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脑梗不是绝症,只要活得对,它也能‘怕你三分’。”这句话,是四川刘阿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刘阿姨今年68岁,20年前被确诊为脑梗死,当时家人一度以为她日后要靠药物和轮椅维持生活。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年她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定期查体也没有任何复发迹象,甚至连血压都维持得非常稳定。
她怎么做到的?
医生说:“她身上有3个习惯,非常值得借鉴。如果你家中也有高血压、脑梗风险人群,不妨从她的日常做起。”
脑梗,全名是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部分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在我国,这类疾病并不少见。据《中国卒中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新增卒中患者33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占比超过70%。而卒中后的复发率也令人担忧,数据显示,5年内脑梗复发率超过40%。
很多人以为,治疗脑梗靠吃药就行了。其实控制药物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管住情绪、管住血压、管住生活方式。
刘阿姨的主治医生李主任说:“她的病情稳定20年,靠的不是特效药,而是她在生活里每一天的坚持。”
1. 每天走路1小时,但绝不‘拼步数’
很多人以为降压防梗就要多走路,甚至有人每天刷步数到两三万。其实这并不科学。
李主任解释,有氧运动确实对预防脑梗有益,但前提是适度、规律。刘阿姨每天早晚各散步30分钟,走得不快,甚至不戴手环计步,但她坚持了20年没中断。
关键在于:不图快、不贪多、不间断。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像快走、太极、慢骑车都属于这个级别。只要坚持,哪怕每天只有20分钟,也比“偶尔爆发式运动”效果更好。
2. 饮食“三低一高”,几乎不碰加工食品
刘阿姨做饭有个原则:少盐、少油、少糖,高纤维。
她家餐桌上基本没有腌菜、香肠、油炸食品,取而代之的是蒸菜、煮菜、全谷物和大量绿叶蔬菜。早餐常吃燕麦粥配煮鸡蛋、晚饭则以蔬菜汤和粗粮为主。
她说:“我这口味变清淡,刚开始不习惯,后来身体舒服了,反倒觉得吃重口的难以下咽。”
研究也支持这一点。2021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刊登的数据显示,高盐高脂饮食与脑卒中风险明显相关,而坚持“DASH饮食”(即富含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的膳食模式)的人,其卒中风险可降低20%以上。
3. 每晚10点前睡觉,拒绝熬夜
刘阿姨的作息非常规律:晚上10点前上床,早上6点起床,从不熬夜。
别小看这个习惯。慢性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期兴奋,血压波动加剧,增加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是脑梗的“隐形推手”。
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者患脑血管病的风险是常人的1.7倍。
更何况,规律作息还能改善情绪、稳定血糖、提升免疫力,是“保命大招”之一。
刘阿姨之所以能平稳20年,除了好习惯,更重要的是避开了那些看不见的“复发雷区”。比如:
血压波动大:很多人以为只要血压不高就行,其实血压“忽高忽低”更危险。
情绪激动:愤怒、紧张会让血管急剧收缩,是诱发脑梗的常见因素。
断药自行停药:不少患者觉得自己“好了”,擅自停药,结果复发率飙升。
节假日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高酒精摄入,让血液粘稠度陡增,是脑梗的“节日高发期”。
医生提醒,有过脑梗病史的人,最怕的不是偶尔吃顿火锅,而是长期不当回事。
很多人看到刘阿姨的故事会说:“她是命好。”但李主任却说:“她是活得对。”
她没有用什么偏方、保健品,也没去国外治疗,一切都在日常中完成。她不焦虑、不过度控制、不过度锻炼。但她有底线、有节制、有坚持。这才是慢病管理的最高境界。
控制脑梗风险,不是一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刘阿姨的故事告诉我们,脑梗并非无法控制,只要认认真真对待生活,它也可以安分守己。
别再把“健康”当成危机来临时才想起的应急方案。真正的健康,是你每一顿饭、每一次散步、每一个睡前习惯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从今天起,吃好、睡好、走好——你也可以是下一个“刘阿姨”。
[1] 《中国卒中报告2023》. 国家卒中中心
[2] 《脑卒中防治中国指南(202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3] 《成年人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年修订版)》. 国家卫健委
[4] 《高盐饮食与脑卒中关系研究进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廖氏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