的李小芬在江苏一家社区小超市做售货员。工作虽然不算高收入,但事务琐碎、体力消耗大。每天早晨,她五点多就要起床去市场进货,把一筐筐蔬菜和米袋搬上推车,再拖到超市。匆忙间,早餐常常只是一根油条配一杯豆浆。到了中午,她习惯在收银台边吃碗方便面,边招呼顾客。晚间
40岁的李小芬在江苏一家社区小超市做售货员。工作虽然不算高收入,但事务琐碎、体力消耗大。每天早晨,她五点多就要起床去市场进货,把一筐筐蔬菜和米袋搬上推车,再拖到超市。匆忙间,早餐常常只是一根油条配一杯豆浆。到了中午,她习惯在收银台边吃碗方便面,边招呼顾客。晚间则常常因为要清点货品、补货,拖到九点多才回家。长期的站立和弯腰搬货,让腰背常常隐隐作痛。朋友圈里的照片常是她和货架的合影,笑容看似轻松,但身体早已积累疲惫和损耗,只是她自己未曾在意。
2015年3月22日清晨,李小芬正在整理货架,把一箱箱饮料搬到高处时,下腹部忽然涌上一股胀满感,像是有东西卡在里面,让她不得不放慢动作。她停下身子,用手轻轻按了按小腹,只觉得那块地方发紧,还伴着一丝钝痛。缓了几分钟后,症状似乎消退,她以为只是昨晚吃了剩下的炒饭太油腻,积食引起的不适。可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胀感反复出现,尤其是搬运米袋或久站收银时更明显,像有股力量在里面撑开,偶尔还伴有阵阵绞痛。4月初的一天,她在收银台为顾客结账,忽然腹中刺痛感骤然加剧,疼得她直不起腰,脸色瞬间惨白,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她勉强坚持到顾客离开,急忙跑进洗手间,蹲下时只排出少量稀薄的粪便,随之而出的是刺鼻腥味,马桶水面漂着几缕暗红血丝。盯着那片颜色,她心头一紧,随即强行安慰自己可能只是痔疮反复作怪,不敢多想,擦拭干净后又撑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柜台继续工作。
到了4月28日,症状进一步加剧。李小芬上午刚从仓库搬出一袋二十五公斤的大米,沉重的重量让腰背瞬间紧绷,下腹随即传来刀割般的剧痛,疼得她额头瞬间冒出冷汗,手里的米袋差点滑落。她咬紧牙关把米袋推到货架边,强撑着挪到收银台,勉强坐下,双手紧紧捂着腹部。那种沉重感像是硬石头塞在肠子里,压得她直不起来。她不停深呼吸,试图缓解,可绞痛一阵接一阵涌来,冷汗顺着脖颈滑落,衬衣湿了一片。晚上回家后,排便比以往更困难,粪便变细如铅笔芯,带着血液和黏液。照镜子时,脸色泛黄、眼下乌青,整个人憔悴不堪。夜里上厕所时,她蹲了十几分钟,肠道只传出咕噜声,几乎排不出什么,绞痛一波接一波,让她蜷缩着大口喘息。
她在收银台帮顾客打包货品时,腹中突然剧烈绞痛,疼得像有力道在肠道深处不断拧紧。胸口涌上恶心感,胃里翻涌,她冷汗直流,双手死死撑住柜台,整个人几乎跌倒。顾客见状赶紧伸手扶住,她勉强笑了笑,强作镇定,却只觉腹部像被硬块顶住,呼吸都困难。回到家后,她躺在床上仍感腹部胀痛难耐,下意识伸手按压,竟在左下腹摸到一块质地坚硬、边界模糊的包块,按下去立刻牵扯起剧烈的疼痛感。那一晚,她几乎无法入睡,腹痛像潮水般一波又一波袭来,每次都逼得她蜷缩在床沿,额头冷汗湿透枕巾。更让她心惊的是,近一个月体重骤降了四公斤,腰围松了两圈,裤子都撑不住。排便时伴随腥臭血迹,她心里发凉,却仍抱着侥幸心理。
在超市收银台结账时,李小芬突然觉得下腹像被铁箍死死勒住般收紧,那股剧烈的绞痛迅速向腰背扩散,每一步都牵扯得她脚步发飘,仿佛整个人随时要倒下。她努力咬牙维持姿势,冷汗却一滴滴顺着鬓角滑落,把额头和衣领都浸湿。顾客见她脸色惨白,呼吸急促,赶紧劝她去医院。她勉强挤出一句“没事”,还是坚持撑到下班。可当走进洗手间时,眼前的情景让她彻底愣住:排出的粪便断裂细长,表面布满鲜红的血迹,马桶里的水被染成暗红色,还伴着刺鼻腥气。那一刻,她只觉手脚冰凉,身体僵硬,双腿抖得站不稳。每次想直起身,腹中就传来撕裂般的痛感,只能蜷缩着抱着小腹,大口喘息,眼泪止不住往下掉。回到家后,家人看到她脸色蜡黄、浑身湿透的样子,吓得不敢耽搁,立刻强行把她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在门诊,接诊医生先做了腹部触诊,发现左下腹能触及一处约5厘米的硬结,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血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只有89g/L(明显贫血),白细胞9.9×10⁹/L,提示轻度炎症反应。肿瘤标志物CEA高达14.8ng/mL(正常
