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了,激光雷达第一次被拉进强标体系里,这一下,原本就吵得不可开交的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两派,争论直接升级。说实话,这俩技术路线掐了这么多年,从成本吵到安全,现在强标一插进来,等于给双方划
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组合辅助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一出来,整个行业都炸了,激光雷达第一次被拉进强标体系里,这一下,原本就吵得不可开交的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两派,争论直接升级。说实话,这俩技术路线掐了这么多年,从成本吵到安全,现在强标一插进来,等于给双方划了条“考试线”,谁能过关、谁更讨车企喜欢,一下子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L2强标里最核心的,就是要求辅助驾驶能应对各种复杂场景,比如晚上开车、过隧道,还有识别路上那些不起眼的障碍物,像高速上常见的褐色纸箱。这场景一摆出来,两派立刻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激光雷达这边,速腾聚创的市场总监说得很实在,他们觉得激光雷达不仅能满足强标里的硬件要求,在夜间和隧道里表现尤其好。就拿识别褐色纸箱来说,这东西体积小、颜色深,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老远瞅着根本分不清,但激光雷达就能精准揪出来。老实讲,我觉得这一点挺关键的,高速上要是因为没认出这玩意儿撞上去,后果可不小。而且行业里还有种说法,用激光雷达能让车企更快达标,要是硬弃用,说不定会耽误其他研发,最后成本反而更高,这账算下来确实不划算。
但纯视觉阵营也没服软,特斯拉和小鹏一直坚持纯视觉路线,他们说靠高算力芯片、不断升级的AI模型,再加上毫米波雷达帮忙,照样能满足强标。不过我有点疑问,之前听纯视觉这边的人说,夜间环境下带激光雷达的车和纯视觉的车识别能力差不多,前者也“看”不清。这话就有点矛盾了,既然激光雷达在夜间有优势,怎么又说差不多?后来仔细想了想,可能是纯视觉的算法确实进步了,但极端光线条件下,比如暴雨天或者大雾天,纯视觉到底能不能扛住,还是得打个问号。
马斯克最近又出来表态,说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会因为数据不一致“打架”,到时候听谁的,反而会增加安全风险。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仔细琢磨琢磨,多一个传感器不也多一层保障吗?总不能因为怕“打架”就把能用的工具都扔了吧?纯视觉这边还有人说,以前算力不够,激光雷达的数据好处理,现在算力上来了,激光雷达的低延时问题,只有高帧率的纯视觉能解决。
小鹏的何小鹏说得更直接,现在摄像头清晰度比人眼还高,只要车端算力够,纯视觉的响应速度能比带激光雷达的方案快好几倍甚至10倍。说实话,小鹏敢坚定走纯视觉路线,肯定是有底气的,毕竟他们在算法上打磨了这么久。不过有意思的是,小鹏也没完全靠摄像头,还是加了毫米波雷达,这说明他们也知道,纯视觉单独扛事儿还是有点悬。
激光雷达这边就不一样了,华为的李文广说,遇到晴转雨、团雾这种突发情况,现在的辅助驾驶不行,不是“脑子”不够聪明,是“看”不见。所以得加分布式雷达,就算是192线的激光雷达也不够用。小马智行的彭军更直接,说L4级别想靠纯视觉实现完全安全,基本不可能。而且他提到一个关键点,现在激光雷达价格下来了,跟摄像头差不多了,以前嫌贵的问题,现在基本解决了。
这里还有个绕不开的问题,供应链,纯视觉特别依赖高算力芯片,现在主流的还是英伟达这些国外厂商,这就有“卡脖子”的风险。还好国内的主机厂和Tier1已经开始自研芯片了,比如蔚来的神玑NX9031,要是能做起来,纯视觉的底气会更足。而激光雷达这边,咱们中国企业占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像速腾聚创、禾赛科技这些,供应链自主可控,这可是个大优势。
现在两派打得火热,但未来到底谁能赢更多车企的青睐,还真不好说,毕竟两边都在往前跑。
先看成本,激光雷达以前贵得吓人,现在禾赛科技说,他们面向ADAS的远距激光雷达,大规模出货后价格能降到200美元,这跟摄像头真没差多少了。成本一降,车企装起来就没那么犹豫了,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装激光雷达的车越来越多。
纯视觉这边,成本压力主要在芯片上,现在国内的地平线这些企业,已经在研发新一代的高算力芯片了,比如征程6,预计2026年量产,到时候成本可能降30%。要是芯片能降价,纯视觉在成本上也能跟激光雷达掰掰手腕。
还有一种声音,不是非黑即白,元戎启行的周光就说,短期来看,激光雷达在识别通用障碍物上还是很重要的,大模型能帮忙识别未知障碍物;但长期来看,随着大模型发展,视觉会越来越重要,说不定能替代一部分激光雷达的工作。说实话,这种“短期靠激光雷达、长期往视觉靠”的思路,挺务实的,毕竟技术发展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如此看来,激光雷达和纯视觉其实没谁绝对更好, 激光雷达胜在硬件冗余,能快速应对复杂场景;纯视觉赢在算法迭代快,未来成本有下降空间。说不定再过几年,咱们看到的辅助驾驶,是激光雷达和纯视觉融合在一起的方案。而且不管走哪条路,国产供应链都得做强,芯片、激光雷达这些核心部件要是能完全自主,咱们的智能驾驶才能真正硬气起来。
来源:点尘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