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毛毛”哭了,消费者却笑不出来:越救越“火”的公关迷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6 06:06 1

摘要:最近这段时间,西贝大概是餐饮圈里最“闹心”的品牌了。前脚刚因为预制菜的事儿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跟罗永浩你来我往吵得沸沸扬扬,后脚又因为一篇讲7岁孩子的文章,把自己再次架到了网友的吐槽声里。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不少人都看得一头雾水:好好的一个连锁餐饮品牌,怎么就

最近这段时间,西贝大概是餐饮圈里最“闹心”的品牌了。前脚刚因为预制菜的事儿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跟罗永浩你来我往吵得沸沸扬扬,后脚又因为一篇讲7岁孩子的文章,把自己再次架到了网友的吐槽声里。这一连串的操作下来,不少人都看得一头雾水:好好的一个连锁餐饮品牌,怎么就把公关做成了“连环翻车现场”?

事情还得从大半个月前说起。9月10号下午,罗永浩在微博发了条吐槽,说自己在西贝吃饭时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还呼吁国家立法让餐饮门店明确标识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条微博一下就炸了锅,毕竟西贝一直主打“现做”“家常”的招牌,价格也不算便宜,大家对食材新鲜度本来就有期待。

谁也没想到,西贝的回应会来得那么刚。

第二天创始人贾国龙就放话,说按照国家最新定义,西贝“100%没有预制菜”,还撂下狠话要起诉罗永浩。紧接着西贝官方又发了《致顾客的一封信》,晒出罗永浩所点菜品的制作流程,坚称指控不实,甚至还推出了“罗永浩套餐”,开放全国门店后厨参观,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可这波硬刚并没起到效果。罗永浩直接悬赏十万征集西贝用预制菜的证据,直播里一分钟在线人数就破了十万,还强调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只是要消费者的知情权。

更关键的是,不少媒体和网友去探店后发现,西贝后厨确实在用冷冻预包装食材,比如保质期24个月的冷冻西兰花,甚至还有工具混用、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的问题。

这下舆论彻底转向,大家争论的已经不是“算不算预制菜”,而是“花高价吃冷冻食材值不值”。

之后的发展更显混乱。

9月13号罗永浩宣布事件“告一段落”,但贾国龙转头就在行业群里骂人家是“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把刚平息的矛盾又点燃了。

14号西贝突然暂停后厨参观,还下架了“罗永浩套餐”,隔天又发了致歉信。说“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要搞九项整改。

比如把中央厨房的活儿挪到门店现做,10月1日前完成调整。可这封致歉信里还冒出了“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话,被网友吐槽态度不真诚,只好修改后重新发布。这短短五天的“惊魂120小时”,西贝的回应从强硬到妥协,态度反复横跳,好好的危机公关做成了“自残”。

本以

为致歉之后,西贝该沉下心来整改了,没想到9月23号又出了个新岔子。他们认证的公众号“西贝品味早读”发了篇文章,标题叫《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

文章里说,7岁的毛毛从2岁就开始吃西贝,最近妈妈看了网上的舆论,跟家人说星期天别带孩子去吃了,结果毛毛当场哭闹起来,不管妈妈说要去姥姥家还是买玩具,都死死抵住诱惑,说要遵守和西贝的“约定”。

后来妈妈想通了,觉得孩子吃了五年都没出事,不该被舆论影响,就带着毛毛去了店里。文章里还写,毛毛一进店就直冲店长赵方方,抱住她的大腿哭了起来,说“阿姨,我以后再也吃不到西贝了”。

这篇文章一出来,网上的吐槽声比之前更密集了。有网友直接调侃“西贝这是把意林搬进公众号了?”“为了逗大家开心也是尽力了”,还有人说“公关部门真是史诗级拉垮”,质疑这是在搞情感绑架。更有人提出疑问,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哪有孩子会因为不让吃一家餐厅就哭得这么撕心裂肺,还专门抱住店长大腿,这剧情也太像编的了。就算是真的,拿七岁孩子来煽情炒作,也实在不妥。