医生为李小芬安排了肠镜检查,镜身推进到乙状结肠时,在距肛缘约30cm处发现一处环形狭窄的病变,占据腔内约三分之二。病变表面粗糙,灰白色,触碰即出血,镜身难以继续前行。活检组织送病理。三天后病理回报结果显示:中分化腺癌,病理分期为T3N1M0,提示已属中期结肠癌,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医生在病房里沉声告知:最佳方案是行肠造瘘术缓解梗阻,并配合后续治疗,否则风险极大。
手术如期进行,术中切除了病变肠段,并在腹壁建立了造瘘口,部分肠内容物经造瘘袋排出。手术历时近五个小时,术中快速病理显示切缘无癌细胞残留,但切下的淋巴结中有三枚阳性。主刀医生在记录中写下:“病灶局限,切除完整,造瘘口功能良好。”当她在麻醉复苏室醒来时,腹部厚厚纱布下隐隐作痛,鼻腔插着引流管,喉咙干涩。护士轻声告诉她手术顺利,那一刻,她眼眶湿润,胸口的压抑感略有缓解。
术后几天,恢复过程艰难。第一天只能平躺,腹部切口随呼吸抽痛。第二天在护士搀扶下下床,双腿发沉,脚步僵硬。第三天,肠道开始恢复蠕动,造瘘袋中有气体和少量排泄物流出,让医生露出笑容。七天后,她已能自行下床,慢慢适应造瘘带来的生活不便。医生随后为她制定了化疗方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共六个周期。
第一次化疗在7月初进行。药液缓缓输入静脉,舌尖出现金属味,几天后恶心、口腔溃疡和乏力接踵而至。夜里频繁呕吐,让她虚弱到起不来身。到了第四个周期时,大量头发脱落,她干脆剃了光头,戴上假发,笑着对顾客说“这样凉快”,可回到家里却偷偷流泪。父母轮流守护,尽力照顾饮食。虽然痛苦,但她从未中断过治疗。
化疗结束三个月后,李小芬迎来了第一次复查。那天她忐忑地坐在候诊椅上,手心全是冷汗。检查结果逐一出来:血液肿瘤标志物CEA降至3.6ng/mL,CA19-9指标也已恢复正常范围。医生翻阅影像学报告,增强CT提示腹腔内未见复发或转移迹象,局部结构清晰,没有新的可疑病灶。随后的肠镜检查显示造瘘口愈合良好,肠腔内壁光滑,未见新发病变。医生合上病历,微笑说:“目前恢复很好,继续保持。”但同时强调:“病灶切除不等于彻底结束,术后管理和复查非常关键。”
出院前,医生郑重地叮嘱李小芬和家人:“手术虽然顺利,但恢复过程需要格外注意。前两个月饮食一定要清淡,以粥、面条、蒸蛋这类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千万不要碰辛辣、油炸和高脂肪的食物。等肠道功能逐渐稳定之后,可以慢慢增加蔬菜和杂粮,但一定要循序渐进,避免一下子摄入过多。三个月之内,不允许提重物,也不要做剧烈运动,每天坚持散步就好,从十分钟开始,逐步延长到半小时以上。晚上最好在十一点之前休息,保证有规律的睡眠。保持心态积极,遇到不适要及时沟通,和家人交流很重要。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入患者康复群,和同样经历的人分享经验。”
出院后,李小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早餐再也不是以前随意的油条,而是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搭配一个水煮蛋和新鲜蔬菜,既清淡又有营养。午餐她坚持带便当盒去超市,盒子里是清蒸鱼和青菜,米饭则换成杂粮饭,不再吃外卖。晚餐以蔬菜汤或炖豆腐为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到了加班时,她戒掉了曾经离不开的碳酸饮料和零食,改为喝温水,再配上一小把坚果补充能量。每天晚上八点,她都会和丈夫在小区步道散步半小时,呼吸新鲜空气,让身体慢慢恢复。心理上,她逐渐学会接受病情,不再沉浸于恐惧,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如何坚持改善生活,努力让自己回到更健康的状态。
