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制菜行业在政策支持、餐饮工业化及“懒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迅猛发展,同时冷链技术升级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保障。但行业也面临产品同质化、食品安全管控以及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等挑战。
预制菜行业在政策支持、餐饮工业化及“懒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迅猛发展,同时冷链技术升级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保障。但行业也面临产品同质化、食品安全管控以及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等挑战。
核心观点:
目前,预制菜行业仍然缺乏统一、明确、权威的国家级标准体系。各地、各企业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规范、安全标准等理解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无序频发。
B端市场核心需求高度聚焦于“降本增效”和“标准化”,C端市场核心需求围绕“便捷美味”和“生活方式”。当前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销售为主,B端市场在整体市场结构中占据份额约为60%-70%。C端市场是预制菜行业未来最具爆发力的增长引警,近年来增速远超B端市场。
自2020年起,C端市场的潜力被骤然激活,中国预制菜市场呈现现象级增长,根据融中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具有区域特征显著、行业集中度较低等特征。
我国预制菜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点,参与者众多。大部分预制菜加工企业仍然处于小、弱、散的状态,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形成行业龙头。
资本在布局预制菜行业时更强调产业协同和中后期价值的兑现,也体现出市场早期项目相对稀缺或资本对早期项目的选择趋严。近几年,资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企业:具有C端品牌潜力的新锐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供应链优势的企业、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先者。
(1)定义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这些不属于预制菜:
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
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
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预制菜有着显著优势。预制菜能够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通过将各类较为耗时的工艺前置,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很好地满足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
(2)分类
预制菜种类丰富,按照食品的加工程度及食用的便捷性,可分为即食食品(如八宝粥、即食罐头)、即热食品(如速冻汤圆、自热火锅)、即烹食品(须加热烹饪的半成品菜肴)与即配食品(如免洗免切的净菜)。
图表1预制菜的四大种类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这四种类型覆盖了从“免洗免切”到“开袋即食”的完整产品矩阵,满足了不同消费场景下对便捷、效率和口味的不同需求层次。
(3) 关键生产保鲜技术
预制菜的灵魂在于“口味复原度”,而其保障在于“保鲜技术”。如何通过现代食品科技,在保证安全和货架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菜看的色、香、味、形,关键生产保鲜技术包括:速冻锁鲜技术、非热杀菌技术、调味与复配技术、先进包装技术。
图表2关键生产保鲜技术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界90年代,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演进,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B端快速发展期、C端需求爆发期。进入2020年,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居民生活、消费方式发生重大改变,预制菜行业快速增长,其重心从B端转向C端市场的全面爆发。
图表3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历程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1)萌芽期
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进入中国,其“中央厨房+门店复热”的标准化供应链模式,为中国餐饮业带来了最初的启蒙。与此同时,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开始尝试净菜加工和菜看的标准化生产,但主要以出口日本、欧美等市场为主。这些出口导向的企业,在严苛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下,积累了宝贵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工艺技术,成为中国预制菜行业的“黄埔军校”。
这一阶段,国内市场对预制菜的认知度极低,产业整体处于萌芽和探索状态,规模非常有限。
