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回来,俄罗斯和中国这对邻居在汽车生意上,本来是挺铁的伙伴关系,可谁成想,2023年春天的时候,俄媒突然抛出个要求,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得100%在俄罗斯本土制造才行。
话说回来,俄罗斯和中国这对邻居在汽车生意上,本来是挺铁的伙伴关系,可谁成想,2023年春天的时候,俄媒突然抛出个要求,说中国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得100%在俄罗斯本土制造才行。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儿过分,搁谁身上都觉得不靠谱。毕竟,中国车企好不容易抓住机会大举进军俄罗斯市场,这么一刀切,岂不是断了人家的财路?
不过,这提案出自民间媒体,并不是政府正式政策,但它戳中了俄罗斯人的一些心结,也暴露了中俄汽车贸易里的那些小摩擦。
先说说这事儿的前因后果吧。2022年2月俄乌冲突一打响,西方国家立马拉开制裁大幕,大众、雷诺这些欧美车企打包走人,俄罗斯汽车市场瞬间空了半壁江山。
本土车企像拉达啥的,本来就技术落后,产能跟不上,零件还得靠欧洲进口,一断供就傻眼了。结果呢,中国车企瞅准空档,出口量蹭蹭上涨。
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了100万辆汽车,其中自主品牌占了48万辆,差不多一半。 到2024年,这数字直接飙到128万辆,自主品牌107万辆,市场份额稳稳超过50%。
你想想,莫斯科街头到处是中国SUV,远东地区中国品牌甚至占了50%的地盘。 这速度,搁以前谁敢信?中国车以前在俄罗斯人眼里就是便宜货,质量打折,可现在呢,性能不输德国车,价格还亲民,消费者自然买账。
这提案就是在那时候冒出来的。2023年4月,一家叫《记者》的俄媒发文,直指中国车企占领市场太快,本土车企生存空间被挤没了。
他们建议政府立法,要求中国出口车必须全在俄罗斯生产,从零件到组装一条龙本地化。 理由听着挺冠冕堂皇:一方面能拉动本地就业,拍卖那些欧美撤离的旧厂房,改造起来正好用;另一方面,防着过度依赖,万一供应链出岔子,又得二次受伤。
俄罗斯经济学者也附和,说中国车救了市场没错,但长远看,俄罗斯汽车工业得自己硬起来,不能总靠进口。
这话听着有道理,可操作起来呢?中国车企哪有那么容易就全盘本土化,投资建厂不是说建就建,得看政策、看市场、看风险。
其实,这提案一出,社交媒体上炸锅了。不少俄罗斯人点头,说本土工业得保护,可也有人吐槽,这不现实,中国企业来投资是互利,你这么一卡脖子,人家转头去别国了。
提案没上政府议程,但它像个信号弹,提醒大家中俄贸易不是一帆风顺。俄罗斯汽车工业本来就跟欧洲绑定太深,制裁一锤子砸下来,零件进不来,生产费劲巴拉的。
中国车填了空,但也让本土企业压力山大,拉达的市场份额从冲突前的80%掉到2023年的不到30%。 话说,这不光是市场问题,还牵扯到地缘政治。
俄罗斯想通过这种要求,拉中国车企深度绑定,建厂、雇人、采购本地,形成闭环。可中国企业呢?他们聪明着呢,先出口赚快钱,再看情况投建厂。
像长城哈弗,2019年就在图拉建了第一个中资全工艺工厂,产能15万辆,现在扩到更高。 但要100%本土化,那得海量投资,风险谁扛?
提案虽过分,但它反映出俄罗斯的真实焦虑。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0%暴涨到2023年的43%,本土车企订单锐减,工人闲着,工厂锈迹斑斑。
俄罗斯有1400万莫斯科人,车保有量700万辆,圣彼得堡500万人300万辆,这需求量大得吓人。 本土生产能降成本,拉就业,可光靠喊口号不行,得有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
专家们说,俄罗斯与其卡脖子,不如学学怎么转型,提升自动化水平,引进中方技术。 中俄联合声明里,汽车合作写得明明白白,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这提案一扔,反倒推动了对话。
转眼到2024年,事情有了新动静。俄罗斯没直接采纳那100%要求,但开始间接反制。7月,工业贸易部大幅上调回收费,这玩意儿从2012年入世时就有了,本来是为环保收的处置费,可实际成了隐形关税。
进口车一进关,就得多掏钱,本土生产的就能退费,等于鼓励本地化。中国车企出口量是涨了,2024年1-11月106万辆,比2023年同期增26%。
但回收费一加,价格压力上来了,经销商得打折促销,拉达和莫斯科人也跟着降价。 俄罗斯车企像阿夫托瓦兹的头儿马克西姆·索科洛夫直言,政府劝不动中国企业建厂,得再加码。
这回收费不是头一回了,2023年就调过一次。 目的明摆着:想让中国车从出口转向组装。结果呢?中国企业开始试水。
奇瑞在加卢加的前大众厂组装,江淮的莫斯科人3在莫斯科厂下线,FAW的Bestune T77帮拉达产X-Cross 5。 索勒斯在鞑靼斯坦用江淮套件组装商用车。
这些是半敲装,进口近成品车,在本地拧螺丝、刷漆,算不上全本土,但起步了。俄罗斯政府目标是2024年产76万辆,到2030年140万辆,2035年160万辆。 靠中国企业拉动,本土车企得跟上节奏。
可话说回来,中国企业也不是傻子。俄罗斯经济波动大,利率从2024年6月的16%窜到10月底的21%,买车贷款贵了,需求降温。
再加上西方二次制裁威胁,美国2024年4月提出的“NO LIMITS”法案,直指奇瑞、长城、长安,对俄出口车下死手。 中国车企得掂量,建厂投资大,回收期长,万一政策变卦呢?所以,他们多是小步试探。
长城哈弗的图拉厂2025年扩到20万辆产能。 奇瑞的Tiggo 7在圣彼得堡改名Xcite X-Cross 7卖了3447辆。 这算本土化?勉强吧,但离100%还远着。
进到2025年,风向更明显了。1月4日,俄罗斯又出招,补税加回收费,大幅抬高进口成本。 中国车企出口受挫,上半年同比降58.75%,总量17.1万辆,但市场份额还稳在58.41%。
6月和上半年出口分别滑75%和62%,俄罗斯从中国第一大出口地掉到第三。 2月17日,工业贸易部长安东·阿利哈诺夫在国务院会议上宣布,对中国车加强认证审查,甚至点名三个中国品牌。
这不光是技术把关,还在逼企业上本土生产线。俄罗斯人说,严查的是进口车,本土产的网开一面。
这波操作,普京政府是想双管齐下:一边欢迎中国投资,一边护着本土工业。2025年8月,OSW分析说,俄罗斯措施旨在部分替换中国进口,用本地组装中国车。
可中国企业犹豫,经济不稳,战略谨慎。 罗特克的谢尔盖·切梅佐夫直言,没法子,只能限进口。 阿夫托瓦兹副总谢尔盖·格罗马克6月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提,长效指数化回收费,逼中国车本地化。
结果,2025年电动车销量涨26.4%,达1.78万辆,总注册5.96万辆,中国品牌领跑。 但售后网弱,偏远地区缺服务。
话说,这提案虽过分,但它让双方更清醒:贸易得平衡,长远看,谁也离不开谁。未来,中国车在俄罗斯不光卖得多,还得产得好,帮本土工业升级。这才叫真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