三个月后的复查结果令人欣慰。血液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已回升至112g/L,提示贫血明显改善,肿瘤标志物CEA也降至正常范围,消除了最初悬在心头的巨大担忧。影像学检查提示造瘘口恢复良好,肠道局部未见异常增厚,也没有新的病灶出现。医生仔细查看报告后,神情缓和了许多,告诉李小芬目前恢复情况理想,这是手术和后续治疗配合良好的结果。那一刻,她心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开,长舒一口气,眼眶微微湿润。
然而2017年8月10日超市里,李小芬正耐心地帮一位老顾客挑选米面,边介绍当天的促销活动,边弯腰把沉重的米袋搬到推车上。话音未落,下腹部却骤然传来撕裂般的疼痛,瞬间沿着小腹蔓延到腰背,痛得她全身一僵。顾客见状,立刻担忧地问她怎么了,只见她的脸色一下子惨白,额头渗出密密的冷汗,制服背后也迅速被湿透。李小芬试图装作镇定,可双手已经忍不住死死撑住货架,呼吸变得急促,连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口。她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一次尝试直起身子,腹部都会传来撕裂般的痛感,逼得她不得不弯腰僵在原地。顾客吓得不知所措,连连招呼旁边的人快去喊同事过来帮忙,超市的氛围也一下子紧张起来。
她艰难地试着移开几步,想撑到收银台去坐下缓一缓,可刚迈开脚步,胃里就一阵翻涌,恶心感像潮水般涌上喉咙。李小芬用手捂住嘴,却没能忍住,终于在一旁的垃圾桶里剧烈呕吐。呕出的内容物中,不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还夹杂着明显的暗红色血丝,刺鼻的气味很快弥漫在空气中。几位顾客见状,纷纷后退,脸上满是震惊与担心。同事急忙跑过来帮忙扶住她,可她的身体仍在一阵阵痉挛,胸口像被铁板压着,呼吸变得愈发急促,胃里空荡荡的,却还在不断干呕。每一次抽搐,都让下腹的绞痛加重,疼得腰背发僵,双腿像失去支撑一般打颤,几乎随时会倒下。
同事赶到时,李小芬的脸色已经蜡黄,嘴唇发白,汗水顺着鬓角不断滑落,湿透了发丝。她虚弱得几乎站立不稳,双臂死死按住下腹,身体随着绞痛一阵阵颤抖。她咬着牙,声音发颤:“快……帮我……”说完,手指僵硬地掏出手机,努力睁大眼睛,在模糊的视线中颤抖着按下了120的号码。屏幕因汗水而模糊不清,她的手指一度打滑,拨号的动作显得异常艰难。好不容易接通后,她整个人瘫坐在地上,背靠着货架,胸口剧烈起伏,大口喘息。泪水和汗水混杂在一起,沿着脸颊滑落,声音虚弱得几乎听不清。周围的顾客和同事手忙脚乱地安慰她,一边焦急地等待救护车的到来,气氛紧张得仿佛凝固。
送到医院后,医生第一时间为李小芬安排了全面检查。血常规报告很快显示血红蛋白仅有76g/L,提示她已出现严重贫血。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让在场的医生神情更加凝重:造瘘口附近可见一处复发病灶,大小约2.5×2.2cm,边缘呈不规则状态,周围组织也显示出异常。更令人担忧的是,腹腔及肝脏内出现了多发结节影,最大直径达到3.6cm,影像特征符合转移表现。主治医生仔细翻阅报告后,语气沉重地告知家属:病情已进入晚期阶段,目前只能通过全身化疗联合靶向药物来延缓进展、改善生活质量。这一消息如同重锤击在家属心头,气氛骤然凝固。
住院治疗的过程异常艰辛,医生很快为李小芬建立了静脉通路,启动含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并联合靶向药物。起初,她还能下床缓慢走动,但随着治疗逐渐深入,副作用接踵而来。恶心、呕吐几乎贯穿每一天,口腔里总是弥漫着金属味,连喝水都带着反胃。体重在短短三周内骤减五公斤,面色蜡黄,颧骨突出,整个人消瘦得让人心疼。夜里腹痛频繁发作,冷汗浸湿病号服,她常常痛到蜷缩成一团。父母和丈夫几乎日夜守护在床边,轻声安慰,陪伴她度过每一个煎熬的时刻。尽管身体每况愈下,她依旧咬牙坚持配合治疗,没有一句抱怨。
