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肌理中,“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哲思如一缕清泉,涤荡着功名利禄的尘埃。那些德性深厚的人,如天真无邪的婴儿,以“无知无识,顺天自然”的姿态,在王朝兴衰与个人修行的坐标系中,标注出“和之至”“精之至”的生命高度。
在历史的肌理中,“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哲思如一缕清泉,涤荡着功名利禄的尘埃。那些德性深厚的人,如天真无邪的婴儿,以“无知无识,顺天自然”的姿态,在王朝兴衰与个人修行的坐标系中,标注出“和之至”“精之至”的生命高度。
一、赤子之德:修身领域的纯粹回响
回溯至战国时期,孟子提倡“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修养路径正与“赤子之德”暗合。他追求“不失其赤子之心”,在纷繁的乱世中保持内心的纯粹,如婴儿般“骨弱筋柔而握固”,以精神的凝练抵御外界的纷扰。这种德性的修养,让他在“终日号而不嗄”的坚守中,成为儒家“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的践行者,其思想如太和之气,绵延后世。
再看东汉的严光,他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富春山,如赤子般不慕权贵、不逐名利。他的德性深厚,在于对本心的坚守,如同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的本真,不被世俗的欲望所动摇。这种“含德之厚”,让他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超脱物外的典范,其精神的余荫滋养着无数追求纯粹的灵魂。
二、过壮之殇:背离赤子的历史迷途
与赤子之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心使气曰强”的霸者。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好大喜功,追求“物壮”的功业,却不知“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他以强权压制天下,如脱缰的野马,背离了赤子般的自然与纯粹,最终在“不道早已”的结局中印证了过度逞强的虚妄。
隋炀帝杨广亦是如此,他穷奢极欲,三征高丽、开凿运河,处处彰显“强”的姿态,却忘了德性的修养需要如赤子般的谦和与纯粹。他的“心使气”让国家陷入动荡,自己也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剧,皆因背离了“含德之厚”的赤子境界,在“过壮”的歧路上走向了自我毁灭。
三、历史的镜鉴:赤子之德的永恒价值
从孟子的“寡欲养心”到严光的“富春归隐”,从秦始皇的“强权逐欲”到隋炀帝的“过壮而亡”,“赤子之德”的命题始终在历史中熠熠生辉。它告诉我们,德性的深厚不在于外在的功业与强势,而在于内心的纯粹与自然,如婴儿般“和之至”“精之至”,在顺应天道中实现生命的圆满。
那些秉持赤子之德的人,在历史中留下了精神的丰碑;而那些追求“过壮”的人,最终被历史的浪潮淹没。这便是赤子之德的永恒价值,它是修身的圭臬,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当我们在历史的长廊中回望,会发现“赤子之德”从未过时。它提醒着我们,在追名逐利的喧嚣中,应保持内心的纯粹与本真,如婴儿般顺应自然、涵养太和。唯有如此,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抵达德性深厚的至高境界,让自己的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温润的余荫。
来源:蔡驷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