(2)B端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之后,随着中国本土连锁餐饮品牌的快速起,如真功夫、吉野家、乡村基等,对菜品标准化、供应链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这催生了第一波面向B端餐饮企业的专业预制菜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与连锁餐饮客户深度绑定,为其量身定制菜品,成为餐饮品牌背后的“隐形冠军”。从2010年到2018年,B端市场成为预制菜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团餐、乡厨宴席等场景也开始大量应用预制菜来提升效率。
在此期间,行业稳步发展,产业链初步形成,但大众消费者对此感受不深,预制菜依然是一个“幕后”产业。
(3)C端需求爆发期
2019年起,尤其是 2020年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成为预制菜行业发展的关键分水岭。疫情期间,堂食受限,居家餐饮需求激增,消费者开始主动寻求便捷、美味的居家烹饪解决方案,预制菜凭借其优势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被压抑的餐饮供应链产能也需要寻找新的出口,大量原本主供B端的企业纷纷转型,开发面向C端家庭消费的产品。盒马、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的兴起,以及直播电商的火热,为C端预制菜提供了绝佳的销售渠道和营销舞台。资本市场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大量热钱涌入,推动了众多新锐品牌的诞生和行业整体声量的急剧放大。预制菜自此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 B、C两端市场双轮驱动的全面爆发期。
(1)产业链结构
近年来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型行业,主要包括农、牧、渔等种养殖业,米面粮油等农副产品初加工业以及食品包装等包装供应业。上游在预制菜产业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预制菜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因此原材料价格变动对预制菜的成本影响较大。
中游为预制菜生产和加工业,主要负责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包括专业预制菜加工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等。
下游为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B端销售主要面向连锁餐厅、菜品批发市场、乡厨、酒店等,C端销售渠道是指食品企业或者餐饮企业在工厂完成预制菜加工后,通过餐饮门店、生鲜电商平台、商超等渠道销售给顾客。
图表4预制菜行业产业链
信息来源:融中咨询
目前,除了原料供应企业、预制菜专业生产企业、速冻食品企业、连锁餐饮企业和商超零售类企业等行业主要参与者,还有很多企业跨界加入,积极转型布局预制菜领域,开展相关生产经营。如格力电器、老板电器、海容冷链等企业从预制菜生产制造设备、冷链物流设备等电器生产领域切入预制菜产业;外卖、商超、生鲜电商等平台也纷纷入局,如饿了么成立专门团队优化细分行业运营,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电商平台上也将预制菜在商品分类中单列出来;还有不少看起来与预制菜行业“毫不相关”的企业,则借助行业成熟的供应链,选择以产品为抓手,直接创立预制菜品牌。如地产巨头碧桂园集团进军预制菜产业,旗下广东碧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食机已道”系列鲟鱼预制菜品;快递行业龙头顺丰也宣布推出预制菜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全面布局预制菜。
(2) 行业市场规模
近年来,中国预制菜市场经历了现象级的快速增长。在2020年之前,行业主要由B端市场驱动,增长相对平稳。自2020年起,C端市场的潜力被骤然激活,预制菜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呈现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区域特征显著、行业集中度较低等特征。根据融中数据,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850亿元,同比增长33.8%,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随着中国预制菜市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扶持政策的落实,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90亿元。预制菜行业已经从一个补充性的细分市场,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万亿潜力的新兴主流赛道。
图表5 2019年—2026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及预测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预制菜市场的崛起,也吸引了众多连锁餐饮品牌的目光,这些品牌纷纷入行布局,将预制菜纳入自己的产品线中,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便捷、营养饮食的追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预制菜企业在传统菜式中不断寻求突破,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口味和营养需求的新型预制菜产品,进一步推动了预制菜市场的繁荣发展。
(3) 市场结构:B端与C端
国内预制菜市场呈现显著的B端和C端双重市场结构。由于预制菜最初是为餐饮企业提升备菜效率而催化出来的产品,因此,当前预制菜市场主要以B端销售为主,B端市场在整体市场结构中占据份额约为60%-70%。C端市场是预制菜行业未来最具爆发力的增长引警,近年来增速远超B端市场。尽管目前市场份额(约30%-40%)小于B端,但其用户基数庞大,消费场景多元,品牌溢价空间更高。