然而,变故来得猝不及防。入院第29天清晨,值班护士巡房时发现李小芬呼吸明显急促,双唇发绀,额头渗满冷汗。血压骤降至72/40mmHg,心率快速而微弱,几乎触不到脉搏。紧急采集的血气结果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并合并感染性休克。医生立即启动抢救,迅速将她转入抢救室。胸外按压与机械通气同步进行,电除颤一次次释放电流,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升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轮番上场。监护屏幕上的波形忽而短暂回升,又迅速跌落,像摇曳的残烛难以稳定。经过长达一小时的全力抢救,上午8点42分,主治医生最终摘下口罩,眼神沉痛地宣布:抢救无效。
在医生沉重地宣布“抢救无效”的那一刻,病房里短暂的静默随即被悲痛打破。李小芬的丈夫扑到床边,双手紧紧握住她冰凉的手,泪水失控地滚落,整个人因为悲伤而不断颤抖。年迈的父母几乎站立不稳,母亲哭喊着女儿的名字,声音嘶哑,眼神里写满绝望。丈夫泣不成声地质问:“她这些年多注意啊!手术后从不碰重口味,每天都是我陪着按时吃清淡饭菜。晚上十一点前必定休息,饮水量严格控制,复查从不落下,报告一次比一次好……为什么,为什么最后还是会恶化到转移?!”他的声音在病房回荡,所有人都被这份痛楚压得心口发紧。
主治医生沉默片刻,示意家属稍稍平复情绪,将他们带到办公室继续沟通。他翻开厚厚的病例夹,逐项核对检查记录。首先调出了术后历次肠镜、血液学和影像学结果:手术后三个月、半年、一年及其后所有的随访中,造瘘口恢复良好,肠腔未见新病灶,血常规虽轻度波动,但始终无大异常。影像学资料也显示,盆腔和腹部均无可疑占位,肝脏和淋巴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见异常信号。这些数据共同说明,她的病情在前期一直得到有效控制,没有任何提前预警的迹象。医生在档案上画了几道标记,眉头却始终紧锁。
随后,医生逐一追问家属生活细节。丈夫详细说明,李小芬早已戒掉油炸、腌制和辛辣饮食,三餐都自己准备,以新鲜蔬菜和清淡谷物为主,根本不再碰烟酒。平时坚持适度散步和轻运动,作息规律,不再熬夜。工作中,即使身为超市售货员,也避免长期搬重物,家人帮忙分担。医生又进一步确认,她没有长期接触化学制剂或粉尘的经历,环境风险基本排除。慢性病史也不明显,既往检查和化疗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即便如此,她的病情还是在短期内急转直下,这让在场的医生同样疑惑。
为厘清病情,医院组织了多学科会诊。那天,病例被投影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从确诊、手术、化疗到复查的全过程被详细呈现。气氛压抑而凝重。外科主任率先发言,认为局部切除彻底,复查结果支持病情曾经得到良好控制;影像科主任补充道,历次盆腔CT和增强扫描均未出现可疑信号,无法通过影像提前识别风险。内科主任则分析,复发和转移的速度过快,更像是血行播散,而非单纯局部因素。病理科主任则确认穿刺标本和原发灶一致,没有混杂其他类型。
讨论陷入僵局时,肿瘤科主任始终低头翻阅病例。当他看到一份术后三年半的化验单时,动作忽然停下,目光在几行数值上久久停留。他迅速调出后续几次的检查单,用笔圈出几个位置,神色愈发凝重。会场的医生们围拢过去,目光随着那些数据移动,表情逐渐沉重。有人低声喃喃:“如果真是这样……”话未说完便止住,空气瞬间凝固,所有人都明白,也许问题就隐藏在这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肿瘤科主任放下病例,靠在椅背上,目光里满是惋惜与无奈。他缓缓开口:“问题就出在这。李小芬的生活看似几近完美,饮食规律、戒掉不良嗜好、作息稳定,也避免了职业风险。可以说,她做到了滴水不漏。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最自律的病人,却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三个极小的细节。这两个细节看似与疾病无关,却在长期积累中,成为压垮身体防线的隐形因素。”他停顿片刻,语气更加凝重:“临床上类似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我们医生都容易被这些‘健康习惯’的表象误导。但真相是,它们可能才是最危险的漏洞!”
