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组合拳频发!服务消费正撬动内需、就业、产业三大变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18:07 1

摘要:最近商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9个部门,一起发了个《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里面给了19条具体办法,像支持博物馆搞新展览、放宽中高端医疗的准入,还有给服务业企业财政贴息这些。其实今年政策一直没断,3月的时候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发过《提

最近商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文化和旅游部等9个部门,一起发了个《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里面给了19条具体办法,像支持博物馆搞新展览、放宽中高端医疗的准入,还有给服务业企业财政贴息这些。其实今年政策一直没断,3月的时候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发过《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把服务消费提质惠民当重点;8月财政部、央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又出了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方案,把餐饮住宿、养老、文旅体育这些都划进支持范围。这么多政策堆一块儿,说实话,服务消费在咱们经济里的分量,现在是真的越来越重了。

可能有人没太留意,现在咱们花钱的重点早就不一样了,以前买衣服、买家电是大头,现在吃饭、旅游、请家政、看病、报培训班这些服务类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国家统计局有数据,这几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一直涨,2024年的时候,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都快到一半了,服务零售额的增速也比商品零售快不少。本来想只看数字觉得没太直观,但后来发现身边例子太多了,比如周末去景区,不光门票花钱,吃饭、住酒店、买周边文创,一圈下来花的钱比门票多好几倍;还有朋友家老人请护工,每个月的费用比给老人买衣服用品花得还多,这就是服务消费的“倍增效应”。

为啥会这样,其实跟收入增长有关系,2024年大家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涨了不少,手里有钱了,就不满足于只买东西了,更想让生活质量上去,比如找更好的医生看病,给孩子报更专业的辅导班,或者去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展览。这种变化挺好的,毕竟商品消费受产能、库存这些影响,有时候会有波动,但服务消费是跟着大家的需求走的,能补上商品消费的缺口,让经济增长不那么依赖投资和出口,更稳当。

服务消费需求一涨,对供给侧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就说医疗吧,以前看病得跑医院排队,现在线上问诊、远程医疗特别普遍,还有AI帮忙看片子,这些新模式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大家想要更方便、更精准的服务,医院和相关企业不创新就跟不上。教育也是,在线教育、一对一辅导越来越多,不用再局限于学校和培训班的时间地点,这对咱们消费者来说更灵活,对行业来说也是升级。

不光服务业自己变,还能带动制造业,比如汽车行业,以前只卖车,现在不一样了,车企还搞汽车金融、智能网联服务,像是远程控车、车载娱乐这些,从单纯“造车子”变成“造车子+做服务”。我有个做汽车行业的朋友说,现在车企靠服务赚的钱,比卖车本身还多不少,这就是服务和制造结合的好处,能让产品更值钱,也能留住更多客户。

就业方面就更明显了,服务业能装下很多人干活,比如家政行业,现在从业人员都超过3000万了,农村来的大哥大姐、城里没工作的人,都能靠这个吃饭。同时高端服务业也在创造新岗位,像AI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这些,需要有技术的人。老实讲,这种既能解决普通人生计,又能让有技术的人有奔头的就业结构,比单一靠体力活或者高精尖岗位要健康多了。而且政策还在帮衬,比如搞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的培训,给服务业企业贷款贴息,让企业能招更多人,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消费最实在的还是改善民生,以前大家关注能不能吃饱穿暖,现在更在意生活得好不好。2024年的时候,大家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上花的钱都涨了,这说明大家愿意为精神生活和健康买单。比如博物馆现在不光搞展览,还搞互动体验、线上直播,年轻人愿意去了;还有银发旅游列车,专门给老年人设计行程,我爸妈去年就坐过一次,说行程慢、服务好,比自己报普通旅游团舒服多了。这些政策不是喊口号,是真的落到了大家的日常生活里。

而且服务消费还能帮着打通双循环,一方面,咱们对高端医疗、国际教育有需求,能吸引国外的好资源来中国,比如上海自贸区,去年就多了12家外资医疗机构,咱们不用出国就能享受到国外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逼着国内的服务业提升标准。另一方面,咱们自己成熟的服务模式也能走出去,比如移动支付,在东南亚很多地方都能用,扫码付款比带现金方便多了,这也能让咱们的服务业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总的来说,服务消费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花钱买服务”了,它能拉内需、促产业升级、稳就业、改善民生,还能帮着双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随着这些政策慢慢落地,以后服务消费的选择会更多,对经济的带动也会更强。咱们普通人既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也能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其实就是政策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来源:点尘看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