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篇文章悄无声息地被删了。

9月25号有人去问西贝客服,得到的回应是,“西贝品味早读”其实是内部服务号,主要给员工看的,发文章是为了给内部伙伴鼓劲儿,结果发文后遭到了“网暴”,考虑到伙伴和顾客的感受,就把文章下架了。这个说法出来,争议反而更大了——就算是内部号,现在都是公开可查的,在企业深陷舆论危机的时候,发这种极易引发误解的内容,难道就没想过会被外界看到吗?这只能说明西贝的舆情风险意识实在太差了。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毛毛”的故事,有网友发现西贝还删过另一篇类似的推文,里面说有位大哥专门进店储值1000块钱支持西贝,还有两个小伙子点了600多块的菜,说要“跟西贝同生死”。这些内容跟“毛毛”的故事套路如出一辙,都是想用极端的支持者案例来证明自己受欢迎,但在大家都在质疑品质和性价比的时候,这种内容只会让人觉得刻意和反感。

其实回头看看西贝这一个多月的操作,会发现“毛毛事件”不是偶然的翻车,而是他们危机应对思路出了问题的集中体现。

从一开始跟罗永浩硬刚,就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西贝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却没真正听懂消费者在关心什么。

消费者问的是“花高价吃的是不是新鲜现做的”,西贝却非要纠结“按定义这不算预制菜”,用行业术语去“教育”消费者,完全无视大家对“预制菜”的朴素认知——无非是担心不新鲜、没锅气、性价比低。这种认知错位,让本来能解释清楚的事儿,变成了越吵越僵的对立。

创始人贾国龙的情绪化发言更是火上浇油。

一会儿说要起诉,一会儿骂人家是“黑嘴”,这种强硬的态度不仅没平息争议,反而消耗了西贝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任。

有评论就说,这根本不是现代企业的公关方式,更像“老板思维”在作祟,觉得靠强硬就能压制质疑,却忘了现在的消费者最吃不下“居高临下”这一套。

到了“毛毛事件”,这个问题更明显了。就算真像客服说的,发文是为了内部动员,可在全行业都在讨论西贝品质的时候,内部动员的重点难道不该是“听听消费者的批评,好好整改”吗?

放大个别极端案例搞自我感动,既不能解决后厨的实际问题,也不能打消公众的疑虑,反而会让人觉得西贝“口不服心也不服”,根本没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就像有网友说的,孩子吃了五年没出事,能代表西贝所有菜品都没问题吗?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吃到新鲜蔬菜,而不是听一个煽情的故事。

说到底,餐饮行业终究是靠产品说话的。要是菜品安全好吃、性价比高,就算偶尔说句错话,大家也未必会较真。

可西贝现在的情况是,本身就因为食材和价格受到质疑,还不想着靠整改赢回信任,反而把精力花在煽情公关上。这就像一家餐馆味道不好,不去琢磨怎么改进厨艺,反而到处说“有个客人哭着要来吃”,谁会买账呢?

新华社之前就说过“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这句话其实点透了消费者的核心诉求:知情权和真诚的态度。

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毕竟连锁餐饮要保证标准化,中央厨房是难免的,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花的钱值不值。

如果西贝从一开始就坦诚沟通,说清楚哪些食材是中央厨房预处理的,哪些是门店现做的,再解释清楚定价的理由,而不是一味硬刚和狡辩,或许根本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

现在西贝虽然发了致歉信,也承诺了整改,但“毛毛事件”又让大家对他们的诚意打了折扣。

接下来西贝能不能真的把整改落到实处,比如按时把中央厨房的工序挪到门店,公开食材来源和制作流程,让消费者看得明白、吃得放心,才是最关键的。毕竟公关文章删了就算了,但消费者的信任丢了,可不是靠几个煽情故事就能找回来的。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注:素材来源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来源:顾茜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