李小芬在术后恢复期间非常注意饮食,几乎完全戒掉了高盐、高脂和辛辣的食物,三餐多以清淡为主,这在外人看来已经是最标准的康复饮食。但一个细节却被忽视了——她常常将前一天的剩饭菜留到第二天再加热食用。米饭、蔬菜在长时间存放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而这些成分并不能通过加热完全清除。普通人摄入少量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术后肠道功能仍在恢复、局部环境脆弱的人群来说,这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刺激。长时间反复摄入这些潜在有害成分,会削弱肠道黏膜的抵抗力,让修复过程受到影响。她以为饮食清淡就等于健康,却没意识到保存和加热的细节也在悄悄给身体增加新的负担。
剩饭菜的加热不仅会导致营养的流失,还可能在二次加工过程中产生新的有害物质。特别是绿叶蔬菜,存放超过一天更容易出现亚硝酸盐的升高。李小芬并不清楚这一点,她一直认为只要避免高油高盐和辛辣刺激,就能为身体提供良好的修复环境。但实际上,肠道在术后需要的是干净、新鲜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而不是反复加热的残余。她几乎每天都重复这样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使本应稳定的肠道黏膜反复受到轻度的化学性刺激。对一个术后患者来说,这种细节可能成为引发病情反复的重要隐患。
在运动方面,李小芬也表现得十分自律。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在晚饭后到小区散步半小时,家人和邻居都觉得这是积极恢复的表现。然而问题却出现在她结束运动的方式上。每次散步完,她习惯立刻在椅子上坐下休息。运动时,血液循环会加快,全身组织尤其是腹腔和下肢的血流都会显著增加,如果在这一阶段突然静止,血流会迅速减缓,造成循环的不稳定。对于造瘘口周围的微循环来说,这种突然的波动会让组织缺乏持续的血液供应,长期下来,局部修复就会受到阻碍。她以为每天按时运动已经足够,却没意识到运动结束时的恢复方式同样影响深远。
这种小细节的危害往往被忽略。李小芬认为坚持散步就是健康的保障,却没有意识到,运动后身体需要一定的过渡过程。术后身体最怕的并不是运动不足,而是循环状态的反复突变。每一次突然坐下休息,看似只是缓解疲劳,实际上却让局部微循环反复受到干扰。长此以往,造瘘口和周边组织会在这种波动中逐渐变得脆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更重要的是,这类细节往往不易被监测,也不会在早期出现明显的不适或数值异常,却能在长时间累积后成为潜在的隐患。
工作中的姿势问题同样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李小芬在超市长期站立收银,很多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减轻疲劳,她常常把身体重量习惯性地压在一条腿上。这样的姿势虽然能让她暂时觉得轻松,却导致身体的受力长期不均衡。腹腔和肠道在这种情况下承受的压力是不对称的,造瘘口附近的组织可能因此反复受到拉扯。这种不均衡并不会立即带来明显的不适,但却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消耗局部的血供和组织修复能力。她没有意识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姿势习惯,也可能成为身体恢复道路上的障碍。
结合这些细节来看,问题其实十分明确。饮食上,反复加热的剩饭菜让身体长期处于化学性刺激环境中;运动上,散步后立即坐下休息让血液循环骤然中断,造瘘口的修复因此受到影响;工作时的姿势不均衡,则在不知不觉中给局部组织带来了额外的机械性负担。这三方面相互叠加,削弱了身体本就有限的抵抗力。李小芬在外人眼里是严格遵守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但她忽略的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才是最容易让恢复偏离方向、让病情再次进展的关键。
内容资料来源:
[1]张敏娣,尚文. 1例超未成熟儿肠造瘘术后切口全层裂开合并造口旁肠瘘的护理[J].循证护理,2025,11(15):3231-3234.
[2]樊珈榕,梁鹏,周南南,等. 分析矩形瓣用于大鼠胆道闭锁术对肠造瘘肠液引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49(07):1018-1025.DOI:10.19367/j.cnki.2096-8388.2024.07.011.
[3]夏雪中,罗世俐,徐势进. 渥太华决策支持框架下的延续性护理在肠造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4,31(07):53-56.DOI:10.19791/j.cnki.1006-6411.2024.19.014.
(《纪实:江苏40岁男子肠造瘘手术成功,2年后肺转移,多名专家会诊后,总结出3点关键错误,是多数患者都易忽视的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