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扎布:从蒙古族牧童到——国医大师,让蒙医药走向高等学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6 14:04 1

摘要:苏荣扎布(1929-2014),蒙古族,首届国医大师,蒙医药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从医60余载,创立心脑血管病“三根整体观”理论,编撰首套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使蒙医药成功步入现代高等学府殿堂。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一位失去所有亲人的孤儿,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蒙医药现代化的奠基人?

一位寺庙里走出的喇嘛医者,如何让千年蒙医药系统走进高等学府?苏荣扎布用一生回答了这些问题。

苏荣扎布(1929-2014),蒙古族,首届国医大师,蒙医药高等教育创始人之一。从医60余载,创立心脑血管病“三根整体观”理论,编撰首套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使蒙医药成功步入现代高等学府殿堂。

苏荣扎布

【文明互鉴 史实说话】

世事传真作品

一位蒙古族牧童如何成为国医大师,让蒙医药走向高等学府?

上世纪20年代的镶黄旗,水草丰美,牧马人策格米德和妻子阿拉坦格日乐在这里养育着家庭。他们先后有过12个孩子,然而生存条件艰苦,只有大儿子宝日夫和小儿子苏荣扎布得以幸存。

命运对苏荣扎布格外残酷。7岁那年,他失去了51岁的父亲策格米德。灾难接踵而至——16岁时,哥哥被抓去当兵,不到一年在兵营染上天花去世;母亲染上传染病卧床不起,最终也离他而去。短短9年间,苏荣扎布失去了所有直系亲人,成为孤儿。

“你要念好书,将来当喇嘛学医”,这是母亲的临终嘱咐,也成为苏荣扎布的人生信念。不幸的是,此时的他也感染了传染病,生命垂危。他的伯父贡布惦念着亲情,毅然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1943年3月,他们开始了4个月的隔离生活。奇迹般的是,苏荣扎布慢慢痊愈了,而他的伯父却因感染同样的疾病离开了人世。

接连失去亲人的痛苦没有击垮这个少年,反而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到姨妈家继续调养身体时,已将母亲的嘱咐深深刻在心中:“你要念好书,将来学医”。

解放前,寺庙是培养蒙医人才的主要场所,只有出家当喇嘛才能在寺庙里系统学习医术和文化。病愈后,姨夫将苏荣扎布送到当地的一家寺庙,他先后拜拉木扎布和巴瓦两位医生为师,学习蒙文、藏文,攻读蒙医理论和临床基础知识。

在六年的时间里,苏荣扎布从蒙医《四部医典》开始,攻读了大量的医经药典,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段寺庙学习经历,为他日后成为蒙医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老师巴瓦的生活十分节俭,但心地善良仁慈。虽然自己不富裕,却乐于帮助别人,行医时遇到特别困难的人家,还会让徒弟们送去米面、肉食。老师优秀的品行成为苏荣扎布日后行医的榜样。

巴瓦老师对苏荣扎布的教诲令人动容:“继续读蒙医学理论书籍,做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医生是将他人从死亡线上拽回来的人,这是医生永远的使命。对那些遭受病痛折磨的人,一定要像对待自己亲兄弟一样”。这番话成为苏荣扎布终身践行的行医准则。

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独自行医的苏荣扎布多次参加卫生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传授现代西医学知识以及常见病的专业防治知识。只接触过蒙医学的苏荣扎布参加培训后,开阔了眼界,萌生了到更广阔天地工作的念头。

在老师的鼓励下,苏荣扎布来到明安太仆寺旗医院工作。巴瓦老师不仅积极鼓励他,还给他装了一大袋子近百种药物,并送给他一些蒙医书籍和药方。老师的无私支持,让苏荣扎布带着知识和希望踏上新征程。

来到明安太仆寺旗医院后,苏荣扎布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医术很快在当地崭露头角。1957年春天,他被派到呼和浩特市参加蒙医进修培训,人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修结束后,他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系,成为一名教师。

这是苏荣扎布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蒙医药教育从传统师承模式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型的开始。

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系首次招收蒙医班,不到30岁的苏荣扎布成为首任班主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工作,还讲授《蒙医诊断学》课程。

教学之初,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正规教科书。苏荣扎布和其他老师一起翻阅医学典籍,结合临床经验,编写了蒙医学最初的正规教材《蒙医诊断学》《蒙医治疗原则与方法》等。这些教材的编写,开创了蒙医药系统化教学的先河。

1972年,系领导将编写《蒙医内科学》教材的重任交给了苏荣扎布。他翻阅大量书籍,走访众多蒙医专家,最终完成了蒙医教育史上第一部《蒙医内科学》教材。该教材在198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苏荣扎布的教育贡献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在1985年。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第一套包括25门学科的蒙医药高等院校系统化、标准化教材开始编撰,100多位教授参与了这套史上规模最大、最系统的蒙医药教科书的编写工作。苏荣扎布担任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总编辑。

