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你可能也有这种感觉。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各种平台,大家总是在喊“没钱”,不买、不消费,甚至很多人晒账单都成了“省钱战报”。
这几年,你可能也有这种感觉。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各种平台,大家总是在喊“没钱”,不买、不消费,甚至很多人晒账单都成了“省钱战报”。
可奇怪的是,新闻又天天在刷爆。年轻人凌晨蹲点抢盲盒、限量手办。车企新品刚发布就收获了几十万订单,国产新能源车销量一骑绝尘。
于是问题来了,到底大家是真的没钱,还是不想随便掏钱?
要我说,这没什么玄学,本质不是“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的简单切换,而是一个更深层的变化。
年轻人开始集体走向“反向消费”。表面省着花,实际上花得更精准。能省的坚决不花,觉得值的可以毫不犹豫掏钱。
在2015到2019年之间,整个消费氛围火爆。从奶茶、潮牌到新零售,几乎什么都能火。
那是风口的年代,“经济上行的幻觉”笼罩市场。企业认为消费者会继续升级消费,消费者也觉得自己未来只会赚得更多。
但时间线拉到2019年之后,就会发现这种冲动消费的氛围开始崩塌。在2017到2019年,奶茶店每天制造的都是排队奇观。很多品牌甚至雇人排队拍照,制造火爆假象。
结果几年后,大量城市的奶茶店倒闭潮来了。消费者发现产品本身并没有多值这个价,于是纷纷退场。饮料、新奇零食、卤味、烘焙等赛道,也陆续“凉”了。
原因就是大家在那几年的疯狂尝鲜之后,开始有了一个共同的疑问,这钱花的值吗?在经济环境趋紧的背景下,商品的“人造稀缺”和高溢价被识破。
排队不是真爱,限量也不一定真值。买回来发现不过如此,这就是反向消费的开端。大家不拒绝花钱,但拒绝被套路。
这股风刮得很猛,以至于2021年以后,电商平台的各种节日618、双十一热度大幅下降。满减券不好凑,实际价格没便宜多少,玩法太复杂,反而让人疲倦。
年轻人自然就会觉得既然要花同样的钱,还要忍受套路和浪费时间,我为什么不去找更直接的渠道?
于是,反向消费推动了新趋势。直播带货开始流行,年轻人肯消费不是主播嘴多甜。而是因为价格透明、优惠落地、没有复杂的满减障碍。百亿补贴,直接给出低价的方式正好击中理性消费的核心。
但实际看交易数据,这种说法偏离了现实。本质上是消费进入了“精准射击”模式,年轻人不想再为那些不必要的溢价买单。
类似的还有二手交易的火爆。过去很多人不愿意买二手,觉得不体面、不安全。但现在,二手的生意都极度活跃。
因为品牌方的新品溢价越来越高,而二手的价格更合理。这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对价格结构的不妥协。
这股反向消费风中,最强的一批人是80后到95后。他们很多已进入稳定或上升的事业阶段,消费潜力巨大,但对花钱极为谨慎。
他们不拒绝花大钱,但一定要花在“值”的地方。这批人,就是未来十年消费趋势真正的主导力量。
十几年前,中产家庭买车就买贵的,甚至豪车销量火到不行。很多行业都有固定形象,煤老板开路虎,互联网暴发户喜欢BBA,做金融的钟爱保时捷。
那时候的逻辑很简单,贵就是好,好就是贵。
但短短五年,国产新能源车用大批量出货和价格优势,直接扭转了这个认知。消费者突然发现,同等价位甚至更低价的新能源车,在续航、智能化等方面已经全面超越了很多传统合资或进口车型。
于是,不是大家“不识货”,而是更重视“性能与价格的匹配度”。豪车卖不动,不是市场崩了。而是认知升级,这也是反向消费的一个典型结果。在贵和值之间,年轻人选择了值。
三、反向消费兴起回头看,所谓的风口经济在2019年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从新零售的巨头试炼,到新消费的创业潮,大多数项目最终没能撑到今天。
阿里收购大润发和银泰,京东投资永辉超市。当初是资本狂欢,现在大多走向分拆。小品牌更不堪,靠话术和包装维持的“新概念”,被迅速淘汰。
这就是反向消费的杀伤力。它不像经济下行时的“彻底不买”,而是带有挑选和排斥的精准导向。一旦产品的溢价被识破,市场会瞬间萎缩。
年轻消费者并不在乎多高大上的营销,他们会拆掉所有无用的包装,盯着核心价值看。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正在重塑整个零售和品牌逻辑。
再复杂的促销套路都会被嫌弃。再华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性价比不足。再火的品牌如果产品没进步,也会迅速失去忠诚度。
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明确信号。不要再沉浸在自己的宣传里,以为消费热潮可以被人为制造。风口不再会吹爆一个空心的品类,现在的风吹向的是那些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产品。
所以,别再问年轻人是不是没钱。他们有钱,但不愿傻花。他们会为了觉得值的产品凌晨蹲点,也会在发现套路时直接关掉购物车。
“反向消费”并不是衰退的迹象,而是一次消费文明升级的开始。它代表了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市场包装,变成主动拆解、挑选市场价值的过程。
对于企业来说,这是威胁,也是机会。风口时代已经过去,反向消费时代刚刚开始。谁看懂了,谁才能在下一轮消费洪流里真正活下来。
来源:神外一科王建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