图表6预制菜B端与C端市场特征对比分析情况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1)B端
B端市场主要客户包括连锁餐饮、团餐食堂(企业、学校、医院等)、酒店、乡厨宴席以及外卖料理包供应商等,核心需求高度聚焦于“降本增效”和“标准化”,其采购决策更为理性,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供应的稳定性、食品安全资质以及定制化研发能力。
图表7 B端市场核心需求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因此,该市场的竞争壁垒相对较高,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和深度服务客户的能力。
2)C端
C端市场的消费决策更偏向感性,品牌知名度、产品颜值、口味口碑、营销内容等因素影响巨大。消费者核心需求围绕“便捷美味”和“生活方式”,其购买预制菜的主要动机包括:
图表8 C端市场核心需求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因此,C端市场的竞争更考验企业的品牌营销、渠道渗透和产品创新能力。目前C端市场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消费者心智尚未被少数品牌占据,新锐品牌仍有大量机会。
(1)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为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23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图表9预制菜行业相关政策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同时,随着2024年国家层面对于预制菜定义和范围的明确,以及相关生产许可审查规范的落地,行业正在告别“野蛮生长”,逐步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清晰的政策导向和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注入了确定性。
(2)融资动态
国内预制菜行业的融资金额在2020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19年的2.1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3.77亿元,同比增长427.58%,之后迅速降温。到2024年,行业融资景气度出现显著回暖,全年融资金额为11.16亿元。
图表10 2016年—2025年8月中国预制菜行业融中金额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融中数据
从融资阶段来看,2016年至2025年8月,处于战略投资的企业数量占比最高,为25%;其次是Pre-A轮,占比12.5%。说明资本在布局预制菜行业时更强调产业协同和中后期价值的兑现,也体现出市场早期项目相对稀缺或资本对早期项目的选择趋严。
图表11 2016年—2025年8月中国预制菜行业企业融资阶段分布
数据来源:融中数据
近几年,资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企业:
具有C端品牌潜力的新锐企业:如“珍味小梅园”、“麦子妈”等,凭借精准的线上营销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增长,获得了多轮融资。
拥有核心技术或供应链优势的企业:在特定领域如复合调味料、保鲜技术、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先者:例如专注于水产预制菜的“亚洲渔港”,或深耕某个地方菜系的品牌,因其在细分市场建立了壁垒而获得投资。资本的注入,一方面为企业扩大产能、拓展渠道、建设品牌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推动了市场格局的加速演变。
(1)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预制菜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点,参与者众多,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2.8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整体增长态势,2024年全年注册量首次突破万家,达1.17万家,同比增长120.43%,达近十年注册量峰值。2025年1-8月注册9291家,同比增长23.32%。然而,大部分预制菜加工企业仍然处于小、弱、散的状态,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形成行业龙头。中国预制菜相关企业可大致分为专业预制菜企业、速冻企业、餐饮企业、农林牧渔企业、生鲜电商平台等五种类型,其产业模式和渠道模式各有优势,共同构成尚在探索成长期的预制菜赛道。
图表12中国预制菜行业部分参与者
数据来源:融中咨询
同时,由于中餐饮食口味差异大,冷链运输条件有限,地域性特色明显。从地区分布来看,预制菜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占比达40.15%。其次,分布在华中地区的相关企业占比26.28%。分布在华南、西南等地区的相关企业占比均不足10%。从省份来看,预制菜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福建、山东、江浙沪、等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河南、湖南、四川等传统农业大省。这种地域集中度较高的现象,反映了预制菜产业与地方农业资源的紧密关联。
图表13预制菜相关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企查查
(2)代表性企业
安井食品
安井食品主要从事速冻火锅料制品、速冻面米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速冻食品领域具备影响力和知名度,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1.27亿元、同比增长7.70%;扣非归母净利润13.60亿元,同比增长-0.45%。
