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首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其中,北京市顺义法院牛栏山人民法庭三元联调前置解纷模式,聚力相邻关系纠纷共治化解相关案例做法入选。
9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首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其中,北京市顺义法院牛栏山人民法庭三元联调前置解纷模式,聚力相邻关系纠纷共治化解相关案例做法入选。
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第298号
北京市顺义法院牛栏山人民法庭
三元联调前置解纷模式 聚力相邻关系纠纷共治化解
北京市顺义法院牛栏山人民法庭位于首都平原新城,辖区含5镇1街道,城乡结合特点显著,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城镇化建设脚步加快,农村相邻关系类纠纷激增。牛栏山法庭联动基层治理主体,自2023年起建立三元联调前置解纷模式,实现辖区相邻关系类纠纷下降48.9%。
依托地方党委领导,前端精准预防施策
相邻关系类纠纷双方生活接触频率较高,案件成因复杂,且当事人情绪较为激动,易衍生“连环诉讼”,属于社会高风险矛盾纠纷。牛栏山法庭积极响应街乡吹哨机制,一是落实地方党委要求,牵头起草《关于相邻关系矛盾纠纷联防共治工作指引》,区委平安建设办印发全区落实。二是围绕相邻关系等纠纷向属地镇政府发送司法建议7份,共建协同治理、数据治理、源头治理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机制,推动相关建议整改落实。三是在每个镇(街道)各确立一个无讼示范点,每个示范点有1名法官联系会商。
协同基层三元主体,提升解纷组合效能
凝聚合力,构建多元解纷格局,实现“小事不出村”。一是法庭庭长定期参与属地政法工作例会,主动与辖区司法所、“无讼相邻”村居全方位对接,结合村规民约、道德风尚,指导化解相邻关系潜在矛盾纠纷267件。二是以“村社调解前置”为圆心,建立村居先行化解前置程序,“法院+属地政府+自治组织”三元主体共同踏勘,立足现场勘验、历史溯源、村规民约等实证依据,就地化解矛盾纠纷,为邻里纠纷处理提供实务指引。三是突出联络人大代表、村代表指导调解职能,打造“乡贤+法律明白人+N”多点位调处队伍,解锁基层治理“密码”。
坚持办案就是治理,强化三个效果统一
坚持办案就是治理,统一调解与裁判视角。一是围绕“伐树”“通路”“排水”等常见相邻关系类纠纷类型,总结调解典型案例并通过媒体发布宣传,促进营造向上向善的“顺义好风气”。在法庭接待大厅布置文化展墙,宣传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二是选取代表性、典型性、非隐私的案件巡回审理,通过群众“身边事”以案说法、辨法析理。应用“示范性诉讼+多元调解”解纷模式,及时向当事人传递裁判理念,引导形成合理预期。三是运用入库案例“法官现场炒辣椒合理运用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查明案件事实”的经验做法,实地采用排水实验方式调解一起积怨长达十年的案件。针对农村房屋后墙开窗侵犯隐私权等多发问题,指导推行类案调解模式,促成村民主动将后窗更换为下推式磨砂窗户,推广百姓普遍接受的新型盖房方式。
来源:京法网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