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不是什么“黑暗料理挑战”,这是上海上百所中小学的日常配餐。供应商叫“绿捷公司”,听着挺“绿”,挺“捷”,结果菜不新鲜,流程不干净。
最近上海家长的朋友圈,不是在晒娃,是在晒“虫”。
起因是一顿本该平平无奇的校园午餐——虾仁炒蛋。结果菜还没上完,就被紧急撤下。
学生说:“有臭味。”家长一查:好家伙,解冻的虾泥里,爬着虫子!
这可不是什么“黑暗料理挑战”,这是上海上百所中小学的日常配餐。供应商叫“绿捷公司”,听着挺“绿”,挺“捷”,结果菜不新鲜,流程不干净。
第二天更过分,张某某逼着总经理对外撒谎:“不是虾有问题,是虾肠外溢带了泥沙。” 直到家长们在社交平台晒出爬虫的虾泥照片,舆论压不住了,这家公司才慢悠悠发了份道歉声明。
点开那份被骂上热搜的声明,总共就两句话,加起来 50 个字都不到:“对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表示诚挚歉意,全面接受有关部门措施并全力配合。” 没有解释虾为什么发臭生虫,没有说要怎么赔偿,更没提谁来担责。
有家长气得直接截图怼回去:“你家孩子吃爬虫的臭虾,就用两句话打发?” 网友更辣评:“这哪是道歉,分明是应付差事的公关模板。”
更让人后背发凉的,是绿捷和检测机构的 “猫腻”。
负责给绿捷食材出检测报告的,是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乍一看是第三方机构,可企查查一扒全是漏洞:两家公司不仅注册在闵行区同一条路上,还共用一个 QQ 邮箱,连座机号都轮着用。
更实锤的是,2018 年绿捷还当过品测的唯一股东,虽说只控股了一个月就退了,但品测负责人自己都说过:“我们的成立就是为了和绿捷优势互补。” 这不就是明晃晃的 “自己人查自己人”?
难怪发臭的虾仁能测出 “农残合格”“防腐剂合规”。家长们顺着线索再查,更吓一跳:绿捷进的冷冻五花肉保质期居然有 720 天,牛羊肉能存 540 天,这些远超常规的食材,全靠着品测的报告一路绿灯进校园。
更讽刺的是,9 月 18 号有记者在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查到了这些长保质期食材的记录,可第二天再看,全被删得干干净净。
绿捷敢这么嚣张,底气藏在它的股权架构里。
表面看,这是家香港公司全资控股的企业,可往深了挖,根竟然扎在新希望集团。香港股东的三名董事全来自厚生投资,而厚生的创始合伙人王航,同时是新希望的副董事长;新希望董事长刘畅(刘永好的女儿),还在关联企业的董事会里任职。
从开曼群岛的公司到香港的股东,再到上海的绿捷,层层嵌套的资本架构像个迷宫。难怪家长们投诉了无数次,说餐里有钢丝球、塑料片,绿捷照样能在 8 月份一口气拿下 27 个校园餐项目 —— 出了问题能层层甩锅,谁也找不到真正的责任人。
有人算过一笔账: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年产值 15 个亿,对新希望来说不算大钱,但这生意稳得可怕 —— 家长先交钱,企业躺着收现金流;食材成本低毛利高,学校换供应商又麻烦,简直是 “旱涝保收” 的好买卖。可他们忘了,这饭碗里装的是 50 万孩子的健康。
9 月 23 号,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安局、教委终于联合通报:绿捷涉嫌隐瞒食品安全信息,已经立案调查,相关人员也被控制了。
可家长们没觉得踏实,反而更焦虑了。
“抓几个人有用吗?检测造假的漏洞补了吗?”“之前吃了那么久有问题的饭,孩子身体会不会受影响?”“换了绿捷,下一个供应商会不会还是这样?” 这些疑问,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
就在这事儿发酵前,上海家长还在集体请愿 “让西贝预制菜进校园”。不是大家喜欢预制菜,实在是被不靠谱的配餐逼得没辙 —— 比起 “可能不新鲜”,“肯定不安全” 更让人崩溃。
现在家长群里流传着一句话:“我们不要花哨的 AB 套餐,也不用所谓的营养搭配,就想让孩子吃口新鲜、干净、能看见源头的饭。” 这话里的无奈,每个当家长的都懂。
截至发稿,绿捷的供餐资格已经被暂停,可这事儿远没结束。
家长们还在追问:那些长保质期的冷冻肉到底有没有问题?品测公司要不要担责?之前的投诉为什么没人管?更关键的是,怎么才能保证下次不再出现 “第二个绿捷”?
其实答案很简单:把权力还给家长和社会。采购流程公开透明,别搞暗箱操作;检测机构随机指派,杜绝 “自家人查自家人”;食材溯源系统对家长开放,什么时候买的、在哪检测的,手机上就能看见。
孩子不是小白鼠,校园不该是试验场。要解决问题,光道歉没用,光立案也不够。
必须做到:采购公开招标,检测第三方盲评,食材全程溯源,家长随时可查。每一顿饭,都要经得起显微镜和良心的双重检验。
否则,下次爬出来的,可能就不是虫子,而是一代人对公共信任的彻底崩塌。
到那时,别说西贝了,恐怕连外卖,都比学生餐更让人放心。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这事儿,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