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17级的“桦加沙”台风席卷东南沿海,带来严重气象灾害,部分地区出现内涝、交通瘫痪等险情。然而,本应是全民聚焦防灾减灾的时刻,网络空间却上演了一出荒诞的“娱乐大戏”: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接台风”“赛过过年”“终于能停课停工”的言论,“台风摇”舞蹈在短视频平台
近日,17级的“桦加沙”台风席卷东南沿海,带来严重气象灾害,部分地区出现内涝、交通瘫痪等险情。然而,本应是全民聚焦防灾减灾的时刻,网络空间却上演了一出荒诞的“娱乐大戏”: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接台风”“赛过过年”“终于能停课停工”的言论,“台风摇”舞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这场本应受到严肃关注的自然灾害,在虚拟空间却引发了一场“流量狂欢”。
不可否认,面对不可控的自然灾害,适当的调侃或许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但当调侃从个体消解情绪的方式演变为公共场域中系统性、规模化的娱乐化叙事时,其性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例如,有博主将居民艰难涉水的画面配上搞笑音乐,有自媒体人刻意夸大台风效果寻求点击率,更有甚者编造离奇谣言博取关注……这类内容看似轻松,充满“松弛感”,实则弱化了公众对灾害的感知,甚至可能误导人们对防灾工作的判断。
灾害报道的娱乐化现象是新媒体时代产生的报道异化,其本质是流量至上对人文关怀的消解。在注意力经济的法则下,灾难因其自带的高关注度,成为部分内容创作者眼中不容错过的“热点”。高中生翻拍的“台风上车摇”,将自然灾害异化为表演背景;“台风宝宝你好美”的戏谑言论,更是对灾难破坏力的彻底漠视。这种对苦难的轻慢,不仅冲淡了社会对受灾群体的共情,也可能助长“隔岸观火”的冷漠心态。
我们更要警惕的是,这种娱乐化叙事可能会使社会对灾难的反思能力下降。台风不是“流量密码”,其背后是真实的抢险救灾、物资短缺和民生困境。当公众的注意力被段子和搞笑视频分散,防灾科普、救援进展、民生需求等关键信息反而被挤出视野,这种认知错位不仅会影响避险效率,甚至可能危及安全。
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灾害都应成为社会进步的契机。南方雪灾后,中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郑州暴雨后,城市防洪标准与公共预警机制越发受到公众重视。而娱乐化浪潮恰恰可能使这样的反思机会流失于戏谑中。
社交平台并非法外之地,内容创作更需敬畏生命。平台方应加强内容审核,对消费台风的恶意炒作视频应予以限制;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成为社会责任的传播者,避免为博眼球而加入娱乐化浪潮;普通民众要学会辨别虚假信息,保持清醒,用转发和点赞为真实且有价值的信息赋能。
灾难从不是娱乐素材,伤痛更不应成为流量密码。当17级以上的强台风被当成“放假福利”来期待,那些藏在狂风暴雨里的破坏与伤痛,似乎都被轻易抹去了。但我们更应明白,停课停工是为了“避险”而非“享乐”,提前备战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少一点损失、多一分安全。那些被调侃的“砍树”“捆垃圾桶”,都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对大自然多一份敬畏,对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人多一份理解,让网络空间回归风清气正,让公共讨论聚焦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这才是我们在灾难中最该汲取的成长。(山东大学 金露)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