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新生们上的“第一课”是学院特色的“林声课堂”。屏幕上,学院师生自导自拍的《烽火南林人》缓缓播放,抗战时期学院前辈陈嵘等“大先生”留守南京保护三万难民、守护校产、创办同伦中学的事迹,让“爱国为民、以林报国”的精神种子,
今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新生们上的“第一课”是学院特色的“林声课堂”。屏幕上,学院师生自导自拍的《烽火南林人》缓缓播放,抗战时期学院前辈陈嵘等“大先生”留守南京保护三万难民、守护校产、创办同伦中学的事迹,让“爱国为民、以林报国”的精神种子,在新一代“新林人”心中悄然扎根。近年来,两学院确立“红色精神立德,绿色情怀树人”工作理念,系统实施“红绿交融五项造林计划”,以“五大林地”建设为突破口,为高校党建与业务互促共进提供了鲜活样本。
建强“机制生态林”,厚植“思想文化林”
学院党委以构建“机制生态林”为核心,打造“党建引领、党政共责、各方协同”的治理体系,通过完善决策领导、协作运行、监督制约、统筹协调四项机制,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转化为学院发展的“红色引擎”。
如今,这片“机制生态林”已硕果累累:学院党建工作先后获教育部全国样板党支部、“强国行”团队、礼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案例、全国黄大年教师团队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以及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标杆院系、党建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表彰。
南林前辈的“绿色初心”与“红色担当”,是最生动的育人教材。学院创新打造“红色基因+绿色学科+互联网思维”融合模式,构建课程、实践、网络三线协同育人体系,在广大师生心中厚植“思想文化林”。依托“林声工作室”开设了“林声课堂”,把一个个生动的南林故事搬上短视频舞台。目前,“林声课堂”开展的工作已入选2024年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工作案例,其创新实践形成的“红绿双螺旋”育人模型“233”工作法,荣获2025年江苏省党建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培育“示范引领林”,筑牢“关口防护林”
学院聚焦支部建设,大力推进“示范引领林”培育,充分发挥“双带头人”引领作用,推选一批年轻教授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高级职称覆盖率100%。
学院还创新实施党支部工作“9X”制度:以第一议题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9项基本制度夯实支部建设基础,鼓励各支部结合学科特色打造“X”项特色品牌。森林保护系党支部探索的“三三三”支部建设法,通过“比师德、比教学、比科研”选树典型,相关成效被《新华日报》、教育强国等媒体广泛报道;该支部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部书记谈家金教授领衔的团队入选教育部“强国行”专项团队,为全院支部建设树立了“标杆”。
学院以“关口防护林”建设为抓手,严把政治方向、意识形态、师德师风“三大关口”,在学科规划、人才引进、教学管理等重大事项中强化政治把关,确保办学治院“方向正、规则清、程序明”。为此,学院先后制定实施《党委对学院重大事项政治把关的实施办法》《新闻宣传与阵地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制度;同时,严格落实课堂、讲坛、网络等阵地“三审三校”。
打造“成果产出林”,贡献“绿色智慧”
“学科建设的落脚点,是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绿色智慧’。”学院锚定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以“成果产出林”建设为目标,构建“行业驱动、科教联动、学科推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与科研模式,多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
学科建设上,该学院2022年在全国首设“智慧林业”专业,2024年首创“生态修复学”专业,成功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林业专业博士授权点,林学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中持续保持A+领先水平,并率先开展林学专业认证,开辟“水杉”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特区。
科研与育人成果上,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林木遗传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高端平台,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学生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金奖6项、银奖4项,“挑战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1个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团队跻身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团队。
从“机制生态林”的根基稳固,到“成果产出林”的硕果盈枝,学院以“红绿交融”绘就的“五大林地”图景,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南林方案”。
唐萍 李雪涵
来源:新浪财经