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7期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美国著名蒙古问题专家艾丽西亚·坎皮(Alicia Campi)的力作Mongolias Foreign Policy: Navigating a Changing World(《蒙
2025年9月24日,察哈尔读书会第37期以线上视频会议形式举办。本次读书会聚焦美国著名蒙古问题专家艾丽西亚·坎皮(Alicia Campi)的力作Mongolias Foreign Policy: Navigating a Changing World(《蒙古国的外交政策:在变革世界中航行》,以下简称《蒙古国的外交政策》)。本书深入剖析了蒙古国自1990年民主化以来如何通过灵活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夹于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复杂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并推动经济发展。
本次读书会围绕以下三个话题展开讨论:1.蒙古希望可以成为东北亚区域内的赫尔辛基,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助力它在纷扰的世界达成此目标,这样的现实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2.中俄蒙经济走廊对东北亚区域和亚欧大陆的意义是什么?3.为了改变过度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现状,蒙古开始扩大多元化经济模式,比如发展旅游业,一个更加注重多边外交活动的蒙古会如何影响到中蒙关系?
读书会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主持,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妇女基金会发起人、董事会主席王丹凝领读,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苏浩担任讨论人。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运营中心主任鲁羽锋,香港CURATOR Group创办人、行政总裁吴振宇,深圳申美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琳菲,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室主任、城市系统研究院研究员姜斌,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咪咪,香港侨界社团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张斌,察哈尔学会大湾区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兼香港办负责人向富强,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智维中心总经理侯明军担任与谈人。
会议伊始,柯银斌研究员向线上参会的各位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并依惯例引导各位嘉宾自我介绍。
王丹凝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蒙古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详细阐释了蒙古自苏联解体后的民主化转型历程,包括经济困境及国际援助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模式和国际组织资金援助对蒙古经济的短期促进与长期制约作用。其次,在外交政策层面,王丹凝系统论述了蒙古提出的"第三方邻居"战略概念及其国际实践,着重探讨了蒙古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平衡外交策略,以及其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关系发展。最后,研究员指出蒙古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及其导致的经济波动问题,进而探讨了蒙古应对全球经贸变局的策略选择,包括农业现代化、旅游业开发及绿色能源产业培育等多元化发展路径。
苏浩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本次读书会问题的观点与看法。他指出,当前国际学界对蒙古的系统性研究仍以美国为主导,其成果及视角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苏浩认为,蒙古在冷战结束后走上自认为的“民主化”道路,形成一定的制度自信,并在价值取向上与中国存在差异。
从中国国家安全视角看,蒙古作为北方最大邻国,其地缘位置至关重要。历史上北方威胁一直是中国安全的核心关切,而冷战后蒙古的转型使北方态势趋稳,为中国整体安全环境奠定基础。然而,蒙古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内生动力不足,虽资源丰富,但仍以畜牧业为主,整体建设水平较低。
苏浩特别提到蒙古推行的“第三邻国”外交策略,旨在平衡中俄影响,尤其注重发展与美国、韩国等关系,以增强战略灵活性。这种外交取向既为蒙古带来活动空间,也需警惕被大国博弈利用的风险。中方可善用蒙古独特的中立平台角色,推动区域对话与合作,同时呼吁蒙古把握好外交平衡,避免成为战略对抗的支点。
吴振宇先生指出蒙古国稀土资源位居全球前列,这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他认为,在当前人工智能和军事领域对稀土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一资源优势尤为突出。若能有效开发利用,稀土产业有望成为蒙古国除中立国外交定位外的又一重要发展支柱,帮助其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实质性的国家发展动力。
姜斌教授指出,蒙古国在发展进程中正面临若干结构性挑战。
姜斌认为,环境退化是首要问题,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承压,进而驱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其次,首都乌兰巴托由此承受巨大压力,城市贫困与基础设施不足问题凸显,形成了大范围的非正规聚居区,并伴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此外,经济层面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制造业的缺失,导致青年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困境,缺乏发展机会。
