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两汉:盘点你在汉朝能喝到的饮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6 06:18 1

摘要:先从汉朝最“排面”的饮品——酒说起,这玩意儿在汉朝可不只是“饮料”,更是礼仪、身份、社交的代名词,从皇宫到民间,没酒就办不成事儿。

咱们现在出门,奶茶、可乐、咖啡随手就能买,渴了拧开瓶盖就能喝,总觉得现代人才有“饮品自由”。

可你知道吗?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早把饮品玩出了花样。

先从汉朝最“排面”的饮品——酒说起,这玩意儿在汉朝可不只是“饮料”,更是礼仪、身份、社交的代名词,从皇宫到民间,没酒就办不成事儿。

皇室专属的“宫廷酒”,最讲究的要数“醴酒”,这是皇帝祭祀、朝会专用的“特供酒”。

醴酒不是咱们现在理解的白酒,是用黍米(黄米)发酵做的甜酒,酒精度特别低,大概只有3-5度。

皇帝在祭天、祭祖的时候,会用醴酒洒在祭坛上,祈求上天和祖先保佑;朝会的时候,会赐给三公九卿喝,大臣们得跪着接,跟喝“御赐奶茶”似的,谁要是能多喝两杯,那都是天大的荣耀。

除了醴酒,宫里还有“醇酒”,度数比醴酒高一点,大概5-8度,是皇帝宴请诸侯、外国使者时喝的。

官员和士族喝的酒,是“清酒”和“米酒”,比皇室的醴酒、醇酒差一点,但比老百姓的酒好太多。

清酒是用大米发酵的,发酵后过滤两次,虽然还有点酒糟,但比浊酒干净,颜色清亮,度数大概5度左右。

士族子弟喝清酒很讲究,得用青铜酒樽装酒,旁边放个铜勺,喝酒用玉杯或漆杯,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用陶碗直接喝。

还有一种“秫酒”,是用高粱(当时叫秫)酿的,度数比清酒高,大概8-10度,适合能喝酒的人。

老百姓喝的酒就简单多了,叫“浊酒”,也叫“醪糟酒”,是用小米或秫米发酵的,发酵时间短,大概20天,过滤也不彻底,酒里还带着酒糟,颜色浑浊,所以叫浊酒。

不过要提醒大家,汉朝可没有蒸馏酒(也就是现在的白酒),蒸馏技术是元朝以后才有的。

所以不管是皇室的醴酒,还是百姓的浊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高不超过10度,跟现在的啤酒、甜米酒差不多。

聊完酒,再说说汉朝的“茶”,这时候的茶可不像现在这样“普及”,更不是“全民饮品”,而是巴蜀地区的“地方特产”,后来才慢慢传到其他地方。

汉朝人最早喝茶,不是为了“品茶”,而是为了解渴、入药。

汉朝的茶主要在巴蜀地区流行,其他地方的人很少喝,尤其是北方,很多人连茶叶都没见过。

直到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巴蜀的茶才通过“蜀道”传到长安,成为贵族的“稀罕物”。

长安的贵族喝茶,会把巴蜀运来的茶叶晒干,保存起来,喝的时候再煮,还会加蜂蜜调味,让茶汤不那么苦,这叫“调茶”。

所以汉朝的茶是“贵族专属饮品”,不是谁都能喝到的。

现在咱们喝的“绿茶”“红茶”,是唐朝以后才有的,汉朝的茶都是“粗茶”,要么是新鲜茶叶,要么是晒干的茶叶,没有经过揉捻、发酵,所以味道比较单一。

而且汉朝没有专门的茶具,煮茶用陶釜,喝茶用陶杯或漆杯,不像现在有紫砂壶、盖碗,可见当时的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形成“茶文化”。

接下来聊聊汉朝老百姓最常喝的“日常饮品”——浆类,这玩意儿相当于现在的“白开水+饮料”,解渴又便宜,是汉朝百姓的“续命水”。

浆类分很多种,最常见的是“酸浆”,也叫“梅浆”,有点像现在的酸梅汤,是用梅子煮水,加一点盐和糖(当时用的是麦芽糖),放凉了喝,酸甜可口,特别解渴。

酸浆的制作方法很简单,老百姓在家就能做:夏天的时候,摘点新鲜的梅子,洗干净,放在陶瓮里。

加清水煮,煮到梅子变软,然后把梅子捞出来,在汤里加一点盐和麦芽糖,搅拌均匀,放凉了就能喝。

要是想保存时间长一点,还能把酸浆装在陶罐里,密封好,放在阴凉的地方,能放好几天。

除了酸浆,还有“甘浆”,是甜的浆水,用枣、蜜、甘草煮成的。

汉朝的老百姓买不起蜜饯、糖果,甘浆就是他们的“甜品饮料”,过年过节的时候,家里会煮一锅甘浆,全家人一起喝,比喝浊酒还开心。

还有一种“柘浆”,是用柘树的果实(柘果,有点像桑葚)煮成的浆水,颜色是深红色的,喝着有点甜,还带着果香,是南方地区的特色浆类。

再说说汉朝的“乳制品”,这玩意儿不是中原地区的“本土饮品”,而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过来的,主要是“酪”和“酥”,是贵族的“奢侈品”,老百姓很少能吃到。

酪是用牛奶或羊奶发酵制成的,有点像现在的酸奶,不过更稠,味道有点酸,汉朝人叫“乳酪”;酥是从酪里提炼出来的,有点像现在的奶油,味道更浓,叫“酥油”。

北方游牧民族喝酪喝了很多年,汉朝初期,匈奴经常和汉朝打仗,酪也跟着传到了中原。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带回了很多匈奴的牛羊,也带回了制作酪的方法,宫里开始试着做酪,给皇帝和后妃吃。

汉朝的贵族吃酪很讲究,会把酪放在银碗里,加一点蜂蜜或红枣泥,拌均匀了吃,有的还会把酪和米饭一起煮,做成“酪饭”,味道又酸又甜,是当时的“网红美食”。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僧人也喜欢吃酪,因为酪有营养,能补充体力,所以酪在贵族和僧人中更流行了,不过酪在中原地区不普及。

一所以汉朝的乳制品,就像现在的进口水果,只有少数人能享用,老百姓根本没机会尝。

最后咱们聊聊汉朝“节日专属饮品”,这些饮品跟节日习俗绑定,喝的不只是味道,还有寓意,跟现在过年喝屠苏酒、中秋喝桂花酒差不多。

比如正旦(汉朝的春节)喝的“椒柏酒”, 重阳节喝的“菊花酒”, 腊日(汉朝的小年)喝的“腊酒”,是用糯米和猪肉、羊肉一起酿的酒,听起来有点奇怪,但味道很特别。

下次你喝甜米酒、酸梅汤的时候,不妨想想:

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人,可能也喝着类似的东西,在田埂上、在宫殿里、在节日的餐桌旁,享受着属于他们的“饮品时光”,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不就是历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吗?

来源:贪吃的骆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