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9月24),成都发布等四川多家官媒发布了四川《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落款显示“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早在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定调。不过在20多天前,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
今日(9月24),成都发布等四川多家官媒发布了四川《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落款显示“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早在今年6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定调。不过在20多天前,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控制超大城市规模”,相当于再次重申“省会分权”。
一方面是支持省会“做优做强”,另一方面明确提出“培育省域副中心”,这相当于是要给省会城市分权分资源了。乍一看,第一感觉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了?是不是有点“既要、又要、还要”的熟悉味道。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存量资源争夺”维度,可能就会陷入“省会分权”的焦虑,而更深层次的真相是……
四川已经批了3个“省域经济副中心
省会成都被分权分资源了吗?
过去几年,成都以超2万亿GDP、超全省1/3的经济占比,撑起了四川经济的半壁江山。这种以省会为绝对核心的格局,造就了西部超大城市的崛起。
2023年底至202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三份专项意见,明确打造绵阳、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三个组团省域副中心,形成“一核三副”的新格局。这波省会分权不是简单“摊大饼”,而是精准“拆功能”,每个副中心都承接了成都溢出的特定核心功能。
川北副中心绵阳,以“科技创新+军工特色”为核心定位。《关于支持绵阳发挥科技城优势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指出,到202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600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11%,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聚焦军工优势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城区常住人口超200万、建成区面积超200平方公里,着力成为教育医疗文化辐射川渝陕甘的成渝副中心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通过深化放权赋能、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川南副中心宜宾-泸州组团,以“先进制造+组团融合+南向开放”为核心定位。《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7年GDP达1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重点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动力电池、装备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推进渝昆高铁、长江航道整治等交通项目,共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强化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功能,通过基础设施衔接、公共服务共享构建融合发展格局,力争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的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活跃增长极。
川东北副中心南充-达州组团,以“能源枢纽+产业协同”为核心定位。《关于支持南充达州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提到,到2027年两市GDP总量力争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速超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重点依托油气资源打造化工新材料基地、南充新能源商用车制造基地,同步推进成达万高铁、渠江航运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共建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与嘉陵江—渠江绿色生态经济带,通过“产业互补、交通互联、生态共治”模式,成为辐射川东北的开放高地与绿色发展样板。
这种组团式分权本质是让成都从“全能选手”转型为“核心大脑”。
全国省会分权已悄悄干了15年
从“一城独大”到“多中心协同”
当四川明确提出要加强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时,不少小伙伴可能会产生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成都正在受到省会分权“打压”,区域资源会向副中心过度倾斜,导致成都发展受限?
如果真这么想,其实是对这一战略布局的误解。事实上,早在15年前,国家就已在全国区域发展规划中埋下“组团式分权”的伏笔,推动区域发展从“单核集聚”向“多极协同”转型。而四川推进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正是这一国家战略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
具体来说,省会分权战略的顶层设计经历了三阶段演变。2020年,《求是》杂志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首次点名中西部省份需“避免一市独大”,为副中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2024年,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发展壮大一批省域副中心城市”。202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到“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政策松绑的背后,是省会虹吸效应的严峻现实。2024年数据显示,银川、长春的经济首位度(省会GDP占全省比重)均超50%,西宁接近50%,成都、武汉等城市也超过三分之一。过度集中资源不仅加剧省内发展失衡,还导致人口压力向省会单向涌入,倒逼分权改革加速。