近年来安井食品发力预制菜业务,打造冻品先生品牌。产品方面,公司自身已培育出虾滑、蛋饺、千页豆腐等大单品,安井“冻品先生”主营C端,代表产品有酸菜鱼、藕合产品,“安井小厨”主营B端,代表产品有小酥肉、荷香糯米鸡,以及新宏业与新柳伍主营小龙虾产品,大单品持续培育带来业务增长量。
渠道方面,公司拥有优质经销商资源,B、C端双轮驱动完备渠道建设。速冻火锅料制品和速冻菜肴制品的客户主要是小B端餐饮客户,速冻面米制品的B、C端客户基本持平。分渠道来看,公司特通直营渠道模式的客户主要为大型连锁餐饮、酒店、中大型企业团购,目前公司与海底捞、永和大王等多家餐饮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商超方面,客户主要包括大润发、永辉、物美、沃尔玛、华润万家、家乐福等连锁大卖场;公司与天猫、京东等B2C平台深入合作,并积极拓展与盒马鲜生、锅圈、叮咚买菜、京东超市、朴朴、美团买菜等新零售平台的合作。
味知香
味知香是预制菜行业研发、制造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现已拥有2000家以上的门店。公司深耕半成品菜行业多年,拥有招牌菜系列、家常菜系列、轻炸小食、儿童餐系列、汤煲系列、早餐系列、火锅系列、搜香寻味8大产品线和300+产品,针对B端和C端渠道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建立起“味知香”和“馔玉”两大核心品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2亿元,同比增长-15.90%;扣非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增长-37.28%。
公司B、C端协同发展,建立了成熟的销售网络,以华东地区为主,逐步向外围市场扩展。公司的批发渠道的销售客户主要为酒店、餐厅、乡厨和食堂等B端;零售渠道主要覆盖菜市场、农贸市场,通过经销店和加盟店将“味知香”品牌产品销售给个人消费者,同时公司开展电商业务,通过天猫和京东旗舰店售卖给消费者。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拥有1,744家加盟店、709家经销店,商超客户98家、批发客户526家,帮助公司产品更加近距离触达消费者。
国联水产
国联水产在水产食品领域精深发展,实现了水产品从厨房食材到预制菜品工业化量产的转变形成小龙虾系列、凤味鱼系列、裹粉系列、火锅系列、快煮系列、米面系列等六大系预制菜。公司主要产品可以分为:以预制菜品为主的精深加工类、初加工类、全球海产精选类。其中精深加工及预制菜品主要包括牛蛙、风味鱼、小龙虾、快煮、裹粉、米面、调理、火锅等系列。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09亿元,同比增长-26.16%;扣非归母净利润-7.59亿元,同比增长-39.22%。
公司具备全渠道覆盖的营销能力,在国内国际市场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国内,营销网络覆盖流通、餐饮、商超、电商新零售等全部渠道,B端(流通+餐饮)持续加强与重要餐饮客户的市场拓展、联合研发;C端(商超+电商)采用线上种草、线下拔草策略,商超业务方面产品铺货率持续提升,顾客引流和产品推广效果显著。国际方面,公司拥有较为丰富的出口经验,预制菜拓展至东南亚、日本、韩国、欧洲等市场,打开了公司产品新的增长空间。
盒马鲜生
盒马鲜生创立于2016年1月,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以“生鲜超市+餐饮+即时配送”三位一体的新零售品牌,采用“仓店一体”模式,线下门店同时承担前置仓功能,3-5公里内最快30分钟-1小时送达。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在营门店已超420家。
盒马鲜生将预制菜视为“下一个万亿级”战略品类,2017年起持续加码,已形成“冷藏短保+冷冻+常温”全温层、即烹/即热/即食(3R)全覆盖的商品矩阵,主要采用蔬菜杀青、射频锁鲜、分子料理包埋、鱼肉去腥、3D打印等多种新技术提升口味还原度。公司预制菜月均在线SKU 1,000+,自有品牌(8KU/盒马工坊/盒马MAX等)销售占比约35-40%。消费者调研显示,盒马以93%的品牌认知度、41%的主动提及率居国内零售商首位,成为预制菜C端渗透最快渠道之一。
当前,盒马鲜生已建立300+条鲜食供应链、185个“盒马村”直采基地、国内5大中央厨房+全球8大采购中心,实现“产地-中央厨房-门店”全链路冷链。公司线下420余家门店+线上App/小程序双端发售,自2023年起配送半径由3公里提升至5公里,覆盖人群增加近3倍,进一步放大预制菜即时达优势。
绿进食品
厦门绿进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营销为一体的预制菜绿色食品制造企业,旗下拥有“绿进”“松板”“绿烹”三大品牌,现已开发包括猪副、牛副、羊副、家禽、鱼糜、菌菇6大品类约100个品项,涵盖速冻肉制品、菜肴制品(生/熟)、鱼糜制品等。公司预制菜核心单品主要包括松板白水大肠、蒜香骨、猪颈肉、猪肘骨、羊棒骨、西冷牛排、荷叶煨虎掌、鲍鱼鹅掌等,多为酒店“招牌菜”速烹解决方案。
公司以B端为主,为酒店、宴会、连锁餐饮、团膳、中央厨房等提供定制研发与供应链服务,被称为“厨师好帮手”。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在湖南、江苏、山东等地设有前置仓或分销机构,亦开放单店加盟。
圣农发展
圣龙发展是一家白羽肉鸡生产及肉类食品深加工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冻、鲜鸡肉产品及肉类深加工产品。公司在福建、江西、甘肃、安徽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形成“自主育种—饲料—养殖—屠宰—深加工”一体化闭环,年养殖产能超8亿羽,食品深加工产能逾46万吨。
预制菜方面,圣龙发展深耕鸡肉深加工,在售预制菜单品超50款,累计研发储备1,000余款,覆盖油炸、蒸烤、炭烤、调理、蒸煮等六大系列。公司已建及在建6大食品加工厂,总面积超220亩;2024年7月江西资溪“食品十厂”竣工,新增5万吨/年熟食产能(油炸、蒸煮、蒸烤共10条生产线),计划2025年末深加工总产能突破50万吨,其中预制菜占比过半。
圣龙发展在C端覆盖京东/天猫旗舰店、盒马、永辉、7-11、全家等新零售与便利店;2025上半年C端零售收入同比+30%,收入占比提升至15%,显著拉高整体毛利率。B端,公司为百胜、麦当劳、汉堡王、海底捞、喜茶等提供定制调理品与半成品;出口日本、韩国、南非、俄罗斯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
