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德镇火出圈,鸡排哥爆火的底层逻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4 18:16 1

摘要:景德镇街上,一个小摊旁,只见老板一边逗着客户开心,一边不停的翻弄着锅里的鸡排和鸡柳,并不时冒出几句“金句”:

景德镇街上,一个小摊旁,只见老板一边逗着客户开心,一边不停的翻弄着锅里的鸡排和鸡柳,并不时冒出几句“金句”:

“原谅我,这个鸡排有点大,大到我无法想象”

“马上就是你的,我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你再等了”

“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鸡排主理人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

一个个客户在老板的指挥下,井然有序的伸出塑料袋接过老板递来的炸鸡排。。。。。往后看去,不一会便排起了一条长龙。

为什么一个卖炸鸡排的摊位前能排起如此长队?

为什么一个卖炸鸡排的老板能在网上成为现象级网红?

为什么火的偏偏是炸鸡排的老板?

01

不是突然爆火,而是厚积薄发

“鸡排哥”摆摊卖鸡排已有五年时光,2024年“鸡排哥”已经在景德镇当地小有名气。从网上视频中可以看出,不管再多客户排队,“鸡排哥”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用心炸好自己的鸡排,并时不时跟客户互动道:“这个鸡排炸的不到位,我是不会原谅我自己的”。

“鸡排哥”日常工作量很大,每天早上6点出门卖肉夹馍,中午11点回家准备炸鸡排食材,随后下午出摊,通常卖到晚上8点左右。

正是日复一日的炸鸡排,让“鸡排哥”练就了一套行云流水的炸鸡排SOP,通过肉眼就能看出鸡排的酥脆程度。

02

真诚,是唯一必杀技

“鸡排哥”这几年一直坚持三条原则:

1. 每日16:30后优先服务学生

这份真诚,超越了“顾客是上帝”的商业教条,更像一种“长辈式”的守护。他清楚地知道学生们放学后饥肠辘辘的急切,也懂得他们归家心切的心情。设立“学生优先”通道,是他用行动为孩子们撑起的一把“保护伞”,让他们能尽早吃上热乎的鸡排,安全回家。

2. 学生优惠1元

一元钱,对于成年人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零花钱有限的学生,却是一份沉甸甸的体贴。这“优惠一元”的背后,是他对孩子们经济能力的深刻共情。他并非想靠此牟利,而是真心希望这份美味能毫无负担地成为他们放学后的小确幸。

3. 亲自为顾客装袋防烫伤

他坚持亲手为每一个顾客装袋,防止烫伤顾客,尤其是年轻的孩子。这个动作,充满了“家人”般的操心与关怀。他卖的不仅是一份食物,更是一份“放心”。顾客接过的不只是一袋鸡排,更是一份被妥帖照顾的安心。

通过对学生的友善,对客户的贴心服务,使“鸡排哥”与客户建立了超越买卖的情感连接

03

“反差感”制造的强烈记忆点

身份反差:“景德镇”三个字自带古典、高雅的艺术气息,而“鸡排哥”则是市井、烟火气的代表。这种“艺术殿堂”与“街头小吃”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一听就印象深刻。

形象反差:鸡排哥本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帅哥”人设,但他的真诚、热情和标志性的笑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丑帅”魅力,打破了网红必须颜值出众的刻板印象,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获得普通人的认同感。

04

从“街头网红”到“城市名片”的跃迁

他的爆火最初源于景德镇本地自媒体和市民的传播。本地人带着“这是我们景德镇的网红”的自豪感进行打卡、分享,形成了强大的地域性社群传播基础。这种“家门口的明星”效应,让传播更具温度和可信度。

对于外地游客而言,“去景德镇吃鸡排哥的鸡排”成为继逛陶瓷市场、古窑后的一个新旅游打卡项目。这种从“本地网红”到“旅游名片”的升级,极大地扩展了其影响力边界。

爆火是“产品力+人格魅力+传播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流量焦虑的时代,鸡排哥的案例告诉我们,回归真诚、做好本分、形成独特风格,才是可持续的“流量密码”。

来源:芜湖美食攻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