这套教材的出版,结束了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内容不统一的历史,填补了蒙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空白,对诊断标准的统一化、临床教育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的正规化起到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

苏荣扎布不仅是蒙医药教育的奠基人,更是蒙医药理论现代化的创新者。他出版了《蒙医学六基症及分类》《论蒙医学整体观》等8部医学理论著作,提出了“六基症”为核心的新学说,归纳升华了基于阴阳学的现代蒙医学整体观理论。

苏荣扎布将蒙医药理论体系的特点归纳为: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整体观是把人体和自然界作为对立统一的整体,而六基症理论则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黄水、虫(细菌、病毒、微生物)6种。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苏荣扎布提出了革命性的“三根理论”。他认为,赫依、希拉、巴达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称为“三根”。正常情况下,“三根”相互依存、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心脑血管病的内因主要是由于“三根”失衡,相互交搏,功能紊乱,窜行于心与主脉,气滞血瘀,引起心律失常、心悸、眩晕、胸痹等。治疗心脑血管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调整“三根”使之重归平衡的过程。

这一理论创新,为蒙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使蒙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获得了独特地位。

苏荣扎布不仅进行理论创新,还致力于蒙药研发。他研制了具有“血管活血化瘀”功效的一批蒙成药:冠心七味片、清心沉香八味丸、珍宝丸、乌兰十三味汤散、珍珠活络二十九味丸等,取得了心脑血管病整体治疗、整体康复的临床效果。

他研发的七味广枣散被收录到《中国药典》,经他发掘整理的清心沉香八味丸、三十五味沉香散、八味沉香散等传统蒙药重焕新生,已广泛应用于心脏病临床治疗。

蒙古族世代游牧为生,形成了喜食荤腥、骑马摔跤等民俗风情,也使得蒙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病、骨伤、风湿等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苏荣扎布对内蒙古草原广为流传的“八味沉香散”组方进行整理、研发,制成用于心脏病治疗的蒙药清心沉香八味丸。

药理研究证实,从沉香、广枣、檀香、紫檀香、红花、肉豆蔻、天竺黄、北沙参等蒙药药材中提取的药物因子,能全面激活心肌细胞,溶解冠状动脉血栓,疏通狭窄冠脉,软化血管,防止斑块再生,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组织。

苏荣扎布研制的蒙成药具有“生、猛、简、廉、绿色”的特点,在治疗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苏荣扎布从事蒙医教学工作期间,培养了大批蒙医药学人才,如今不少人已成为自治区乃至整个蒙医药学界的知名专家。他60年行医,50年执教,培养的蒙医药高级人才早已桃李满天下。

蒙医药教育在苏荣扎布这一代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跨越:1958年,内蒙古医学院设立蒙医学本科专业;1982年,蒙医学教育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1985年,蒙医学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并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

2005年,内蒙古医学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博士,标志着蒙医学不但从民间走进高等学府,而且有了高层次教育,这是一个学科成熟和强大的标志。

苏荣扎布对此深感欣慰,他曾感慨道:“我老了,蒙医还很年轻,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看到自己撒下的种子开花结果,是这位老教育家最大的安慰。

1996年,苏荣扎布退休后,因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特别多,便开了家门诊,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病。同时,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还带着学生,每周给他们上课,毫无保留地传授所有学术经验。

2007年,他被评为“内蒙古首届十佳杰出人才”,获得20万元奖励。他没有留下一分钱,而是全部捐给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医疗教学科研基金。这种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一位医者的高尚品格。

2009年6月19日,在由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苏荣扎布因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首届全国“国医大师”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评选国家级医学大师,苏荣扎布是内蒙古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

2011年,在“国医大师苏荣扎布行医60周年庆典暨学术经验研讨会”上,苏荣扎布被授予“蒙医药终身成就奖”。教学、科研、医疗是苏荣扎布事业中的“吉祥三宝”,他靠自己的努力,将蒙医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

2012年4月28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成立,医院专门设立了国医大师工作室,苏荣扎布在这里继续着他的蒙医事业。正如他曾经说的那样:“我老了,蒙医学依然年轻”。

2014年8月20日,苏荣扎布安详离世,享年85岁。他的骨灰被护送至家乡镶黄旗安葬,这位从草原走出的国医大师,最终魂归故里。

苏荣扎布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从草原孤儿成长为国医大师的历程,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蒙医药发展史。

面对心脑血管疾病这一人类健康大敌,他创立了“三根理论”和“活血化瘀”疗法,让千年蒙医药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他主持编撰的第一套蒙医药高等教育教材,使蒙医药从民间传承走向高等学府,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构建。

苏荣扎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医学理论和药物方剂,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的精神。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能以独特价值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编写,旨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弘扬医学文化,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基于现有资料的理解,如有学术争议以原始文献为准。

来源:优悠的健康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