在地方实践中,各省也通过人事高配、事权下放、要素配置等手段强化副中心功能。湖南省委常委谢卫江兼任岳阳市委书记,江西赣州由省委副书记兼任市委书记,贵州遵义、河南洛阳、四川绵阳等地区的市委书记,都是省委常委“高配”;湖南向岳阳、衡阳下放14项省级审批权,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互联网服务审批等关键领域;安徽芜湖公开呼吁合肥分权,并发布建设方案,提出2027年GDP达8000亿、2035年人口破500万的目标。
细数下来,目前已经有15个省与自治区设立了二十多个省域副中心。
从深层逻辑来看,省会分权大潮的本质是发展阶段的适应性调整。针对于对成都、武汉等GDP超2万亿的省会,已具备辐射带动能力,需通过副中心疏解非核心功能,聚焦“做强核心功能”;另一面,对于对兰州、南宁等省会自身尚未壮大的省份,盲目分权可能分散资源,反而削弱全省竞争力。例如广西柳州、桂林虽被定为副中心,但GDP未破万亿,仍需强省会战略优先集聚资源。
未来中国各省都需在“强省会”与“副中心”之间找动态平衡。
成都做优术
从“规模扩张”到“功能升维”
当然,话又说回来。今天,成都发布等多家官媒同步刊发《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文,估计不少小伙伴看着眼熟,这份政策其实早在今年6月9日就已经出台了。这次官媒又一起把它翻出来重点推,在行业里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事儿。
科创四川从多方渠道获悉,这份政策这会儿“再露面”,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跟9月19号省发改委“决胜‘十四五’”发布会上说的“五区共兴”战略进度对上了,现在全省正推进这个关键节点,政策得跟上节奏。另一方面,现在成都要把“极核功能”往深里做,全省各地协同发展也到了要紧时候。你看绵阳、宜宾—泸州这些省域经济副中心都在加速成长,大家难免会琢磨,成都这个“极核”和副中心到底咋配合?是不是谁抢谁的资源?所以得把政策再讲明白,理顺“极核带头”和“多个极点撑起来”的关系,毕竟后面要搞“总部+基地”等跨市合作,所以要先把规矩说清,才好干事。
在省会分权浪潮下,成都的“极核功能"究竟要“优”在哪?不是GDP数字的简单增长,而是通过产业升维与区域协同的主动突围,从“单极虹吸”转向“多极赋能”。这种转型不仅关乎成都自身,更标志着中西部超大城市告别“虹吸依赖”,开启“辐射赋能”的新周期。
产业升维方面,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与新兴产业集群化。一方面,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率先迈入世界级产业集群行列,并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在6月27日举行的“支持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四川省将重点从5个方面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中第一点便是强化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并将支持成都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加速奔跑,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赛道。例如,在低空经济领域,四川将共建省低空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并争取城市空中交通管理试点。
另一方面,要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创新闭环。成都正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通过建设西部中试中心、探索“先使用后付费”等机制,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瓶颈。2024年,成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2023年,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4%。这种转化能力使成都从“技术应用地”转向“创新策源地”,比如在核医学、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吸引国际科技组织落户。
区域协同方面,成都的辐射能力通过三类协同模式实质性增强。其一,都市圈协同,成德眉资一盘棋。成都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与制度创新,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例如,加快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建立联合招商引资项目跨市域流转机制。双方通过功能互补的形式,成都聚焦研发设计,德阳承接装备制造、眉山发展锂电材料、资阳配套医疗器械,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链分工。
其二,全省协同,“干支联动”破解发展失衡。四川支持成都与其他市(州)建立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机制,推广“总部+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应用场景”等模式,构建“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其他市(州)”的产业协作格局。例如,成都与绵阳联合申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成都国际铁路港与泸州港、宜宾港开展铁水联运,带动川南经济腹地发展。这种“干支联动”既缓解了成都的土地、环境压力,又为副中心城市注入产业动能。
其三,省际协同,成渝双核联动。成都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共抓产业补链强链。例如,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领域错位布局,成都侧重研发与软件服务,重庆深耕硬件制造与供应链,共同提升成渝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成都的做优之路,本质是超大城市发展逻辑的范式转换,从靠全省供养到为全省赋能,从规模红利到功能红利。这就好比一位健身者告别增肥式壮硕,开始打磨肌肉线条,成都正以“内功修炼”的方式证明,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不在吨位而在吨位级的精准发力。毕竟,当一座城市能让周边地区借光生暖,才真正具备了极核该有的温度与力量。
来源:科创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