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华筠当年真和范巴斯滕齐名?”这事儿传了快四十年了,听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一个东方快马,和后来名震天下的欧洲巨星,在那个夏天并肩成了“六大希望之星”。
“李华筠当年真和范巴斯滕齐名?”这事儿传了快四十年了,听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情节,一个东方快马,和后来名震天下的欧洲巨星,在那个夏天并肩成了“六大希望之星”。
这故事,得从1983年的墨西哥说起。那年,高丰文指导带着一帮小伙子,像傅玉斌、贾秀全、柳海光,第一次踏上世青赛的草皮。初来乍到,现实挺残酷,上来就被阿根廷队打了個0-5,整队人都懵了。那支阿根廷队里,后来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但收拾当时的国青队还是绰绰有余。
紧接着,碰上捷克斯洛伐克,麦超和李华筠进了球,场面好看了些,可最后还是2-3输了。两场下来,出线是没指望了。可就是在这片灰暗里,一道闪电划过,李华筠,那个被喊作“快马”的辽宁小伙,用速度和突破让世界瞥见了一点点来自东方的微光。最后一场对奥地利,没了压力的国青队反而放开了,李华筠、郭亿军、段举联手进了三个球,3-0,一场体面的胜利,昂着头离开了墨西哥。
故事到这儿,本来该结束了。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六大希望之星”的说法开始在国内流传,说得有鼻子有眼。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李华筠和范巴斯滕、罗马里奥、贝贝托、普罗塔索夫、米哈伊利琴科。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仔细一琢磨,这名单根本站不住脚。罗马里奥那会儿才17岁,压根没参加这届比赛。
后来又有版本把罗马里奥换成了普罗辛内茨基,这就更离谱了,普罗辛内茨基是1969年生的,当时才14岁。至于苏联队的普罗塔索夫,虽然参赛了,但苏联队小组赛三战全败垫底出局,一个希望之星都没捞着,听起来也不太合理。
直到后来,有网友挖出了一份1983年6月15日的马来西亚报纸《New Straits Times》。上面一篇叫《Six On Brink of Stardom》(六位濒临成名的球星)的文章,似乎才是这个传说的源头。这篇文章里评的六个人是:亚洲的李华筠(中国)和申连浩(韩国),欧洲的范巴斯滕(荷兰)和约瑟夫·万齐克(波兰门将),南美的加布里奇(阿根廷)和贝贝托(巴西)。
这个名单就靠谱多了。特别是韩国队的申连浩,那届比赛简直是韩国队的英雄。小组赛绝杀东道主墨西哥,八强战加时赛梅开二度淘汰乌拉圭,韩国队能拿到第四名,他功不可没。把他和李华筠并列为亚洲代表,合情合理。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份看似最靠谱的名单,也和官方的最佳阵容对不上。那届赛事的官方最佳阵容里,巴西占了三席,包括金球金靴热奥瓦尼,阿根廷有四个人,但荷兰入选的却不是范巴斯滕。韩国队入选的是后卫金判根,也不是大放异彩的申连浩。
所以说白了,这个“六大希望之星”压根就不是什么官方评选。它很可能就是当年某个记者的一篇专栏文章,在那个信息闭塞、国人又迫切需要足球英雄的年代,被国内媒体当成了“官方认证”,然后添油加醋地流传开来,成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或许,这个名单真假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那个我们还很弱小的年代,确实曾有一个叫李华筠的年轻人,在世界的舞台上,像一道光那样亮过。这就够了,不是吗?
来源:娱体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