姜斌最后还说,对于蒙古国的部分政策取向及其国际合作效果,外界存在一些不同的观察视角。这些宏观层面的挑战相互交织,构成了该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李咪咪教授就蒙古旅游业发展提出系列关键问题。她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与区域安全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她围绕蒙古国的“第三邻国”战略,提出三大核心关切:第一,在市场开拓方面,蒙古国应如何优化其旅游客源国结构?特别是在地缘相近的中国市场与传统日韩俄欧市场之间,如何寻求平衡,以实现发展而避免过度依赖。第二,在品牌叙事方面,蒙古国将游牧文化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应通过哪些指标来量化这种软实力叙事在国际传播与旅游营销中的实际成效?第三,在国家形象方面,除传统的游牧文化标签外,如何深度挖掘“当代蒙古”叙事(如城市青年、女性议题等),以丰富国家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
鲁羽锋先生对蒙古国“第三邻国”战略提出疑问。他指出,蒙古国GDP规模较小,质疑该战略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鲁羽锋进一步提出,除稀土资源外,蒙古国需要明确其作为“东北亚润滑剂”的具体战略支点。
王琳菲女士围绕蒙古国发展战略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蒙古国意图采取的“赫尔辛基”式中立立场,既能为中蒙在跨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创造合作机会,也因其外交取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挑战。基于此,王琳菲重点提出蒙古国可借鉴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修炼“内功”:首要任务是生态恢复与旅游业发展,打造宜居环境;核心是建立政府诚信,通过稳定可靠的政策保护外资信心,对比指出了蒙古国此前矿产政策变动对投资环境的冲击;长远基础在于重视教育,培养本土人才,最终实现从依赖外资向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转变。
最后,王琳菲总结强调,相较于外交定位,内部的政策连贯性、营商环境与人才培养才是蒙古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
侯明军先生特别注意到蒙古国地广人稀的基本国情与其选择的“第三邻国”外交定位之间的关系。作为跨领域观察者,他对这种战略选择与国情条件的匹配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表示将继续以学习的态度关注蒙古国在复杂地缘环境中的发展平衡之道。
最后,王丹凝教授感谢大家提出的疑问和思考,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全面的回应。柯银斌研究员进行了总结性发言,高度评价了所有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对本次读书会与会人员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高度赞扬。
图书介绍:
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中,蒙古国作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其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外交策略吸引了全球的关注。《蒙古国的外交政策:在变革世界中航行》一书由著名蒙古问题专家艾丽西亚·坎皮(Alicia Campi)撰写,深入剖析了蒙古国自1990年民主化以来如何通过灵活而务实的外交政策,在夹于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复杂环境中维护国家主权并推动经济发展。
本书系统性地回顾了蒙古国从苏联卫星国到独立民主国家的转型历程,重点分析了其标志性的“第三邻国”政策。这一战略由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于1990年首次提出,旨在通过发展与美、日、韩等西方和亚洲民主国家的关系,平衡中俄的传统影响力。坎皮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深入访谈,揭示了蒙古如何将这一政策扩展为多支柱外交框架,甚至纳入印度、土耳其等非传统伙伴。
作者特别关注经济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蒙古国在转型初期严重依赖国际援助,而后通过矿业开发吸引外资,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书中详细探讨了矿产开发带来的“资源诅咒”问题,以及蒙古国如何通过“狼战略”能源政策试图实现经济自主。同时,本书也分析了蒙古参与区域经济走廊建设、推广软实力形象等最新外交实践。
坎皮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对蒙古国外交政策的全面解读,更通过蒙古的案例揭示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智慧与挑战。本书对国际关系学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亚洲地缘政治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权威著作。
领读人介绍:
王丹凝博士,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纽约市立大学杭特学院人类学系硕士学位,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院行政与商业管理硕士学位,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人类学系博士学位。王丹凝博士曾经任职纽约唐宁学院人类学系,新泽西州立大学芒特克莱尔分校人类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人类学。王丹凝博士还曾经是海外华人妇女研究会的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中心的联席副主任。她于2016年发起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妇女基金会并任职董事会主席至今。她的研究方向为家庭与性别,经济人类学和城市人类学。2015年始,王丹凝博士开始参与东北亚区域安全事务以及朝鲜半岛和平建设以及朝鲜去核工作。
在香港工作期间,王丹凝博士得益于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她目前是北京大学香港校友会的副会长,同时还是北京大学香港助学基金会的副主席。
来源:察哈尔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