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线粒体遇见端粒,一场关于生命的终极对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22:08 1

摘要:端粒(telomeres)是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在人类中为TTAGGG),结合shelterin蛋白复合物,起到保护染色体免受融合和降解的作用。随着细胞分裂,端粒会逐渐缩短,这种现象被称为“端复制问题”,最终导致细胞进入复制性衰老状态,即Hay

端粒(telomeres)是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在人类中为TTAGGG),结合shelterin蛋白复合物,起到保护染色体免受融合和降解的作用。随着细胞分裂,端粒会逐渐缩短,这种现象被称为“端复制问题”,最终导致细胞进入复制性衰老状态,即Hayflick极限。端粒酶(telomerase),由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和端粒酶RNA组分(TERC)组成,能逆转这一过程,尤其在干细胞和肿瘤细胞中活跃,从而延缓衰老。

线粒体(mitochondria)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通过氧化磷酸化(OXPHOS)产生ATP,但其功能障碍会导致活性氧簇(ROS)增加、ATP合成减少,并引发细胞凋亡。这种线粒体功能失调相关的衰老响应(MiDAS)涉及NAD⁺/NADH比例降低和钙离子超载,激活AMPK和p53等途径,促进衰老。

近年来研究表明,端粒和线粒体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不仅放大氧化应激,还通过信号通路影响彼此的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细胞衰老并促进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

端粒缩短会激活DNA损伤响应(DDR),通过p53-PGC-1α途径抑制线粒体生物合成。PGC-1α是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关键转录共激活因子,当端粒损伤时,p53被激活,抑制PGC-1α表达,导致线粒体数量减少、膜电位降低和ROS产生增加。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细胞衰老,形成反馈循环。

例如,在小鼠模型中,端粒功能障碍导致线粒体功能下降,表现为能量代谢障碍和组织功能衰退。

此外,端粒酶亚基TERT在氧化应激下可从细胞核转运至线粒体,结合线粒体DNA(mtDNA),减少ROS产生并保护线粒体免受损伤。如果TERT突变无法进行这种转运,会增加ROS水平,导致早衰。TERC也被导入线粒体,经RNASET2加工成TERC-53后出口至细胞质,作为信号分子调控线粒体状态向细胞核的反馈,独立于端粒酶活性影响衰老。

线粒体产生的ROS可进入细胞核,直接氧化端粒的富含鸟嘌呤序列,导致端粒加速缩短。研究显示,氢过氧化物处理能加速人成纤维细胞的端粒缩短,而抗氧化剂如MitoQ可缓解此效应。 在线粒体疾病患者中,端粒长度显著缩短,与氧化应激水平相关。

线粒体健康指数(MHI)反映能量转化能力,高MHI个体能维持较高端粒酶活性,从而减缓端粒磨损。慢性应激降低MHI,导致端粒酶活性下降和端粒长度缩短。此外,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响应(UPRmt)中断会缩短卵母细胞和体细胞的端粒,表明线粒体蛋白稳态对端粒维持至关重要。

信号通路如ATM、Akt和mTORC1进一步连接DDR与线粒体功能,mTORC1抑制可减少线粒体含量,预防衰老。

端粒与线粒体的交互在多种疾病中显现。例如,在2型糖尿病(T2DM)中,高血糖通过TNFα增加氧化应激,形成端粒缩短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骨质疏松症中,端粒缩短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成骨分化,线粒体功能下降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导致骨丢失;端粒酶表达可上调成骨标志物,促进骨形成。

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端粒缩短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线粒体TERT减少ROS,保护神经元免受病理性tau影响。

心脏衰老中,短端粒和线粒体功能减退驱动功能衰退。

癌症预防中,端粒和线粒体通过炎症沟通,端粒酶激活剂可能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

此外,胚胎发育中,线粒体-核通讯控制端粒延长。TIN2蛋白可定位至线粒体,调控代谢和ROS产生。

线粒体与端粒的交互揭示了衰老的分子基础,形成氧化应激、DDR和代谢重编程的网络。干预如热量限制(CR)可降低ROS、改善端粒长度和线粒体功能。

未来研究聚焦TERT转运机制和端粒酶激活剂,或将成为治疗年龄相关疾病的新策略,推动抗衰老医学发展。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