(1)产品多元化发展
产品层面将呈现出“大单品”与“场景化、细分化”并行发展的趋势。一方面,企业将继续围绕酸菜鱼、梅菜扣肉等已被市场验证的品类,通过技术升级和成本优化,打造极致性价比的“超级大单品”,以获取规模优势。另一方面,产品的开发将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如一人食家庭正餐、节日家宴、户外露营)、不同细分人群(如儿童、老人、健身族、素食者)和不同地域口味,开发定制化的产品线,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
(2)渠道一体化融合
线上与线下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全渠道(Omni-channel)运营将成为标配。企业将不再孤立地看待某个渠道,而是构建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立体化销售网络。通过线下门店提供体验和即时通过线上平台实现广泛覆盖和便捷购买,通过私域流量进行深度用户运营最终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都能触达和服务消费者的目标。
(3)供应链智慧化升级
供应链的竞争将从规模竞争走向效率和智慧竞争。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将深度应用于预制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上游,通过智慧农业实现对原材料的精准种养殖和溯源管理。在中游,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物联网(1oT)设备和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效率、稳定产品品质并进行需求预测。在下游,通过智能仓储和智慧物流系统,优化库存管理和配送路线,提升履约效率。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快速响应市场的核心能力。
(4)企业品牌化竞争
行业竞争的重心将从初期的渠道战、价格战,逐步转向品牌战。随着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加深,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于购买一个“产品”,而是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品牌代表着品质的保障、口味的稳定和安全的承诺。未来,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清晰、正面品牌形象的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头部企业将加大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消费者沟通上的投入,构建品牌的护城河将成为企业的核心战略
(1)行业标准体系尚未统一
目前,预制菜行业仍然缺乏统一、明确、权威的国家级标准体系。各地、各企业对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规范、安全标准等理解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无序频发。标准的缺失,不仅限制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不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尽管国家层面已启动相关标准制定,但标准的出台和有效执行仍需时日,亟须各方协同推进,尽快实现标准统一、执行到位,确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食品安全与品控
对于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而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放大。预制菜产业链条长,涉及原料采购、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终端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消费者对预制菜天然存在着对防腐剂、添加剂、食材新鲜度的担忧。企业必须建立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透明、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一次负面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摧毁一个品牌乃至整个行业建立起来的脆弱信任。
(3)消费认知偏见
中餐的魅力在于“锅气”和现炒的鲜活感,这是预制菜工业化生产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复热后最大程度地还原菜肴的口感、风味和形态,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持续攻克的难题。同时,长期以来形成的“预制菜等于料理包”、“不新鲜、没营养”的消费认知偏见,依然是行业需要共同努力去扭转的障碍。这需要企业通过更高品质的产品、更透明的生产展示和更有效的市场沟通,来逐步教育和引导消费者。
(4)产品同质化与地域差异
由于预制菜产品依赖冷链运输,物流成本和产品新鲜度要求等因素限制了企业产品配送半径,仅能覆盖一定的区间,市场地域性特点十分明显,而且较大型企业多数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北京、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菜系也多以湘菜、粤菜、鲁菜、川菜等品种居多,产品较为单一,难以覆盖全国市场,也难以满足我国各地域居民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口味,从而限制了预制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来源:融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