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顺应时代潮流 提升互联网思维及媒介素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6:17 2

摘要: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力量,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深刻把握互联网规律,大力提升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

□赵庆

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力量,必须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深刻把握互联网规律,大力提升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这一战略部署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社会交往模式、舆论生成机制都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尤其是青年群体)基本是“网络原住民”,他们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深受网络影响。

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如果依然固守传统的“我说你听”、“照本宣科”的工作模式,必然会导致话语失灵、渠道失效、效果失焦。因此,提升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是关乎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关乎意识形态阵地稳固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强化理论武装,筑牢“压舱石”。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的提升,必须以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为根基。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保证政治上的坚定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战略定力,确保所有的网络言行都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掌握新媒体技能,打造优质内容产品。思政工作者应主动学习掌握短视频剪辑、海报设计、H5制作、直播连麦等新技能。单位应组织常态化培训,鼓励成立新媒体创作工作室。内容生产要注重“时、度、效”,

“时”:紧跟时事热点,及时发声,即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度”:把握分寸,既旗帜鲜明又理性平和。在批判错误思潮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效”:追求实效,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衡量标准。

增强斗争精神,捍卫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媒介素养,必须培树强烈的风险意识和斗争精神。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对抹黑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诋毁英雄模范等错误言论,要敢于发声、善于亮剑。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和事实数据,有理有据地批驳谬误,澄清谣言。同时,要积极宣传我国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完善机制保障,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各级党组织和单位应为思政工作者提升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提供制度支持。包括: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大胆探索网络新媒体应用,对探索中的失误给予包容,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网络宣传工作成效、舆情应对能力等纳入思政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对产生广泛积极影响的优秀网络作品给予表彰奖励。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案例研讨会、技能比武大赛,促进优秀经验和做法的共享与推广。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场域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提升互联网思维与媒介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顺应时代发展、回应现实挑战、实现自我革新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率先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和“引领者”,自觉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持续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思政工作者一定能更好地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网络空间构筑起坚固的主流舆论阵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和精神力量。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