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之路》:抗战时期的女性声音与力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6 14:49 1

摘要:1945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这场民族解放的壮阔史诗中,中国女性从未缺席。她们以笔为剑、以刊为旗,在烽火中创办了百余种妇女报刊,用文字唤醒同胞、凝聚力量、记录历史,成为抗战文化阵地上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妇女》《妇女之路》《现代妇女

《妇女之路》

抗战时期的女性声音与力量

编者按:

1945年,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在这场民族解放的壮阔史诗中,中国女性从未缺席。她们以笔为剑、以刊为旗,在烽火中创办了百余种妇女报刊,用文字唤醒同胞、凝聚力量、记录历史,成为抗战文化阵地上独特的风景线。 《中国妇女》《妇女之路》《现代妇女》《职业妇女》……这些报刊或诞生于战壕边缘,或流转于敌后根据地,或隐匿于租界夹缝,却共同构筑起妇女运动的舆论高地。它们以“动员妇女参战”“争取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为宗旨,既登载妇女领袖的宣言,也记录普通农妇送子参军的壮举;既揭露日军暴行,也探讨妇女经济独立、教育平权等深层议题;既有战地通讯的硝烟气息,也有文艺作品的情感共鸣。

值此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女性图书馆推出“抗战中的妇女报刊”系列专题,梳理这些报刊的创刊历程、核心主张与历史贡献,还原女性在抗战中的独特作用。让我们循着油墨的痕迹,追寻那段激荡岁月中的女性声音。本期推荐《妇女之路》。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妇女之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机关日报《新华日报》的副刊,自1940年5月16日创刊之日起,便毅然肩负起传播妇女解放思想、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与抗战的历史使命。她不仅成为那个时代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更是以反映中国妇女解放的生动实践、深入研究和热烈讨论妇女解放理论为宗旨,详尽记述了妇女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工作生活状况及其心路历程。《妇女之路》紧密地服务于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积极启示并引导妇女们向符合社会形势的“新女性”角色转变,从而逐步从单纯的妇女解放自由宣传,迈向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动员与组织实践。

一、《妇女之路》

的诞生背景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也唤醒了广大妇女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女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她们渴望走出家门,参与社会,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妇女之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成为了妇女们表达诉求、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尽管抗战初期妇女运动一度蓬勃发展,但随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及“妇女回家”论调逐渐抬头,严重阻碍了妇女解放的进程。《妇女之路》的创办,正是为了打破这种思想禁锢,为国统区妇女提供新的精神指引和行动指南。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重要宣传阵地,一直关注并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妇女之路》作为《新华日报》的副刊,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周恩来、邓颖超等不仅亲自撰稿,还通过该刊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激励广大妇女投身抗战。

周恩来的《论“贤妻良母”与母职》首次发表于1942年9月25日的《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第38期,后又于1942年11月20日在《解放日报》刊载。

二、《妇女之路》

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妇女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通过刊登邓颖超等领导人的文章,系统阐述妇女解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这些文章不仅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还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为国统区妇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副刊大量报道了解放区和敌后妇女英勇抗战、努力生产的事迹,展现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通讯、特写等形式,生动描绘了妇女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生产、支援前线,成为抗战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报道不仅增强了妇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激发了更多妇女投身抗战的热情。

面对国民党当局推行的反动妇女政策,《妇女之路》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通过发表一系列文章,副刊揭示了国民党政府限用、禁用女职工的实质,批驳了“妇女回家”的谬论,捍卫了妇女的就业权利和社会地位。这些文章不仅增强了妇女的维权意识,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妇女之路》还积极介绍国际妇女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通过刊登国外妇女运动的事迹和经验,拓宽了中国妇女的视野。这些报道不仅让中国妇女看到了国际社会对妇女解放的支持和关注,也增强了她们争取自身权益的信心和决心。

副刊在文体和栏目设置上力求多样化,既有严肃的政论文章,也有生动的通讯报道;既有深刻的理论探讨,也有轻松的文艺作品。通过开设“信箱” “剧评” “妇女二三事”等固定栏目,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

三、《妇女之路》

的贡献与影响

《妇女之路》的创办和发行,有力地推动了国统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她不仅为国统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激发了广大妇女投身抗战和争取自身权益的热情。在副刊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成为抗战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妇女之路》通过塑造一系列新女性形象,改变了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认知。副刊中的女战士、女劳模、女干部等形象,展现了女性在抗战和生产中的英勇与智慧,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这些新女性形象不仅成为了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也促进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在抗战时期,《妇女之路》通过宣传妇女抗战事迹和妇女解放思想,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副刊中的报道和文章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了各阶层、各党派妇女的团结与合作。在共同的目标下,广大妇女与全国人民一道,为抗战胜利和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妇女之路》作为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副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妇女同样能够担当起历史重任;在追求自由与平等的道路上,妇女需要不断斗争和抗争。同时,《妇女之路》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妇女的实际需求和利益诉求,为妇女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馆藏位置:外借库八层;索书号:D442/11

四、 结语

《妇女之路》作为抗战时期的一份重要副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为国统区妇女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不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反映了妇女抗战事迹与工作生活,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妇女政策,介绍了国际妇女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塑造新女性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妇女之路》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妇女之路》依然闪耀着光芒,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妇女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事业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妇女之路》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理念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朱清河,袁映雪.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党报“新女性”话语的革命化与时代化——以《新华日报·妇女之路》为中心的考察[J].新闻春秋,2024,(02):59-65.

[2]陈可猛.《新华日报》副刊《妇女之路》研究(1940-1947)[D].郑州大学,2014.

[3]徐英军.邓颖超与《妇女之路》[J].文史杂志,1993,(04):32-33.

[4]田景昆,郑晓燕.中国近代妇女报刊通览.海洋出版社,1990.99-129.

撰稿丨戴昭

初审丨王彦芳

排版丨施力鹂

复审丨吴倩

终审 | 马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