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冬小麦适时晚播是应对暖冬气候、防控苗期旺长、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的核心技术手段。通过精细整地、精准把控播期、科学田间管理,可有效提升小麦抗逆能力,为来年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冬小麦适时晚播是应对暖冬气候、防控苗期旺长、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的核心技术手段。通过精细整地、精准把控播期、科学田间管理,可有效提升小麦抗逆能力,为来年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精细整地,筑牢播种基础
土壤是小麦生长的根本,精细整地能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环境,避免因土壤条件不佳导致出苗不齐、弱苗比例高的问题。首先,需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深耕,耕深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和蓄水保肥能力;深耕后采用旋耕机进行2-3遍旋耕,确保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做到“上虚下实”。其次,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亩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15-15-15)40-50公斤,同时补充锌肥等微量元素,满足小麦全生育期营养需求。最后,整地平田后及时起垄作畦,畦宽2-3米,畦沟宽30厘米、深20厘米,确保排水畅通,避免苗期积水引发烂根。
二、适期晚播,确保一播全苗
适期晚播是防控冬前旺长的关键,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精准确定播期,在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冬前生长时间,减少旺长风险。一是明确晚播时间窗口,黄淮冬麦区一般将播期推迟至10月中旬至下旬,华北冬麦区推迟至10月上旬至中旬,具体需结合当年气温调整,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14-16℃时播种为宜。二是优化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条播,行距控制在20-25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避免过深导致出苗缓慢、弱苗,或过浅受旱影响发芽;同时根据播期调整播种量,晚播地块每亩增加1-2公斤,确保基本苗数达到18-22万株。三是播后镇压,播种后及时用镇压器镇压1-2遍,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保墒能力,促进种子快速吸水萌发,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匀”。
三、强化田管,培育壮苗越冬
播后田间管理是培育壮苗、保障小麦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需围绕“控旺、促壮、防冻、保墒”开展工作。一是控旺防徒长,若冬前出现旺长迹象(小麦主茎超过6片叶、株高超过30厘米),可每亩喷施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抑制植株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同时避免冬前追施氮肥,防止旺长加剧。二是抗旱防涝,播种后若遇干旱,及时浇灌蒙头水,确保出苗均匀;若遇阴雨天气,及时清理畦沟,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三是防冻保苗,在土壤封冻前(日平均气温2-3℃时)浇灌越冬水,增强土壤热容量,减轻冻害影响;浇水后及时划锄松土,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四是病虫草害防控,冬前结合划锄人工拔除杂草,减少杂草与小麦争肥争水;若病虫害发生,选用低毒高效农药防治,确保麦苗健康生长,安全越冬。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