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下午,作为2025年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以“数字化转型下如何推动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北京科学中心阳光房成功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薛利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国民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
2025年9月19日下午,作为2025年北京青少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大会的重要环节,以“数字化转型下如何推动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北京科学中心阳光房成功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薛利理事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国民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张伟主任、赵迎红副主任兼秘书长、周菁副秘书长等参与圆桌对话。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吉林、江苏、河南、陕西、山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馆馆长齐聚一堂,为推动科技场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贡献智慧。圆桌对话由北京科学中心霍利民副主任主持。
本次圆桌对话紧扣大会“创新・协同・赋能”主题,立足《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及北京市相关政策要求,聚焦科技场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议题。与会馆长既分享了各地场馆数字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如北京科学中心打造虚拟展厅实现“云逛馆”、天津科技馆联动央视直播天文现象观看超700万人次,也直面转型过程中资源统筹、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等共性难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思路。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丰富科学教育形式
“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展品创新与互动体验”成为对话焦点。多位馆长提到,当前科技场馆已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交互”转型,通过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重构科学教育场景。
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吴媛介绍,场馆通过虚拟展厅实现线上同步开放,迭代升级打造“北科同行”“北科展教坊”“北科学堂”三大品牌活动,积攒了上千个课程资源。“让进馆人员都能够感受到北京科学中心展教结合、以教为主的建馆理念。将能够发挥教育价值的场所资源都充分的调动起来,实现受众人数的稳步增长,2025年截止至8月31日,科学教育服务青少年超17万人次。”
天津科技馆副馆长李保平介绍说,场馆分低龄(8岁以下)、青少年(9-18岁)、成人三版讲解词,对标新课标开发《科技馆科学教育课程手册》,“‘天文讲堂’央视的直播已经突破700万人次,天文科普品牌联动国家天文台开展红月亮直播,通过‘天津之眼+月亮’的视觉设计吸引央视全程报道,天津科学技术馆单平台直播浏览量突破22万人次。”
河南科技馆副馆长李莉则分享了“后发优势”实践:新馆建设时即确立“教育占比70%”理念,每个展厅设专属教育区域,开发300余个展品配套课程,“通过VR模拟宇宙探索、细胞分裂等抽象概念,结合线下实验资源包,让学生实现‘间接经验+直接体验’的双重学习。”
以协同合作为路径:整合科学教育资源
“跨场馆协同与资源共享”是破解地域壁垒的关键。随着数字化转型推进,单一场馆的资源局限性日益凸显,馆长们普遍认为,需搭建全国性或区域性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让偏远地区青少年也能享受到优质科学教育。
新疆科技馆馆长张邵华以“雪崩探究”课程为例,阐述了“地域特色+馆校研协同”模式:“我们联合气象中学、科研院所,将天山冰川、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自然资源转化为课程,通过VR模拟雪崩场景、分析真实气象数据,让学生掌握‘系统稳定性’‘能量传递’等课标内容,破解边疆地区‘资源不均、师资短缺’难题。”
江苏科技馆馆长曾川宁则依托高校资源优势,与南航、南大等合作打造“科普主题周”:“高校将实验室资源落地展厅,如航天发动机实验直播,学生在线与工程师互动,理解‘为什么我们的火箭用三个喷口而非二十个’,这种‘科研现场+科普解读’的模式深受青少年欢迎。”
河北科技馆馆长闫芝莉提出“社会协同”思路:“我们聚焦‘小而美’,联合服装学院开展‘科技面料服装秀’、邀请院士专家主讲‘燕赵学堂’,形成‘场馆搭台、社会唱戏’的资源整合新格局。”
以素养提升为目标:强化科学教育实效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赋能”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馆长们强调,技术应用需聚焦“育人”本质,而非单纯追求形式创新。
河南科技馆通过“馆校合作”机制,签约302所中小学,2025年1月至8月开展教育活动1.1万场,服务49万人次,“我们不仅提供研学线路,还允许学校预约场地、展品自主设计课程,如某中学利用我们的创想空间展厅开展‘桥梁承重’实验,将数学、物理知识融入实践。”李莉说。
吉林科技馆馆长马晓健分享了“校本课程补充”实践:“针对场馆距市中心1小时车程的问题,我们与6所示范校合作,每周进驻校本课程,开发实验资源包,采用‘3节校内课+1次科技馆体验’模式,每年服务12万人次,缓解了‘科技教师由体育教师兼任’的困境。”
陕西科技馆馆长王冰则提出“无围墙科技馆”理念:“我们联合西工大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云端资源,通过数字平台记录青少年学习档案,为科学素养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未来还将探索‘公众参与科学知识创造’,让青少年从‘接受知识’向‘参与科研’转变。”
凝聚共识:共筑青少年科学教育新范式
与会馆长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对话为契机,加强各地场馆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实践,共同助力构建“馆校社联动、线上线下融合、资源全域共享”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新范式,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贡献场馆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